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T来源期刊是指由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A)、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S)、
北京大学图书馆(P),
中国学术(光盘版)电子杂志社(T)共同建设的《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数据库》。
中国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又名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经过50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专业图书馆,科学院和国家
知识创新工程重要的基础设施,科学研究工作者向往的智慧驿站、科学殿堂。
馆藏总量达520万件。是集文献信息服务、情报研究服务、科学文化传播服务和图书馆学情报学高级人才培养功能于一身的研究型
国家科学图书馆。拥有一支在学科背景、专业素质、学历层次等方面均为一流的人才队伍。中心现有在岗职工210余名,引进“百人计划”、“文献情报系统优秀人才”各1名;有博士10名,硕士27名。
近年来,中心已经逐步实现了从以单馆、印本资源为主的到馆保障服务模式,逐步转移到以共建共享和联合服务为主、印本资源与数字化资源相结合的“资源到所、服务到人” 学科化信息、个性化的服务模式,并不断融合了科学传播、文化交流的内涵,有力推动了全院文献情报工作的战略性调整。
信息中心
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又称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作为一个国家级的
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情报机构,其前身是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情报研究室,成立于1957年,1961年更名为学术资料研究室。1975年以学术资料研究室为基础组建了情报研究所。1985年10月4日,由院情报研究所与文献资料中心筹备组合并组成院文献情报中心,1992年10月改名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1994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会议做出改革院图书馆管理体制的决定,以院部大楼16个单位的图书馆为基础,筹建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文献信息中心作为院图书馆的主体,实行一个实体,两块牌子,即院文献信息中心和院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文献信息中心),现有专业人员130名,其中高级专业人员54名(含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业人员),中级专业人员51名,初级专业人员25名。
馆藏图书
馆藏图书180万册,中文期刊2218余种(含港台期刊89种),外文期刊953种,
电子出版物600多种。它是我国目前馆藏最丰富的
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图书馆,并且是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指定的国家社会科学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收藏点之一。
其主要任务是将文献服务与文献信息研究开发职能融为一体,负责规划、协调院内各研究所图书馆工作;采集我院科研所需的国内外各类
出版物,搜集、加工、研究和报道国内外社科信息;建立有特色的社会科学
书目数据库和研究数据库及社会科学信息网络;向全院、社会乃至高层领导提供较系统、全面的文献信息服务或定题服务。
图书馆
1902年,
京师大学堂藏书楼建立,是我国最早的现代新型图书馆之一。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
藏书楼改名为
北京大学图书馆。百余年来,
北京大学图书馆经历了筚路蓝缕的初创时期、传播新思想的
新文化运动时期、建成独立现代馆舍的发展时期、艰苦卓绝的
西南联大时期、面向现代化的开放时期。如今,她已发展成为资源丰富、现代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研究型图书馆。
群星璀璨
北京大学图书馆不仅馆藏丰富,而且群星璀璨。
毛泽东、
李大钊、
章士钊、
顾颉刚、
袁同礼、 向达等名人
学者曾在图书馆
工作,
蔡元培、
蒋梦麟、
胡适等校长留下了关心图书馆发展的佳话。他们都为图书馆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题名
多年来,
北京大学图书馆得到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
邓小平同志亲自为图书馆题写馆名“北京大学图书馆”,
江泽民同志为北京大学图书馆题词“百年书城”。
2000年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原
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改称
