碧玉龙又称猪嘴玉龙,高26厘米,距今6660年—5000年,在
玉龙上,刻有猪的头,马的鬃和蛇的身。卷曲呈“C”字型,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每一个
炎黄子孙都骄傲地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源远流长的龙文化,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我国的各民族几乎都有以龙为主题的传说和故事。
然而,这种神圣而厚重的龙文化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龙的原始形态又是什么样?千百年来,一直都是个谜。龙在中国老百姓心中是吉祥、智慧的象征,也是人与天、神沟通的媒介,被赋予了主宰风雨、载人升天等神奇功能。在中国古代,龙还被引入到古天象学、命理学以及帝王政治等领域,被赋予了浓厚的神秘色彩。
东胡、
匈奴、
鲜卑、
突厥、
契丹、
女真、
蒙古等少数民族曾先后在翁牛特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中国北方发达的古代文明。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以纷呈的文化异彩与
中原文化交相辉映,共铸了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辉煌。1971年考古专家在
翁牛特旗发现了碧玉龙,史学界和考古界为之震惊。考古专家称之为“中华第一龙”。
碧玉龙许多疑团,照目前的理论看,5000多年前的先民们还没有掌握先进的
生产工具,可是如此精美的碧玉龙又是如何雕琢出来的呢?完全用石碰石的方法手工雕琢出这条碧玉龙是根本不可能的。
而碧玉龙上面所钻出的小孔,尺寸拿捏得特别精准,如果把细绳穿入小孔中,再吊起来观察,被吊起来的碧玉龙停止摆动后,一点儿也不倾斜。其平衡度之精确令人吃惊,有一段时间,
赤峰地区假
玉龙泛滥,可是制假者在假玉龙上打孔时总是无法拿准平衡。只要拿细绳一吊,假玉龙便会原形毕露。那么,5000多年前的先民们雕琢碧玉龙又是用了什么技术呢?对此,考古界依然在争论。人们推测,这块碧玉龙极有可能是当时的一个大部落所崇拜的一种图腾,或者也是当时一个大部落在出征、祭祖、祭天时所专用的一种特殊神器。
在地下沉睡了5000多年的“中华第一龙”能够重见天日,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1971年,金秋八月,一个日丽风清的日子。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嘎查村,18岁的张凤祥同本村的伙伴吃过午饭后,到村东2华里的
小泉山南坡果林地修
水平梯田。下午5点多,张凤祥在一棵文冠果树旁挖土,挖到2尺深的时候,铁铣头碰到了一块青石板。揭开石板,露出一个用石块垒砌的石槽,深2尺。当他小心翼翼地把砌垒的石块一一拣出后,发现一个圆形环状、灰白色的物件平放在石槽底。张凤祥立即把伙伴叫过来,共同把这个物件翻来覆去地摆弄,谁也弄不清这是个啥家伙。当时,这个物件浑身长满又厚又硬的“土锈”。看来看去,他们认为这可能是个马蹄铁,就随手扔到附近的一棵小树旁。天黑收工时,张凤祥回到小树旁把这个马蹄铁带回了家,家人也觉得这不是个什么顶用的玩艺,就栓上了麻绳,给小孩当了玩物。就这样,张家的孩子整天拖拉着这个后来不同凡响的“马蹄铁”满街跑,日子一长,上面的土锈逐渐脱落,渐渐地露出了润滑的光泽。一天,张家邻居一位经过些世面的老太太发现了这个物件,认出了这是一块玉,不是马掌,就提醒张家这是个好东西,不能再让小孩玩了。打这以后,张家就把这个物件用红布包起来,放到一个隐秘处保存起来。当时正处在“文革”期间,这样的东西放在家里,张凤祥全家总感到怕惹来祸患,就想把这东西交给集体。这年冬天,旗委宣传部和文化部门知道了这事,就派了一位文化馆馆员,付给了200元人民币作为奖金,把这物件收到了文化馆,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1985年,我国考古学泰斗
苏秉琦先生对这块儿东西进行鉴定后认为,这是一块儿红山文化时期的碧玉龙,随后又在《人民画报》上发表文章,充分肯定了红山文化及
红山碧玉龙的重要历史地位。此后,红山碧玉龙几乎是一日之间乘风而起,名扬华夏,龙的传人为之欢呼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