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
出自《肖邦作品集》
《b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是波兰著名钢琴家作曲家弗里德里克·肖邦1844年巴黎创作的一部钢琴曲,也是他现存全部奏鸣曲中的最终一部。
作品简介
《b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英语:Piano Sonata No.3 in B minor, Op.58,德语:Klaviersonate Nr.3 op.58 h-Moll)是弗里德里克·肖邦奏鸣曲名作,在其身后被众多钢琴家不断重新演绎,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作。《b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被收入《肖邦作品集》(德语:Friedrich Chopin's Werke),编入第8卷·奏鸣曲(德语:Band VIII. Sonaten),编号Op.58。
全曲分为4个乐章:
创作背景
本曲作于1844年夏天,是肖邦乔治·桑一起在诺安时创作的。正值华沙起义肖邦流亡巴黎时期,作曲家把对祖国沦亡的极度悲痛、对侵略者的极度憎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部倾入作品中,音乐成为表现其爱国主义情感的核心。
音乐特点
基本情调是明朗的抒情,其发展的结果是欢乐的、乐观的和肯定生活的。献给波尔德伯爵。它也包括4个乐章:
1. 庄严的快板。第一主题开始时进行曲风格,但不久便雾气茫芒,加入了悲叹,美丽崇高的第二主题冲破悲叹,又诱导出如歌的旋律。哈聂卡怀这个旋律有“早晨的清香”,它扩大后,变成“玫瑰花园”。
2.谐谑曲,极快板,优雅而轻快。主旋律与第一乐章第一主题有关联性,中间部为主要部分的应答。哈聂卡形容这个乐章“犹如被微风吹着的山茱萸,急躁、可怜,又轻快地摇摆”。
3. 最缓板,具有夜曲特征,尤其中段,冗长而甜美。尼克斯说,“这中段令人想起,在很长的美丽的梦中某处,忽然觉醒,有作者自己恍惚的容貌。与其说这是作曲,不如说它是幻想。”
4. 极急板。终乐章不但华丽而且充满热情,与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首奏鸣曲与第二号相隔5年,结构同样非常宏伟。肖邦用浪漫派自由的手法来处理回旋曲的古典结构。
在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中,传统的曲式原则得到完美、有序地发展,通过灵活、规律化的调性布局,以织体形态、隐伏旋律线条、和声色彩等多维性音乐要素,烘托出两个感情强烈、对比鲜明的主题,激发起人们的丰富想象力。
参考资料
b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德语).巴伐利亚广播公司.2012-03-29
肖邦作品集(德语).Petrucci音乐图书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2-07-27 23:17
目录
概述
作品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