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象共舞”是中国和印度友好与合作而提出的一个理念。龙指的是中国,而象指的就是全世界人口第二大国印度。“龙象共舞”不仅是中印两国和平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这两个占世界人口差不多1/3的大国对亚洲与世界和平作出的重大贡献。
基本信息
世界各国的关注,使中印比较研究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2005年8月22日出版的美国
《商业周刊》封面文章里出现了一个由一位印度学者创造的全新单词——
CHINDIA(中印一家),并将其传遍全球。各国有关中国—印度比较研究的研讨会也频频举行。
2009年10月,新加坡
《联合早报》日前刊文指出,南亚虽然人多油少,但中国的能源外交与合作并不应仅仅限于
中东、
中亚、俄罗斯,
南亚在中国能源外交版图中也是一颗重要的棋子。南亚各国关系的发展均绕不开印度,中印能源合作与竞争共存,而“龙象共舞”是重中之重。
背景介绍
在古老的
亚洲大地上,有两个古老却又平和的文明,那就是源于
恒河的
印度文明和源于
黄河的
华夏文明。这2个文明一直并存在亚洲,奇怪的是过去居然从未发生过激烈的冲突,除了
成吉思汗攻击过印度,印度或者
中国都没有主动攻击对方。可能是因为高高的
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冲突,可是却未挡住文明的传递,
佛教还是越过了高高的喜马拉雅山脉,来到了中华大地,成为古代历史上具有统治地位的宗教,延续至今。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目前(截止2009年9月)这两个国家的
人口将近世界人口总量的40%,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说明中印两国对世界的重要性。两个大国选择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却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在
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分之一个世纪里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印度21世纪初以来经济快速增长,尤其是印度在吸引世界服务业转移方面的进展和软件产业的迅速复兴,以及这两个大国未来发展的无限潜力,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原世界银行行长
詹姆斯·戴维·沃尔芬森于2006年5月24日应邀在
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发表演讲,在演讲中他认为在未来50—100年内,世界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目前的工业化七国中多数将出局,影响未来世界的国家将是
美国、中国、印度、
俄罗斯、
巴西等大国。
发展之路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印关系进入一个全面发展和健康稳定发展的新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龙象共舞”的新时代。2000年正好是中印建交50周年,从那时起,中印高层互访保持了良好的势头,两国关系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03年时任印度总理的
瓦杰帕伊访华,两国总理签署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签字后,
温家宝总理握住瓦杰帕伊总理的手说:“我们完成了一件大事。”国外媒体评称,这是一份“里程碑式的宣言”,“为这两个邻国之间融洽关系的新时代奠定了基础”。
2005年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双方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06年
胡锦涛主席访问印度,两国领导人在发表的联合宣言中提出了充实和加强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十项战略》。2007年印度国大党主席、执政联盟主席
索尼娅·甘地访华,强调中印文明和谐共存、携手繁荣。通过高层互访和高层接触增加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从战略高度看待两国关系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双方确定,中印两国是伙伴,不是对手。
2008年1月,印度总理
辛格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这是他2004年担任印度总理以来首次访华,中印两国均高度重视,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访问期间,两国总理签署了中印《关于二十一世纪的共同展望》,双方还签署了10多项合作文件,涵盖了建筑、铁路、农业、医药、质检等领域的多项合作内容,可以说,中印关系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意义
中印关系已超越双边的范畴,具有全球意义。这是中印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也是向国际社会发出的积极信号。现在,随着中印等发展中大国的兴起,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与作用正在上升,“
八国集团”与中印等5个发展中国家的对话机制的建立即是一个明显的变化。
在当前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中印加强合作,对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意义重大。在“共同展望”文件中双方重申,“中印友谊和共同发展将对国际体系的未来产生积极影响”。中印两国仍然认为,在21世纪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继续成为各国发展友好关系,为人类实现和平与发展创造条件的基本指导原则”。
中印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有相同或类似的看法,在国际舞台上有广阔的合作空间。例如,中印都主张推进
