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科学家分享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009年10月6日,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
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
高锟以及美国科学家
威拉德·博伊尔和
乔治·史密斯。
获得者
高锟(Charles K. Kao)
瑞典皇家科学院说,
高锟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他将获得2009年物理学奖一半的奖金,共500万
瑞典克朗(约合70万美元);博伊尔和史密斯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
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将分享2009年物理学奖另一半奖金。
中文名:高锟
英文名:Charles K.Kao
性别:男
出生年代:1933年
现居地:中国香港和美国轮流居住
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物理学家、
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1933年11月4日年出生在上海金山,住在法租界。父亲是国际法庭的律师,弟弟高铻。祖父
高吹万是晚清著名诗人,革命家,
南社的重要成员。
入学前,父亲聘老师回家,教导高锟和高铻读四书五经。10岁,高锟就读世界学校(今日的国际学校),需要读中文之外,也要读英文和法文,学校聘请留法的学者回来教授,高锟开始接触中国之外的人事文化。
高锟小时候住在一栋三层楼的房子里,三楼就成了他童年的实验室。童年的高锟对化学十分感兴趣,曾经自制灭火筒、焰火、烟花和晒相纸尝试自制炸弹。最危险的一次是用红磷粉混合氯酸钾,加上水并调成糊状,再掺入湿泥内,搓成一颗颗弹丸。待风干之后扔下街头,果然发生爆炸。幸好没有伤及途人。后来他又迷上无线电,很小便成功地装了一部有五六个真空管的收音机。
1948年全家移居台湾。1949年,又移民香港,他进入圣若瑟书院就读。中学毕业后,他考入香港大学。但由于当时港大没有电机工程系,他远赴英国
东伦敦伍尔维奇理工学院(现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就读。1957年,他从伍尔维奇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专业毕业。1965年,在伦敦大学下属的伦敦帝国学院获得电机工程博士学位。
1957年,高锟读博士时进入
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在其英国子公司——标准电话与电缆有限公司(Standard Telephones and Cables Ltd.)任工程师。1960年,他进入ITT设于英国的欧洲中央研究机构——标准电信实验有限公司,在那里工作了十年,其职位从研究科学家升至研究经理。正是在 这段时期,高锟教授成为光纤通讯领域的先驱。
从1957年开始,高锟即从事
光导纤维在通讯领域运用的研究。1964年,他提出在电话网络中以光代替电流,以玻璃纤维代替导线。1965年,在以无数实验为基础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以石英基玻璃纤维作长程信息传递,将带来一场通讯业的革命,并提出当玻璃纤维损耗率下降到20分贝/公里时,光纤维通讯就会成功。1966年,在标准电话实验室与何克汉共同提出光纤可以用作通信媒介。高锟在电磁波导、陶瓷科学(包括光纤制造)方面获28项专利。由于他取得的成果,有超过10亿公里的光缆以闪电般的速度通过宽带互联网,为全球各地的办事处和家居提供数据。
由于他在光纤领域的特殊贡献,获得巴伦坦奖章、利布曼奖、光电子学奖等,被称为“
光纤之父”。
1957~1960年任标准电话和电缆公司工程师,1960~1970年任标准电信实验室主任研究工程师。
1970到1974年高锟教授在
香港中文大学担任电子学系教授及讲座教授,1974年又返回ITT工作。当时,光纤领域进入前生产阶段。他在位于美国
弗吉尼亚州劳诺克的光电产品部担 任主任科学家,后擢升为工程主任。
1982年,他因卓越的研究与管理才能而被ITT公司任命为首位“ITT执行科学家”,主要在康尼迪克州的先进技术中心工作,1985年则在德国的SEL 研究中心工作。与此同时,他也担任耶鲁大学
特朗布尔学院兼职教授及研究员。1986年,他被任命为合作研究主任。他也在标准电话电缆下属的标准电信实验室作研究。
1987年10月,高锟从英国回到香港,并出任
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从1987年到1996年任职期间,他为中文大学罗致了大批人才,使中大的学术结构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在与内地科技界的交流合作中,他主张“一步一步把双方的联系实际化”。
高锟于1996年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由于他的杰出贡献,1996年,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于1981年12月3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63”的小行星命名为“
高锟星”。
目前,他担任香港高科桥集团有限公司(Transtech Services Group Ltd.)主席兼行政总裁,并致力于开发电信与信息。
所获成就
1966年,高锟发表了一篇题为《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的论文,开创性地提出光导纤维在通信上应用的基本原理,描述了长程及高信息量光通信所需绝缘性纤维的结构和材料特性。简单地说,只要解决好玻璃纯度和成分等问题,就能够利用玻璃制作
