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太平洋台风季
2009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跃时间段
2009年太平洋台风季(2009 Pacific Typhoon Season),是2009年西北太平洋与南海水域中热带气旋的活跃时间段。受厄尔尼诺发展与太平洋年代际涛动负相位等因素共同影响,该年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数量偏少但整体强度略偏强,登陆中国数量偏多、路径复杂多变;前期台风活动较低迷,后期则出现高强度台风集中活跃。
风季总述
范围总述
太平洋台风季的地域范围仅局限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东的太平洋水域产生的热带气旋则被称为飓风,属于太平洋飓风季范畴。在西北太平洋产生的热带风暴级以上的热带气旋是由日本气象厅(JMA)东京台风中心命名,国际编号为09xx,而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会给予该地区其认定的热带低压以上级别的热带气旋以正式编号,通常以三位略缩编号xxW或八位完整编号WPxx2009表示(W与WP指代西北太平洋)。
活跃特征
2009年为厄尔尼诺发展年,利于南海北部至菲律宾一带建立与发展气旋性大尺度环流、热带夏季风槽偏东偏南偏深,利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跃发展;但该年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在早季至春季处于较强负相位,各因素协同响应易导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大、强度偏强,从而使得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源地盛行下沉气流、大尺度环流呈现为反气旋,不利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跃发展,同时该年厄尔尼诺事件在发展至成熟阶段后亦助推了这一效应。在多重有利与不利因素的共同影响下,2009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大,该年前4个月没有台风获得国际升格命名,首个命名台风生成偏晚,前期台风活动明显低迷;但进入秋季以后,台风活跃程度则明显提升,出现了较高强度台风的集中活跃以及较多超强台风的集中出现。
2009年全年最终一共有22个台风获得国际命名,较常年统计平均偏少约4~5个;其中9个登陆中国,登陆数量较常年统计平均偏多,所占总数比例较大,其中7个登陆华南地区,较常年平均偏多2~3个。受厄尔尼诺发展影响,该年台风整体强度较常年平均水平略偏强,寿命整体偏长,路径复杂多变,特别是台风天鹅台风芭玛等,生成源地整体亦较其前后拉尼娜年偏东偏南,9月以后有5个台风达到了中央气象台认定的超强台风强度且均有着较长的寿命,在高强度台风数量、比例、强度维持时间与累计气旋能量指数(ACE)等方面均高于过去两年(2007年、2008年)及此后两年(2010年、2011年)。但在厄尔尼诺发展与太平洋年代际涛动负相位等因素协同作用导致副高偏强偏大的影响下,该年台风生成总数仍然偏少,尤其表现在夏季中期与秋季中后期,不同之处在于夏季中期生成的台风整体强度偏弱,而秋季中后期生成的台风显著偏强,10~11月生成的4个台风平均强度达到15级以上,其中有2个达到17级及以上超强台风水平,于11月下旬生成的该年末台台风妮妲更是达到70米/秒的极端超强台风水平。整体而言,该年台风季是一个前期较不活跃、后期较活跃,数量偏少而强度偏强的台风季。
总述清单
活跃时间线
2009年太平洋台风季的首个热带气旋在1月之初即已生成,但首个达到热带风暴级以上并获得国际升格命名的热带气旋却直至5月初方才生成。6月之前,大多数的热带气旋都是吹向日本。之后在6月至8月初期间,大多数热带气旋都是从西北太平洋吹向中国东南沿海与台湾岛,而8月中期后,受中国大陆北方较强的高气压影响,大多数热带气旋都是在西北太平洋中心向北移动,向日本方向移动,而且不会登陆,大多数的都是在海上自然消散或转化为温带气旋。直至9月中期,才开始再有热带气旋吹袭南海和台湾岛。在西北太平洋上直至9月16日,所发现的最高持续风速达到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的三级台风等级(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中“强飓风”标准)以上的所有热带气旋全部都在中途转向北移动,吹向日本海域。9月中期后,在中国内陆较强的高压区影响下,华南地区逐渐步入秋季,陆地湿度和海水温度逐渐下降,逐渐不利于热带气旋生成发展,台风生成源地逐渐南移。9月后期至10月初,台风凯萨娜于西北太平洋形成、掠过吕宋进入南海后,有三个热带气旋(热带低压18W、芭玛和茉莉)同时于西北太平洋海面上形成,连同早前进入了南海中部的凯萨娜,形成“四台共舞”的景象。但得益于厄尔尼诺大气响应对热带太平洋低纬对流活动的促进作用,9月之后产生的热带气旋强度整体明显偏强,超强台风比例较高,11个命名热带气旋中有5个达到了中央气象台与香港天文台认定的超强台风级别。