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多边主义,肯定和加强联合国的作用,在联合国改革中要优先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安理会的代表性。再如,双方都支持和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在应对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等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中,中印也将相互支持,相互合作。
互赢模式
2000年以来,中印两国经贸合作迅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即将超过美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印度则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
1988年12月时任印度总理的拉·甘地访华揭开了改善中印关系的序幕,也打开了两国科技合作的绿灯。双方签署了科技合作协定,并决定成立中印科技联委会,从而奠定了两国科技合作的基石。1991年双方签署了和平利用外空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2002年双方签署了包括科技、水利、空间等领域的合作文件。2006年9月中印两国科技部在北京签署了《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成立部长级中印科技合作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将进一步协调解决双边科技合作中的战略性问题,指导和促进两国科技合作的发展。
2006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印度,双方发表的联合宣言中提出深化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十项战略”,其中就有一项关于促进科技合作。双方认为应在科技领域建立中印合作伙伴关系,并同意在以下4个领域开展合作:地震工程学、气候变化和天气预报,以及以先进材料为主的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和制药技术。2007年12月,中印两国陆军首次在中国云南省举行了代号为“携手2007”的联合反恐训练演习。这是根据2006年印度国防部长访华时双方签订的《防务合作谅解备忘录》进行的。
2008年辛格总理访华,“经贸关系是主轴”。辛格总理还曾提出了进一步促进两国经贸和投资合作的三条战略措施,并鼓励印度商人增加对中国出口非传统商品,以减少印方
贸易赤字。双方对中印贸易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双方同意将2010年的贸易额目标从400亿美元提高到600亿美元。双方将提高相互投资规模和在能源、科技、环保等领域的合作水平。
面对问题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印之间最大的问题,莫过于
边界问题。中印边界谈判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1993年时任印度总理的拉奥访华期间,两国政府签订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1996年中国原国家主席
江泽民访问印度时,两国政府又签订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双方同意,协定所提及的实际控制线不损及各自对边界问题的立场。
但是,一些西方和印度某些媒体有时对中印关系作一些毫无根据和歪曲事实的报道和评论,最常见的是所谓“中国入侵”之类的谣言和以讹传讹的文章。这是在中印友好合作主流中发出的不和谐的噪音,不利于两国关系的发展。
自2003年起,中印特别代表会晤进行了11轮,仅2006年一年就举行了3次。2007年11月在新加坡举行东盟系列峰会期间,中印两国总理会晤时,温家宝总理指出,“解决边界问题并不容易,需要艰苦努力,但只要双方坚持努力,秉持友好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最终就能找到一个双方均能接受的解决方案”。2008年4月,“共同展望”文件又强调,双方将继续坚定地致力于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包括边界问题在内的遗留分歧,同时确保这些分歧不会影响双边关系的积极发展。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印边境总体上说是和平与安宁的。
成果解读
中印领导人“散步外交”
新华网北京9月21日电印度萨巴玛蒂河畔,华灯初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总理莫迪陪同下参观河岸公园,两人时而驻足欣赏民众歌舞,时而坐下亲切交谈。这天正是莫迪的64岁生日,印方专门将习近平访印首站安排在莫迪的家乡古吉拉特邦。这幅经典画面被媒体称作中印领导人的“散步外交”,成为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南亚之行的亮点之一。14日至19日,习近平对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印度三国进行国事访问。专家称,这次访问魅力无穷,亮点频现,成果丰硕,是中国最高领导人践行“一带一路”构想及“亲、诚、惠、容”周边外交方针的重大外交行动,将推动中国与南亚国家关系的跨越式发展。
中印关系新定位
中国龙’和‘印度象’虽然各具特色,但都崇尚和平、公平、正义。”习近平在访印前发表的署名文章中这样说。
中印两国国名英文头两个字母拼在一起,是“英寸”(INCH)一词。“两国应该以‘从英寸到英里’的精神推动印中关系向前发展。”为欢迎习近平到访,莫迪专门在印度报纸上撰文。
中印领导人的互动印证了外界对中印关系不断改善和发展的期待。
参观甘地故居、河岸散步、帐篷晚宴……莫迪亲自安排并全程陪同习近平访问自己的家乡。在首都新德里,中印领导人继续坦诚会晤,并见证10余项合作文件的签署。中方承诺将帮助印度改造升级老化的铁路系统,投资建设两个工业园,并争取在未来5年内向印度工业和基础设施发展项目投资200亿美元。双方重申,继续通过友好协商解决边界问题,在最终解决前,共同维护好边境地区和平安宁。
