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荡天星(469219 Kamo'oalewa)是一颗
小行星,发现于2016年4月26日,其环绕太阳的轨道使得它持久地陪伴在地球附近,至少未来100年都将对地球不离不弃。
简介
当2016 HO3环绕
太阳时,它看起来也同时环绕地球运转。虽然它和
地球距离过远,不被认为是地球真正的卫星。它却可能是地球附近的近地天体或准卫星之中最稳定、最好的例子。
喷气推进实验室近地天体研究中心主任保罗·乔达斯(Paul Chodas)表示:“虽然2016 HO3环绕地球运转,但因为它仍然和地球一样环绕太阳运转,我们将它视为
准卫星” “另一颗小行星2003 YN107曾经以类似的轨道模式在地球附近运行超过十年,但它已经离开地球邻近区域。新发现的2016 HO3则和地球之间的状态更加稳定。我们的计算结果显示,2016 HO3已经有将近一个世纪是地球的
准卫星,并且之后数百年继续以现有模式在地球周围环绕。”
在2016 HO3以一年时间环绕太阳期间,大约一半的时间较接近太阳,并且通过地球前方位置;另外半年则距离太阳较远,并位于地球后方。并且它的轨道面和地球轨道面间有少许夹角,因此每年运转时会各有一次升上地球轨道面上或沉入下方。实际上,这颗小行星正在和地球进行这即将持续数百年的“蛙跳游戏”。
2016 HO3的轨道也在数十年间经历了缓慢的来回扭转。乔达斯表示:“这颗小行星环绕地球的环状轨道每年都会向前或向后小幅度飘移。但当轨道飘移太过前方或后方时,地球重力会使小行星轨道反向修正,使小行星永远不会距离地球超过地球与
月球距离100倍以上。”“同样的效应也阻止2016 HO3和地球的距离不低于38倍地球与
月球距离。也就是说,这颗
小行星正在和地球‘共舞’。”
2016 HO3最早于2016年4月27日由
NASA行星防御协调办公室赞助,
夏威夷大学操作位于
哈莱亚卡拉火山的Pan-STARRS 1望远镜拍摄的影像中发现。它的体积尚未完全确认,但可能是40到100米。
起源
这颗代号为2016 HO3的
小行星,国际永久编号为469219,由
美国夏威夷泛星计划望远镜于2016年4月27日发现。科学家发现,这颗小行星位于一个非常奇特的轨道上,它不仅像其他小行星那样环绕太阳运行,也同时在一个非常遥远的轨道上环绕地球运行。科学家预测,在未来几百年,这颗小行星会同时运行在环绕太阳和地球的稳定轨道上。可以说2016 HO3小行星是月球之外,地球的另外一颗“
准卫星”或者“小月亮”。也正因如此,全世界科学家对它产生了极大兴趣。
要知道,阳光照射到小行星上,因小行星的物质元素组成以及尘埃粒径分布不同,会导致特定谱段的阳光被其吸收。因此小行星的
反射光谱特性可以反映出
小行星的表面物质组成与结构。如果利用光谱仪测量小行星对不同谱段阳光的反射吸收情况,就可以获得小行星的光谱曲线,进一步可以推测小行星的物质成分。科学家在
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对这颗小行星进行了光谱测量。发现这颗小行星总体上属于S型岩石质小行星(主要由
硅酸盐组成),但其光谱曲线在近红外波段的斜率与其他
小行星都不相同,反而与
月球岩石的光谱曲线更为相似。因此科学家猜测,这颗小行星可能是一块月球碎块,随着某次撞击进入绕太阳运行的轨道,经过复杂演化后,成为了一颗地球的“小月亮”。除了光谱相似之外,这颗小行星的轨道能量也与
地月系统轨道能量接近。
这颗小行星到底是不是一块来自
月球的石头,还没有确凿的证据。但种种迹象表明,其可能与
地月系统存在一定的渊源。它的身份,可能只有在我国探测器从这颗小行星取回样本,在实验室分析后才能给出确定答案。
探测计划
2021年6月12日,中国
国家航天局在北京举办新闻发布会。该局新闻发言人
许洪亮在会上表示,中国将在2025年前后实施
近地小行星取样返回和主带彗星环绕探测任务,通过一次发射实现一颗近地小行星取样返回和一颗
主带彗星绕飞探测。
在更早之前的2019年4月19日,中国
国家航天局通过官网发布《小行星探测任务有效载荷和搭载项目机遇公告》介绍,探测器将携带科学载荷,对
近地小行星2016 HO3开展绕飞探测,随后择机附着小行星表面并采集小行星样品,之后返回地球附近释放返回舱,将小行星样品送回地球,这一过程大约在3年内完成。上述过程完成后,探测器经地球、火星借力,经历约7年时间飞行到达小行星带,对
主带彗星133P开展绕飞探测。探测器配置相关科学载荷,以飞越、伴飞、附着、采样返回等方式,对目标小行星进行遥感探测、就位探测和采样返回。
中国小行星探测任务具体包括以下科学目标:一是测定2016 HO3轨道、自转、形状大小和热辐射等物理参数。二是探测2016 HO3形貌、表面物质组分、内部结构,获取小行星样品的背景信息。三是对2016 HO3返回样品开展实验室分析研究,测定小行星样品的物理性质、化学与矿物成分、同位素组成和结构构造;测定和研究小行星样品的年龄;与陨石进行比较研究,建立返回样品与陨石、地面观测与遥感就位分析数据之间的联系。
中国
国家航天局还面向国内外公开征集科学载荷和搭载项目方案,预留了200公斤运载能力用于向社会开放搭载,鼓励中外科研机构联合提出载荷技术方案,欢迎国外科研机构参加载荷方案征集,按照“免费搭载,数据共享,经费自担”的原则搭载国外载荷。
我国小行星取样返回任务是一次高起点、高难度、高显示度的创新空间任务,将实现
太阳系“
一带一路”探测,是我国
行星探测重大工程的下一个标志性项目,将突破多项核心技术,获取大量科学数据和宝贵的小行星样品;并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的
深空探测能力、推动
行星科学的快速发展和航天强国的建设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