机构业务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将热带气旋划分为六个等级,最弱的三个等级和日本气象厅所规定的是同样风速,“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日本称“猛烈台风”)和日本气象厅不同。中国采用二分钟平均风速来作为持续风速来区分热带气旋等级。
以下是等级表:
注:本词条中描述每个被命名的热带气旋的最高强度以中国国家气象中心认定的二分钟平均风速为准。
日本气象厅将热带气旋划分为四个等级,最高“台风”等级再细化为三种不同的强度,最弱的三个等级与中国气象局规定风速相同。日本气象厅是西北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气旋区域专责气象中心(RSMC),热带风暴及以上等级气旋会被日本气象厅命名,采用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认证使用的台风命名系统进行命名。日本采用世界气象组织建议的十分钟平均风速作为持续风速来区分热带气旋等级。
以下是等级表:
注:日本的“猛烈”“非常强”“强”之说法分别对应中国的“超强台风”“强台风”“台风”之说法,且对于同一强度的热带气旋,由于计量标准不同,台风级以上的热带气旋定强数值方面日本十分钟平均风速<中国二分钟平均风速<美国一分钟平均风速。
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采用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分级法来区分热带气旋等级,采用一分钟平均风速作为持续风速来区分热带气旋等级。
以下是等级表:
注:三级台风以上等级的热带气旋在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中属于“强飓风”(Major Hurricane)水平,持续风速达到150英里/小时(130海里/小时)以上的热带气旋在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的非官方分级中属于“超级台风”(Super Typhoon)水平。
注:下表的风速数据为各机构在台风公报中所给的最常见的数据,定强依据来自德沃夏克分析法等主要分析方法。本表只反映相对大致对应强度,实际定强并非完全与本表数据一一对应。
以下是对应表:
预测展望
据中国国家海洋局南海预报中心、广东省海洋预报台关于2009年南海区海洋灾害趋势预测,2009年影响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热带风暴和台风有26~28个,在常年平均值附近波动,属正常年景。其中7~9个热带风暴和台风将在中国沿海登陆,热带气旋的强度和造成的灾害程度将大于2008年,7~9月将有2~3个超强台风正面袭击广东、福建及浙江沿海,具有影响范围大、时间长、强度强的特点。从登陆时间看,2009年首次影响南海的热带气旋将出现在6月中下旬;首次登陆华南沿岸的热带气旋将出现在6月中下旬至7月初。2009年末次影响南海的热带气旋将出现在11月下旬;末次登陆华南的热带气旋将出现于10月上半月。
从2000年起,香港城市大学大气研究实验室都会于每年4月和6月公布对该年台风季的预测,将1950年至200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年生成量平均定为31个,其中热带风暴级及以上为27个,台风级及以上为17个。2009年6月18日,香港城市大学大气研究实验室发表的对2009年台风季的第2份预测显示,该年的热带气旋强度高于平均(30个热带气旋,其中27个达到热带风暴级及以上,19个达到台风级及以上)。
命名法则
国际名单
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是由日本气象厅东京台风中心命名。当该热带气旋被日本气象厅升格了为热带风暴后,就会使用下列名单中的名字。名字是根据以下名单而定,不按年度划分。风暴名字是由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小组的成员提供,14个成员国和地区各自提交10个名称,并以该国英文名称按字母顺序排列。在2009年使用的名字清单中,各国气象台暂时还未提供任何名字更改。2009年未使用名称以灰体字(未添加内链)表示,蓝体字(已添加内链)表示2009年已经使用过,2009年的风暴名称与2003~2004年的部分风暴名称相同。
