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氦过程是3个
氦原子核(
α粒子)转换成
碳原子核的过程。这种
核聚变反应可以在超过一亿
K的高温和氦含量丰富的恒星内部迅速的发生。同样的,它发生在较老年,经由
质子-质子链反应和
碳氮氧循环产生的氦,累积在核心的恒星。在核心的氢已经燃烧完后,核心将塌缩,直到温度达到氦燃烧的燃点。
这种
核聚变反应可以在超过一亿
K的高温和氦含量丰富的恒星内部迅速的发生。同样的,它发生在较老年,经由
质子-质子链反应和
碳氮氧循环产生的氦,累积在核心的恒星。在核心的氢已经燃烧完后,核心将塌缩,直到温度达到氦燃烧的燃点。
在第一个阶段形成的Be是不稳定的,会经历2.6×10-16秒就再分裂回氦,但是在氦燃烧能形成Be的条件下,只要有微小的平衡丰度,就能再捕获一个氦原子核形成C。这种结合三个氦原子核转换成碳的过程就称为3氦过程。
通常,3氦过程发生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但是铍-8在基态的能量几乎就是氦的两倍。在第二个阶段,Be +He几乎就是碳在激发态下的能量。这种
共振的状态,使接踵而来的氦和铍结合成碳的可能性大为增加。这种共振的存在被观测到之前,基于物理上的必要性,为了在恒星内形成碳,
弗雷德·霍伊尔就已经预测到了。实际上,这种能量共振和过程的预测然后真的被发现,对霍伊尔
恒星核合成的假说:假设所有的化学元素都是从最初的氢-真正的原始物质-形成的,提供了非常重大的支持。
这样的情状使得恒星核合成创造出来大量的碳和氧,只有一小部分能被转换成氖和其他更重的元素。氧和碳都是
氦燃烧的灰烬,而
人择原理曾被引用来解释碳和氧在宇宙中被敏感的核共振大量创造出来的事实。
融合的过程能创造的元素只到
铁,更重的(在铁之外的)元素只要是由中子捕获创造的。慢中子捕获(S-过程)生产出大约一半的重元素,另外的一半则可能由快中子捕获(R-过程)在核塌缩的
超新星中创造出来。
3氦过程与恒星物质的温度和密度有强烈的关联性。反应速率释放出的能量与温度的比例关系是指数的30次方和密度的平方。对照于
质子-质子链反应产生能量的比率祇是温度的四次方和与密度成正比。
对低质量的恒星,累积在核心的氦阻挡恒星进一步塌缩的只有
电子简并压力,而这种在核心的压力与温度几乎是毫无关联的。如此的结果是,一旦一颗较小的恒星开始进行3氦过程,核心在反应中不会扩展也不会冷却,只有不断的增高温度,结果是反应速率持续增加直到发生
热失控的反应。这个过程就是所知道的
氦闪,虽然只有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但却能够燃烧掉核心60-80%的氦,并且导致巨大的能量释出。
对较大质量的恒星,氦燃烧在环绕着简并碳核心的壳层中进行。因为氦壳不是简并的物质,因为氦燃烧能量释放而增加的热压力造成恒星的膨胀,膨胀导致氦层温度的下降而中止了反应,于是恒星再度收缩。这种周期性的过程造成恒星剧烈的变化,并将外层的物质吹离恒星。
3氦过程高度的依赖碳-12和氦-4与铍-8有能量共振的关系,而在1952年之前对这些能阶仍是一无所知的。天文物理学家
弗雷德·霍伊尔使用了碳-12在宇宙中是丰富的事实,作为碳-12有共振存在的证据,霍伊尔提出了想法给核子物理学家
威廉·福勒,他承认这样的能阶是可能存在的,而在过去的工作中被忽略掉了。在简要的规划之后,他在
加州理工学院凯洛格辐射实验室的研究小组,就在7.65
Mev附近发现了碳-12的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