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拥有馆舍面积10200平方米,阅览座位1000余个;现有藏书34万余册,以
生物学、医学、卫生学和医药类为主;中外文期刊4000种。
馆舍变迁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舍历经变迁,目前的馆舍由1975年建成的西楼和1998年
李嘉诚先生捐资兴建的东楼组成。2005年西楼改造工程完成,馆舍面貌焕然一新,至此总面积已近53000平米,阅览座位4000余个。馆舍水平的提升为图书馆面向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于96年7月动工,98年5月北大百年校庆期间竣工,成为庆典工程,98年12月中旬正式开放使用。
北大图书馆新馆坐落于
未名湖南岸、旧图书馆东侧,与旧馆、
大草坪相连,新馆由主楼、南配楼、北配楼三部分组成,建筑面积27000平方米,提供2000个座位,可藏书300万册。整座图书馆采用民族化建筑设计风格,内部采用
计算机网络系统、
光盘数据存储与检索服务系统、数字通信和音像设备、自动化安全监控等当今国际上先进技术设计和系统。
新图书馆落成后,
北京大学图书馆新旧馆相连总面积超过51000平方米,可容纳藏书650万册,提供阅览座位4000多个,全馆设有采访部、编目部、
期刊部、流通阅览部、信息谘询部、自动化部、自动化研究开发部、
古籍特藏部、
视听资料室、文献服务部、总务科、保安部、馆长办公室及行政部门等。
办馆宗旨
北京大学图书馆一直把“以研究为基础,以服务为主导”作为办馆宗旨,为读者提供
书刊借阅、资源查询、信息与课题咨询、
馆际互借与
文献传递、用户培训、教学参考
资料、多媒体点播等服务,成为北京大学教学科研中最重要的
公共服务体系之一。
研究建设
北京大学图书馆非常重视
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和建设。于2000年成立的数字图书馆
研究所开展了有关数字图书馆模式、标准规范(
元数据、数字加工标准等)、关键技术、互操作层与互操作标准等的研究,并开始进行小规模应用实践,为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奠定了技术基础。
整体规划
为加强本校
文献资源建设的整体规划,实现文献资源的最佳利用,为教学科研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北大图书馆正在全面实施“
北京大学图书馆系统建设”,
即以“资源共享、服务共建、文献分藏、读者分流”为思路,在全校实现自动化系统、文献建设、
读者服务、资源数字化、业务培训的统一协调。2005年底, 已经有15个院系图书馆成为分馆,初步形成了北京大学资源与服务共享体系。
目前 “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的管理中心和全国文理中心、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
教育部高校
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秘书处 、
中国图书馆学会高校分会秘书处等机构设在
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大图书馆因此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文献资源共享的重要枢纽,为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精神魅力
北京大学图书馆不仅以雄伟壮观的建筑跻身北京大学著名的“
一塔湖图”
三景,更以博大精深的丰富馆藏、深沉蕴藉的精神魅力吸引着无数知识追求者。多少大师在这里读书思索,无数学子在这里徜徉书海,她见证了名师的学术辉煌,传承着北大的学术命脉,她已经成为北大人心中的知识圣殿。
前身为
京师大学堂藏书楼。1898年7月清政府建立京师大学堂时,因图书很少, 未设专门管理机构。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占
北京,校舍被占,图书被毁,1902年1月复校,10月设
藏书楼。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
北京大学,
藏书楼改称图书部。1930年改称图书馆。
藏书楼初建时,调拨了
江苏、
浙江、
湖北、
广东、
江西和
湖南诸
省官书局所印行的图书,收入了藏书家
方功惠碧琳琅馆藏书,加上采购和受赠的一些图书,构成最早的馆藏。
锐意进取
著名
学者、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李大钊于1918年至1921年任图书部主任。他锐意改革,主张各类图书兼容,中外文化并存,推行外国图书馆的先进经验,提倡开架阅览,认为
图书馆员也应是“
助教”。在他的影响下,北京大学图书部从旧式的
藏书楼转变为新式的图书馆,馆藏结构有了很大变化,迅速成为荟萃古今中外文化典籍之所。与此同时,
毛泽东也曾担任过北京大学图书部助理员。1937年 7月
日本全面侵华,北平沦陷,北京大学南迁,图书馆藏书未及撤出。1938年,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与
南开大学在
云南昆明共同组建
西南联合大学,建立了西南联合大学图书馆。1946年北京大学在北平复校,图书馆收回原有藏书。1952年,
燕京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并,燕京 大学图书馆全部藏书并入该馆,此后,馆藏量大增,质量不断提高。
