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须沟是北京天桥东边有名的臭水沟,沟上住各式各样的卖力气,要手艺的劳动人民,这些可怜的下层人民,不但受到臭沟的瘟疫、疾病的威胁,而且还受到国民党反动派和恶霸、地痞、流氓的压榨、欺凌、剥削和迫害。侮辱、剥削、迫害和死亡在他们苦难的生活中紧紧追踪着沟上的每一个人,把他们逼向毁灭的深渊。 北京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平抑物价,抓地痞流氓,修自来水,办合作社,装电灯,使人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所长,积极投身建设。“程疯子”担任了自来水管理员;赵老头不再受疾病折磨,而且有了活儿干,担任了区人民代表;丁四夫妻不再吵架了;二嘎子也不再拾煤球,找到了工作;二春也高高兴兴地进了工厂。 在龙须沟上的人们终于走出了旧生活的阴影,把程宝庆卖艺遭毒打、程娘子卖烟糊口遭欺侮、丁四小女儿妞子被污水沟吞没的伤痛都抛到了脑后,积极帮助政府彻底修了臭沟,把臭沟变成了公路,过去贫穷肮脏的贫民区,变成了美丽的花园。
“龙须沟”位于北京天桥东边,曾是解放前北京最脏最臭的地方,沿沟两岸居住的各色穷苦劳动人民饱受疾病、瘟疫侵害和地痞欺凌。解放后,尽管政府财政经济困难,却仍于1950年拨款整修龙须沟,当年秋天就告竣工,两岸的劳动人民真正开始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1951年,老舍根据龙须沟解放前后的变化创作了话剧《龙须沟》。1952年,话剧《龙须沟》由北京人艺搬上舞台,获得成功。北京电影制片厂于是决定将该剧改编为电影。
最初,北影厂决定影片以本厂演员为主,只请北京人艺原话剧班底中的于是之和叶子分饰程疯子和丁四嫂。可是于是之刚在歌剧《长征》中扮演过毛泽东,很多人认为让他再饰演北京胡同里的疯子不太合适。导演冼群只好另外物色人选。他先拟请黄宗江,但被婉拒。后又改找谢添,谢添答应拍完《
六号门》就来《龙须沟》剧组。然而,经过一段实拍,北影厂发现,由于演员的口音缺少地道的北京味,难以达到原剧效果。经再三研究,决定演员还是以人艺原班人马为主,北影的演员只留下张伐、于蓝和封顺,程疯子仍由于是之扮演。
于蓝接到扮演“程娘子”的任务后,曾感到不安。在话剧中扮演程娘子的韩冰自幼生长于北京,口音京味十足,扮演的程娘子受到观众称赞。而于蓝只是中学时代在北京生活过几年,当时根本没接触过社会,后来又去了根据地,对于北京城里的劳动人民很陌生。加之她是东北人,语言方面残留着东北音调。因此,于蓝自觉不如韩冰。在冼群导演一再鼓励下,于蓝决心发挥创造力,不重复、不模仿韩冰,而是塑造一个有自己特点的程娘子。为此,她专门去龙须沟访问,到天桥、德胜门、护国寺一带接触做买卖的妇女,观察她们的举止动作,还发现了一些职业性的小道具,如香火和鸡毛掸子,这些后来都被她用于影片中,如香火供顾客点烟,鸡毛掸子代表程娘子爱好清洁。在体验生活后,她仍感到没有在心中树立起“程娘子”形象。在于是之提点下,她以北影厂门房的妻子苏嫂为重点体验对象。她不仅通过串门谈心了解对方的身世、家事,而且观察其举止、神态,感受其特有的气质,挑选有特点的动作加以模仿,从中捕捉、琢磨对方的内心情绪。经过坚持练习,于蓝逐渐把自己融入角色中。在北影厂职工家属大会上,于蓝下意识地模仿苏嫂的嗓门,运用平时练习的动作,结果家属们觉得她是她们中的一员。这让于蓝确认自己对角色的感觉找对了。
该片在艺术描写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解放前的生活写得很逼真,很动人。观众合上眼,便可以看到那飘浮着垃圾与死猫的黑水臭沟,下雨天臭水从门槛下向院子里倒灌,小妞子为了一条小金鱼哭泣,以及小妞子的死。可是后半部,解放了,艺术描写突然从生活的深处浮到了现象的表面。这样,电影后半部的动人力量就大大减弱了。舞台剧本关于解放前的描写只占三幕中的一幕,而电影则占了一半篇幅。应该说,它在这方面的努力不是徒然的。该片前半部在电影艺术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它在艺术描写上的从容、细致、真实,唤起了千百万观众对那已经告别的了的生活的痛苦回忆,从而博得无数同情的泪水。可是新生活的来临,像一条红线似的把这电影分割开来了。电影后半部的艺术描写不仅表现精力焕散,而且离开了它所描写的人物。影片没有十分肯定地去接触人物的内心生活。(中国电影艺术中心研究员、电影学术委员会委员钟惦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