氦闪发生在0.8太阳质量(M☉)至2.0M☉的低质量恒星核心,在
红巨星阶段,是非常短暂的失控热
核聚变,有大量的氦经由两次电离过程成为碳(预测太阳在离开主序带12亿年后会发生)。许多罕见的失控氦融合过程也可以在
白矮星吸积的表面上进行。由于这些低质量恒星在核心的氢耗尽时,还无法进行氦融合反应来抵抗引力的作用,最终会因为氦是以量子力学的
简并状态压力与引力平衡,而不是以热压力阻挡
引力坍缩。这种氦在核心累积到一定的比例,便会进行很激烈的氦融合(燃烧)。这一挤压的过程导致核心的温度和密度增加,最后当核心的温度达到1亿K时,会以惊人的速率扩大与反抗重力,并使温度下降(在主序带阶段因为有太多的氢,所以不会发生)。
简介
氦闪是在中等质量恒星的核心,或是
白矮星表面堆积的
氦突然开始的
核聚变 。
它是
简并态物质自然引发的爆炸。 当
简并压力(纯粹只是密度的函数)超越热压力(与密度和温度成比例的)时,总压力与温度的关联性很微弱。
过程
氦闪(helium flash)
一但温度达到一亿至二亿K,并且开始了氦元素的
核聚变 ,温度就会快速的增高,这会进一步提升
氦聚变的速率和反应区域,但不会增加压力,所以核心不会稳定的扩张(和冷却)。热失控的反应使恒星释出的能量很快的(只要几秒钟)超过正常
恒星的一百万倍,直到增加的温度使热压力再度掌握优势,可以忽略掉
简并压力。
对中等质量的恒星而言,重力
塌缩造成恒星的核心密度很高,所以当核心的氢耗尽之后氦闪就会发生。在收缩期间,核心温度变得越来越高,直到外面的壳层向外膨胀,开始
红巨星的阶段。当恒星因为重力继续收缩,最后成为
简并态物质。
简并使得恒星的温度升高,并且
氦燃烧开始接近爆炸的结局。
当氢从
伴星累积至
白矮星后,氢通常会聚变成氦。这些氦在表面构成氦的壳层,而当氦的量足够多时,氦闪便可能发生,成为在热失控融合下的
超新星。一般认为
I型超新星就是氦闪的结果。
壳层氦闪是相似的氦燃烧,虽然不需要依靠
简并态物质,但会在渐近巨星分支恒星核心之外的壳层周期性的发生。
两个4He核聚变成的8Be的
原子核极不稳定,若在它衰变之前幸好与另外一个4He融合,就能形成12C。这个过程又称为3α反应。因燃烧过程较
氢燃烧而言极短,
氦燃烧过程被称为氦闪。
红巨星
质量小于2.0M☉的恒星,在恒星演化的红巨星阶段,因为核心的氢已经耗尽,留下富含氦的核心。而在壳层的氢继续融合使核心的氦灰烬继续累积,使核心的密度增加,但是温度仍然没有达到在质量更大的恒星进行氦融合所需要的。因此,从核聚变产生的热压力不足以创造在大多数恒星中的
流体静力平衡和抵抗引力坍缩。这使得恒星增加单位体积的热含量,造成温度上升,直到压缩足够的氦在核心成为简并物质。这种简并压力最后足以阻止核心进一步的坍缩,但核心的其余部分会继续收缩并使得温度继续上升,直到到达这个点(≈1×10K),使氦可以点燃并开始融合。
自然爆发的氦闪源自简并物质。一旦温度达到1亿至2亿K,氦核就会进行3氦过程,温度迅速升高,进一步提高氦融合率,并且因为简并物质是热的良导体,扩大了反应区域。
然而,因为简并压力(纯粹只是密度的函数)超越热压力(与密度和温度成比例的)时,总压力与温度的关联性很微弱。因此,戏剧化的增温只是略微增加压力,没有稳定核心的膨胀冷却。
这种失控的反应很快地(几秒钟)使恒星产生千亿倍于正常恒星的能量,直到温度再升高至热压力再次成为主导的力量,消除了简并状态。然后,核心可以膨胀并继续稳定的燃烧剩余的氦。
质量超过2.25M☉的恒星,核心在未进入简并状态时就开始燃烧核心的氦,所以没有出现这种类型的氦闪。质量非常低的恒星(小于0.5M☉),核心永远不会耴得足以点燃氦。简并态的核心将继续维持着,最后会成为氦白矮星。
氦闪不是由表面辐射的电磁波直接观测到的。闪光发生在核心的深处,净效应是将是整个核心吸收了释放的能量,离开简并状态成为非简并物质。早些时候的计算表明,在某些情况下将有非分裂的质量损失,但是,后来将微中子的能量损失加入计算,显示没有这样的直接损失。
白矮星联星
当氢气从白矮星的伴星吸积时,氢可以融合成氦的吸基率范围很窄,但大多数系统的氢层都在简并白矮星的内部发展。这些氢可以在靠近恒星表面的附近形成氢壳层。当氢的质量够大时,失控的融合造成新星。 在一些联星系统,在表面的氢融合,可以使大量的氦建立起不稳定的氦闪。在某些联星系统,其伴星可能失去了大量的氢,并且捐赠富含氦的物质给致密的恒星。注意可能会有类似闪电的中子星。
壳层氦闪
壳层氦闪是类似的现象,但没有如此激烈,没有失控的氦引燃,也没有发生在简并状态。它们会周期性的出现在渐近巨星分支恒星核心的外层。这是在巨星阶段的生命晚期,恒星已经耗尽了核心分可用的大部分氦燃料,它现在的核心是由碳、氧组成的氦核。氦在核心外的壳层继续燃烧,但这薄薄的一层会随着氦的枯竭而停止。这让在氦层上一层的氢融合可以继续开始,在累积了足够的氦之后,氦融合再被引燃,导致暂时变亮和扩大的脉冲星(这种变化会延迟数年,因为需要多年才能重引燃氦融合,和将能量传送至表面)。这种脉冲可能会持续数百年,并且发生的周期可能是10,000年到100,000年。 在闪过之后,氦融合继续呈指数衰减约占循环周期的40%将壳层消耗掉,热脉冲可能会导致尘埃和气体的流出,形成拱星壳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