“这是习近平主席和莫迪总理继7月在巴西金砖峰会会面后的再次会晤。出访时间和莫迪的生日重合,并且访问莫迪家乡,进一步增进了两国领导人的个人友谊,有助于加强两国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北京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姜景奎说。
印度是此次习近平南亚之行的压轴一站。习近平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发表的重要演讲中,全面阐述新时期中印关系及中国对南亚政策,提出中印要做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引领增长的合作伙伴、战略协作的全球伙伴。
“习近平主席从双边、区域、国际三个层面为中印关系新定位,有助于增信释疑、凝聚共识,推动中印关系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前驻印度大使周刚说。
均衡推进全方位外交
总人口30多万的马尔代夫是南亚领土面积最小的国家。此次习近平出访马尔代夫,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出访该国。访问斯里兰卡,也是中国国家元首时隔28年后再次到访。
姜景奎表示,这样的出访安排反映出中国注重均衡外交,对南亚各国同等重视、一视同仁,也是落实中国对周边国家全方位外交的做法。中国不仅注重与印度这样的区域大国提升关系,还重视中小国家在这个地区发挥的作用。
惠民生、顺民意,习近平访问期间达成的基建、民生等项目,体现了中国“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方针,充分表明中国外交坚持正确的义利观。
在马尔代夫,习近平与亚明总统共同为中方承建的马尔代夫住房二期项目和拉穆环礁连接公路项目揭牌。两期住房工程能满足马尔代夫近5%的人口的住房需求。
在斯里兰卡,习近平与拉贾帕克萨总统共同见证
科伦坡港口城开工,并出席中斯重要合作项目—
普特拉姆燃煤电站视频连线启用仪式。煤电站使斯里兰卡千家万户受益,为斯里兰卡国家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拉贾帕克萨总统当即宣布,从当天起下调全国电价和油价。
“这些项目很好地证明了我们不是为了掠夺资源,而是真心诚意关心邻居的发展。同时,这些合作项目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契机,利用我们的比较优势开发各个层级的市场,将市场潜力与我们的产业优势完美结合。”中国社科院国际问题专家叶海林说。
南亚地区是目前中国游客出行的重要地区,马尔代夫已成为越来越多国人的度假“天堂”。可以预见,习近平此访将促成新一波的“旅游热”。
访马期间,习近平不忘善意提醒中国游客海外游要讲文明。专家认为,这为增进中外人员往来与人文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推进“一带一路”
此访是2013年习近平提出建设“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后,首次集中踏访与“一带一路”构想紧密相关的国家。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印度三国都位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范围内,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
专家表示,中方将“一带一路”与南亚国家的发展战略深入对接,把中国的优势产业与到访国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将扎实推进中国与南亚国家的关系,让亚洲国家成为相互依赖、平衡发展、共同繁荣的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从“一带一路”到“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就任以来,提出多个惠及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受到南亚国家热烈欢迎,均表示愿积极参与。
南亚是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重要一环。姜景奎说,南亚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可以成为中国通过印度洋前往非洲的“加油站”,海上资源、能源合作及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等合作都将达到新高度。
一年来,“一带一路”已从理念设计、总体框架到完成战略规划,开始进入务实合作阶段。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以加强传统陆海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实现经济共荣、贸易互补、民心相通。中国希望以“一带一路”为双翼,同南亚国家一道实现腾飞。
未来
展望未来,人们有理由对中印关系的前景感到乐观。但是,西方有些战略分析家认为,中印两国都是正在崛起的大国,两个毗邻而居的大国在崛起过程中或者在崛起之后,必然会互相构成威胁,成为战略竞争对手,甚至会发生冲突。这就是近些年来流行的“龙象之争”和形形色色的“
中国威胁论”。其实,一个国家走什么道路,关键在于实行何种内外政策和发展战略,能否正确地看待本国,也正确地对待别国。力量对比固然是影响国家关系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政策和战略才是决定因素。
在
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印两国在经济发展上存在一定的竞争是必然的,市场经济的重要规则就是竞争。健康的竞争不一定是坏事,它可以相互促进发展的速度,改善发展质量,提高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各自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全球化也使得国家之间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中印在经济上互补性很强,市场潜力巨大,加上人力资源优势,中印经贸合作发展很快。在信息产业方面印度的软件产业和中国的硬件产业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