以下为名单:
菲律宾名单
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PAGASA)使用一套当地的热带气旋命名法,作于该国风暴责任范围内的热带气旋命名之用。与日本气象厅不同,只要该热带气旋会很间接地吹袭菲律宾或会影响周边国家或地区(不论强度高低,热带扰动以上强度级别,不包括热带扰动),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即会使用以下之热带气旋名单对其进行当地命名。名单每四年循环使用一次,因此2009年名单与2005年太平洋台风季的名单相同。
以下为名单:
除名台风
台风莫拉克(0908):因与台风天鹅台风艾涛双台风效应等因素影响长久滞留于台湾海峡周边,而后北上横扫华东,对中国台湾、福建、浙江、江西、安徽、江苏等多地造成严重灾害,造成台湾省1959年八七水灾以来最严重的水灾“八八水灾”,造成中国超过700人遇难失踪,内地经济损失超过160亿元人民币,台湾省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新台币,成为2009年太平洋台风季经济损失最重及中央气象台有记录以来过程降水量最大的台风。于2010年台风委员会第42次届会被永久除名,次年由泰国提供的新名称“艾莎尼”替代。
台风凯萨娜(0916/Ondoy):吹袭菲律宾、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影响范围遍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导致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遭遇42年来最严重的洪灾;造成东南亚各国总计超过900人死亡失踪、超过1200人受伤,仅菲律宾便有超过600人死亡;各地总经济损失超过10亿美元,其中菲律宾经济损失超过110亿比索;成为2009年太平洋台风季人员伤亡最重的风暴,经济损失在该年仅次于台风莫拉克与台风茉莉。于2010年台风委员会第42次届会被永久除名,次年由老挝提供的新名称“蔷琵”替代,菲律宾名“Ondoy”被更换为“Odette”。
台风芭玛(0917/Pepeng):因与台风茉莉双台风效应影响,在菲律宾吕宋岛附近长期滞留并多次折返登陆,对当地造成持久灾害,各地人员伤亡达500人,菲律宾伤亡在当年仅次于台风凯萨娜,更是同年袭菲最强的热带气旋,造成经济损失超过270亿比索。于2010年台风委员会第42次届会被永久除名,次年由中国澳门提供的新名称“烟花”替代,菲律宾名“Pepeng”被更换为“Paolo”。
活跃系统
国际命名系统
其它系统
除了被日本气象厅命名的热带气旋外,还有一些热带气旋为未获得国际命名的热带低压,或被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认定为热带风暴,或获得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本地命名。
风季影响
每年太平洋台风季热带系统的活跃都将对人类社会产生一定影响。下表列出所有于2009年在西北太平洋活跃的热带气旋相关影响数据,包括该热带气旋影响地区、登陆地区、人员伤亡以及经济损失总计等。括号内的名称为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所使用的当地命名;未获日本气象厅国际命名的热带低压,则采用由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提供的热带气旋编号(如果有)或中国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热带低压编号(如果有)或菲律宾本地命名(如果有)。
2009年太平洋台风季期间西北太平洋周边国家地区的台风灾害较为严重,各地灾情以人员伤亡较为突出,且双台风效应影响致灾显著。其中台风莫拉克对中国东南多地造成严重灾害,特别因与台风天鹅台风艾涛发生双台风效应而在台湾海峡长时间滞留,造成台湾省历史性的“八八水灾”,成为该年经济损失最重以及中央气象台有记录以来过程降水量最大的台风;台风凯萨娜台风芭玛等台风对菲律宾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使得当地台风灾情达到该年数十年以来之最重,其中台风凯萨娜亦在中南半岛等地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台风芭玛特别因与台风茉莉发生双台风效应而在吕宋岛附近长期滞留并多次折返登陆,对当地造成持久灾害;台风茉莉则成为2007年以来首个登陆日本的台风并对当地造成显著影响。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5 17:34
目录
概述
风季总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