光学纤维,从而高效传输信息。这一设想提出之后,有人称之为匪夷所思,也有人对此大加褒扬。但在争论中,高锟的设想逐步变成现实:利用
石英玻璃制成的光纤应用越来越广泛,全世界掀起了一场光纤通信的革命。随着第一个光纤系统于1981年成功问世,高锟“
光纤之父”美誉传遍世界。
高锟还开发了实现光纤通讯所需的辅助性子系统。他在单模纤维的构造、纤维的强度和耐久性、纤维连接器和耦合器以及扩散均衡特性等多个领域都作了大量的研究,而这些研究成果都是使信号在无放大的条件下,以每秒亿兆位元传送至距离以万米为单位的成功关键。
个人经历
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1957)
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附属标准通讯实验室(1960)
香港中文大学
电子学系教授及讲座教授(1970-1974)
校长(1987-1996)
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
首席科学家(1974)
工程总裁、行政科学家(1982);
研究事务总裁(1986)
香港高科桥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1996-)
学术荣誉
美国硅酸盐学会摩尼奖(1976)
美国富兰克林研究所史特活·柏兰亭奖章(1977)
英国兰克信托基金会兰克奖(1978)
美国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摩理斯·H·利柏曼纪念奖(1978)
瑞典艾力松基金会L·M·艾力松国际奖(1979)
美国武装部队通讯及电子学会金章奖(1980)
美国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亚历山大·格林姆·贝尔奖章(1985)
美国马可尼基金会马可尼国际科学家奖(1985)
意大利热那亚市哥伦布奖章(1985)
日本通讯及计算机促进基金会通讯及计算机奖(1987)
英国塞萨斯大学荣誉理学博士(1990)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0)
英国格拉兹高大学荣誉工程学博士(1992)
SPIE金章奖(1992)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2)
英帝国司令勋章(1993)
英国达勒姆大学荣誉理学博士(1994)
世界工程组织协会杰出工程成就金章(1995)
澳大利亚格理斐思大学第一服务荣誉博士(1995)
第十二届日本国际赏(1996)
其他人物
威拉德·博伊尔
威拉德·博伊尔(Willard Boyle),美国科学家。1924年8月19日出生于加拿大东部
新斯科舍省小镇
阿默斯特,3岁时随家人搬迁到
魁北克城以北350公里的一个小村庄,这里交通不便,出行基本依靠狗拉的雪橇,因此上高中前博伊尔都是在母亲的指导下自学。博伊尔高中时代在
蒙特利尔的一家私立学校度过,高中毕业后即加入加拿大海军,成为
航空母舰战斗机飞行员以参加
第二次世界大战,但不久二战就结束了,博伊尔从没参与过真正的战斗。
1947年、1948年和1950年他分别在
麦吉尔大学取得
理学学士学位、理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53年他加入了
美国贝尔实验室。今天,提起博伊尔,人们知道他是
CCD图像传感器两名发明者之一,但实际上他作出的贡献很多,包括1962年与他人合作发明第一台红宝石连续
激光器等。博伊尔还与另一名科学家获得了有关半导体注入式激光器设想的第一个专利。今天,光碟(CD)录制和播放大多需要依靠
半导体激光器技术。因肾病于2011年5月7日不幸逝世,享年87岁。
乔治·史密斯
史密斯193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在
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学士学位,在
芝加哥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59年博士毕业后,史密斯加入了
美国贝尔实验室。一开始,他的研究方向是半导体的电学性质和能带结构。1964年,史密斯成为贝尔实验室设备概念部门的负责人,成立这个部门的目的是研究下一代固态器件。1969年,史密斯和博伊尔共同发明了
CCD图像传感器。 史密斯先后撰写了40多篇科学论文,在美国拥有31个专利。由于史密斯作出的杰出贡献,2002年,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还专门设立了一个以他命名的奖项。
评委英厄马尔·伦德斯特勒默手持一部数码照相机深入浅出地描述了另两位科学家的成就。他说,博伊尔和史密斯1969年共同发明了CCD图像传感器。这个传感器好似数码照相机的电子眼,通过用电子捕获
光线来替代以往的胶片成像,摄影技术由此得到彻底革新。此外,这一发明也推动了医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在疾病诊断、人体透视及
显微外科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用途。 在记者招待会上,厄奎斯特还拨通了博伊尔的电话向他表示祝贺。85岁高龄的博伊尔表示,能够成为2009年的获奖者他非常激动,自己从来没有想过会获得
诺贝尔奖。
同样获奖的博伊尔,与史密斯的第一反应相似,也不敢相信这一喜讯。“今天早上我还没喝咖啡,所以感觉不太好。但是,现在我全身都有种美妙的感觉,这真是太令人激动了,”博伊尔说,“不过,这是真的吗?” “正是因为我们的成果,小型照相机才风靡全球。”在博伊尔看来,他们的发明确实成就非凡,“当
火星探测器在火星上着陆的时候,它也带了一个小相机——没有我们的发明,那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