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类员工
员工类型
在任何一个公司组织中,大致都可以将员工分A、B、C三类。 而位于A类和C类之间的,我们称之为B类员工。
员工介绍
什么是B类员工 在任何一个公司组织中,大致都可以将员工分A、B、C三类。
A类员工占15%左右,位于公司上层,很多公司称之为“优秀员工”,他们像是魔法师与明星,通常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C类员工也占15%左右,不过位于A类员工的另一端。这些人不知道是态度问题,还是能力问题,似乎不能胜任工作,总是需要别人连推带拉才能跟上组织的节奏。
而位于两者之间的,我们称之为B类员工。大部分经理认为,A类员工通常有很好的自我管理,不需要领导单独费心。C类员工总是不赶趟,需要不断督促。所有经理们通常对A类员工不断鼓励、嘉奖,对C类员工不断批评、引导,要求他们向A类员工看齐。而对于B类员工,经理们往往忽视他们的存在,这是个不可原谅的错误。
激励管理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领导者往往采取“抓两头,放中间”的管理办法,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A类明星员工的使用、激励和挽留以及C类问题员工的批评、处理和辞退上,而对于B类普通员工,却往往不加重视,忽视对他们的激励和管理
然而,B类员工是企业员工的绝大多数,虽然他们绩效并不突出,却决定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B类员工流动性小,是企业稳定发展的中坚力量。加强管理,创造条件提升其素质,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就成为企业员工管理的一项战略任务
对于工作能力较弱、工作意愿较强的B类员工,管理者应采用高工作高关系的教练式管理,既要在工作上帮助他们、提高其工作能力,又要在感情上支持他们,保护和增强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对于工作能力较强、工作意愿较低的B类员工,管理者要采取低工作高关系的参与式管理,通过多种措施唤起他们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工作意愿,增强他们的工作成就感。
B类员工构成企业员工的主体,关系到企业整体经营绩效,是企业员工管理的重要方面。从企业B类员工的作用出发,通过建立企业员工能绩模型实现企业B类员工的细化分类,从差异化视角探讨企业B类员工的管理对策,以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水平,更有效地发挥B类员工的价值
模型构建
构成原则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前总裁杰克·韦尔奇在其自传中把员工看作是GE的核心竞争能力,他自豪地宣布:“我们造就了不起的人,然后,由他们造就了不起的产品和服务。”GE将员工分为A、B、C三类。韦尔奇指出,“A类是指这样一些人:他们激情满怀、勇于任事、思想开阔、富有远见。他们不仅自身充满活力,而且有能力带动自己周围的人。他们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同时还使企业经营充满情趣。B类员工是公司的主体,也是业务经营成败的关键。C类员工是指那些不能胜任自己工作的人。他们更多地是打击别人,而不是激励;是使目标落空,而不是使目标实现。”GE针对不同的员工采取了不同的管理对策,开发并造就了一支有力的员工队伍,为GE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使得CE成为上世纪发展最快的公司。
企业员工的分类通常按照不同要素,既可以借助员工个性指标,即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务、专业技术职称以及个人发展潜力等,又可以围绕工作特点,包括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绩效及贡献等因素对员工进行分类,目的在于根据每个员工的实际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管理对策,以提高管理成效,让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充分发挥,使企业整体绩效得到提高,获得企业的长远发展。
分类
从强化管理出发,构建了企业员工能绩模型,以实现员工分类的细化,实行更为有效的分类管理。该模型以员工个人能力和工作绩效为维度,将企业员工进行 ABC分类的基础上,对占企业员工主体的B类员工进行细分,根据他们的特点分为B1、B2、B3和B4四类,分别代表骨干员工、工作模范、储备人才和一般员工。
B1是B类员工中的骨干,是最具发展潜力并且业绩比较突出的那部分员工,是管理者最为信任的员工。如果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和有效的培训与开发,他们最有可能转化为核心成员,即A类员工。但如果B1长期得不到提升和个人成长,他们将选择离开或者沦为B4。
B2是B类员工中的工作模范,相对个人能力并不突出,但工作非常努力,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兢兢业业,因此业绩突出。这部分员工是企业效益的创造者,是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但相对快速发展的环境及不断提升的企业要求,B2往往后劲不足。
B3是B类员工中的储备人才,大多受过良好教育,并且具有较高的个人能力和发展潜质,但由于缺乏工作经验或者缺少发挥的机会,因此尚未表现出较高绩效的员工,属于尚未开发的企业后备人力资源。
B4则是B类员工中一般员工,相对能力较弱并且业绩不够突出的员工。他们表现欠佳,仅仅能够满足岗位职责的基本要求,有可能沦为C类员工进入待淘汰层面,是管理者需要重点观察、帮扶的对象。
员工分类是相对的。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员工的不断成长,个人能力也会经历不断增长的过程,而企业的发展变革也对员工的工作绩效提出了新的要求,导致员工处于动态的发展状态之中。员工的变化和成长,必然带来管理的动态变化。成功的管理在于努力实现不同类型员工之间的成长转化,促进员工个人成长发展的同时,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发现
根据哈佛商学院教授托马斯(Thomas J.DeLong)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现的文章,B类员工忠于工作,默默无闻,是公司文化的真正载体,是公司真正的“心脏与灵魂”。尤其在公司合并与改组等困难时期,他们事关公司成败。
在B类员工中,很多人比A类员工更优秀,只是可能生性不爱张扬,或者不愿意做明星,喜欢平平淡淡的生活。托马斯说:“这些人才是公司的看家宝,就像大船的压舱物。”
在一次哈佛商学院毕业生聚会上,托马斯再次向大家讲解低估B类员工的危险。他说:“不管是学习数字法则、派生词,还是养育子女,骑自行车,做任何事都一样,要做好就必须先做对。一个大家都理解的事实是,如果B类员工长期得不到关注,他们不仅会怀疑自己的能力,更会渐渐失去归属感,缺乏积极性。经理这件事做不对,公司也就很难做好。”
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托马斯教授以ABC划分员工,但都不得不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哪怕一位员工刚来两个月,甚至两个星期,我们都会下意识地进行评判归类。
在招聘员工时,一定要考虑他能否很快融入相应的团队,以及他在团队中将成为A类员工,B类员工,还是C类员工,然后因人实施管理,这是很多顶尖公司的制胜法宝。
处理案例
美国西南航空、Cirque du Soleil,以及C&S批发商(C&SWholesalers)都是严格遵循这两条原则,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以美国西南航空为例,2003年,公司的公开职位需求为2900个,但收到14.9万份简历。用托马斯的话说,去西南航空公司工作比进哈佛大学读书都难。C&S的令人向往程度也不相上下,1980年,公司市值4000万美元,2003年底,公司市值达到140亿美元。
这3家公司的优胜之处并不是因为团队中全是A类员工,而是公司特别注重B类员工的管理,避免滋生任何生疏感,使团队中没有人滑向C类,并及时清除C类员工,保持整个团队的斗志与向心力。
赫伯(Herb Kelleher)是西南航空公司创始人,如今担任公司董事会主席。他有一条雷打不动的管理原则,即绝不会在推崇一种公司文化时,向它的对立面点头。
所以,西南航空有非常严格的招聘原则,不喜爱公司文化的员工绝对不用。其公司文化核心是快乐、节俭、大家庭感觉。托马斯说:“在西南航空,B类员工是公司的绝对主力,备受尊重,而C类员工则根本没有机会进入公司。”
参考资料
B类员工.工众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29 14:54
目录
概述
员工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