文化大革命期间馆藏完好无损。
馆藏书籍
至1990年初,馆藏逾410万册,收藏范围包括
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技术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学科、专业领域,有中、英、俄、日等20多个文种。中文图书260多万册,其中
古籍约160万册,有
稿本、
善本约1.7万种,16万册,内含
敦煌文献212种,以及不少
孤本。
藏书楼初建时入藏的方功惠碧琳琅馆藏书、1937年入藏的马廉
不登大雅之堂藏书、1946年入藏的
李盛铎木犀轩藏书等大多具有重要价值。馆藏中国地方志7000余种。外文图书约100万册,其中有许多
珍本。如有1533年版的
欧几里得《
几何原本》以及17、18世纪的著名文献。
馆藏
报刊超过2.4万种、约50万册(
合订本),其中有维新派刊物《时务报》全套、《新青年》全套、在
法国巴黎出版的
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油印机关刊物《少年》、1871年法国
巴黎公社出版的政治刊物《
杜歇老爹报》全套、第三国际的机关刊物《共产国际》、
英国出版的著名自然科学刊物《自然》(1869年创刊)全套。还有缩微胶卷约12万米,缩微平片约2万张以及一批
录音带、录像带和磁带、磁盘、光盘等多种
载体的文献资料。馆藏以每年10多万册的速度增长,每年订购报刊7000种左右。与世界上50多个
国家和地区的 500多个图书馆及其他学术机构有书刊交换关系。
总馆馆舍面积2.45万平方米。
阅览室21个,阅览座位近1500个。校内大多数系(研究所)还设有图书室或资料室。年借书量超过120万册次,另有50多万册图书开架阅览。还为读者提供包括国际联机检索在内的
情报服务。该馆与国内许多图书馆有
馆际互借关系。
到1990年底有工作人员300多人,其中研究馆员4人,副研究馆员、
副教授32人。
全国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秘书处曾设于该馆。
该馆的电子计算机管理系统已部分投入使用。为北京地区部分图书馆研制的“西文图书
联合目录”
计算机系统已研制完成。该馆还开展缩微复制工作。
中国学术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首批批准、
教育部主管、
清华大学主办,是我国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专业互联网与电子出版机构。杂志社成立于1997年,主要负责知识资源的组织与采集、资源产品策划与设计、内容编辑与产品出版,拥有CNKI
数据库的总体和内容编辑版权。
期刊简介
1.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又名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经过50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专业图书馆,科学院和国家知识创新工程重要的基础设施,科学研究工作者向往的智慧驿站、科学殿堂。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又称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作为一个国家级的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情报机构,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情报研究室,成立于1957年,1961年更名为学术资料研究室。1975年以学术资料研究室为基础组建了情报研究所。1985年10月4日,由院情报研究所与文献资料中心筹备组合并组成院文献情报中心,1992年10月改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会议做出改革院图书馆管理体制的决定,以院部大楼16个单位的图书馆为基础,筹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3.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形成了宏大丰富、学科齐全、珍品荟萃的馆藏体系。到2005年为止,拥有藏书600余万册。馆藏中以150万册中文古籍为世界瞩目,其中20万册5至18世纪的珍贵书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此外,外文善本、金石拓片、1949年前出版物的收藏均名列国内图书馆前茅,为研究家所珍视。近年来大量引进的国内外数字资源,包括各类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和学位论文在内已达到数十万种,深受读者欢迎。
4.中国学术(光盘版)电子杂志社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首批批准、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是我国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专业互联网与电子出版机构。杂志社成立于1997年,主要负责知识资源的组织与采集、资源产品策划与设计、内容编辑与产品出版,拥有CNKI数据库的总体和内容编辑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