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舞(大田板灯龙),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传统舞蹈,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基本介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舞·大田板灯龙自唐末传入,板灯龙由龙珠、龙首、龙身、龙尾组成,龙头高近三米;龙身短则几百节、长则千余节,均用竹木、灯板、龙纸分节扎制而后连缀而成,蔚为壮观。每年元宵节前后,都会举办迎龙活动,龙在德高望重者手执“龙珠”的引导下,作腾、伏、挪、摇等的动作在乡间或街巷穿行,龙所到之处,家家户户放鞭炮或烟花迎接,热闹非凡。龙舞·大田板灯龙集绘画、剪纸、书法、雕刻艺术和扎制编糊工艺为一体,融体育、杂技、舞蹈为一炉,是当地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
历史渊源
龙舞(大田板灯龙)起源于唐代天祐元年(904年)。据大田县均溪镇玉田村范氏族谱记载,中丞御史范元超于天祐元年辞官,携眷定居玉田村。唐哀帝感其功于朝廷,特赐龙灯嘉奖。龙舞(大田板灯龙)由龙灯巡游演变而来。
从此,每年元宵前后迎板灯龙的习俗遍及大田境内18个乡镇。龙舞(大田板灯龙)以均溪镇玉田村最为壮观。相传皇帝因玉田范氏元世祖御史中丞范元超历代有功于朝廷,特赐其龙每节龙板可点三盏灯(其他龙均为二盏灯),从此玉田村范氏板灯龙被大家称为“大龙”。每逢元宵佳节,玉田村的龙最大最长,最长达1700多节。
舞蹈特色
文化特征
大田板灯龙系用竹木、灯板、龙纸分节扎制连缀而成,分为龙珠、龙首、龙身、龙尾等几部分。龙头高近三米,龙身短则几百节,长则千余节,最长的有三千多米。每节灯板长约两米,上面钉着两个或三个裱贴透明龙纸的灯座,龙纸上画着鳞纹、花草或写着祈颂语,每个灯座配插一支粗长的龙烛。龙尾的灯板略长,扎有彩饰的尾鳍。灯板前后两端各有一个锄把大小的圆孔,一根尺把长的硬木龙轴从孔中穿过,将各个环节连缀成一条长龙。活动中,由表演者持硬木龙轴,或高举,或低举、侧举,蜿蜒前行。
表演形式
元宵黄昏时分,龙舞(大田板灯龙)舞龙者在家人送行的鞭炮聲中,扛着各自制作的龙节在村道上集结“接龙”。经过一段时间的整合,龙珠、龙首、龙身、龙尾各就各位,数千米长龙浑然一体。待龙队首领检阅完毕,随着一声令下,三声响铳及三声擂鼓过后,迎龙活动开始了。迎龙从祖祠出发,出发前要先摆“龙头供”,祭奠龙头。龙队以响铳开路,续后是锣鼓队(今时还配有鼓号队)、彩旗队、彩灯牌坊、龙队,最后还有一个锣鼓队。龙在德高望重者手执的“龙珠”的引导下,作腾、伏、挪、摇等动作在乡间或街巷穿行。龙头通常要二十来个精壮小伙子每班六人轮流合力执舞,拖龙尾的也要三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方可胜任。龙所到之处,家家户户放鞭炮或烟花迎接。长长的巨龙在欢呼声中、在烟花丛中穿街衢、走村落,一会儿作“巨龙漫游”,一会儿作“龙头钻阵”,一会儿作“绳蟒脱壳”,一会儿作“穿花打旋”……有时几条龙至开阔处相聚时,“穿龙”“跑龙”,上千节龙疾走穿行,盘旋翻腾,景象极其壮观。配以大小爆竹、锣鼓唢呐,大有呼风唤雨,翻江倒海之势。此时迎龙进入高潮。
迎龙一般到深夜,结束后再回到祖祠。以前,大田迎龙还有分龙果习俗。迎龙结束时,由家有增丁、建房、中举的族人捐赠粳米,制成龙果(每节二块,每块一市斤)集中分发。迎龙过之后,龙珠、龙头、龙尾存于祠堂,龙节由各家各户各自带回。参加迎龙的人回家,家人鸣炮迎接龙灯,给迎龙者吃米粉红蛋,以兆好运。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龙舞(大田板灯龙)是炎黄子孙龙图腾崇拜的具体表现,其制作融绘画、剪纸、书法、雕刻和扎制编糊工艺为一体,表演熔体育、杂技、舞蹈为一炉。
大田板灯龙寓意深远。南方方言,灯与丁同音,寓意人丁兴旺;龙为吉祥,谓之风调雨顺。龙灯巡游,表达了民间社会期颐丰年、祈求幸福的愿景。巡舞过程中既鼓励每个龙丁张扬个性,又强调龙队的团结协作,体现睦邻和谐、协力共处的内在精神。大田板灯龙传承历史,综合多种民间技艺,具有较强的民俗、历史研究价值和民间工艺传承功能。
传承状况
虽在有关部门大力扶持下,对龙舞(大田板灯龙)做了许多发掘、抢救、继承和弘扬工作,活动开展良好,但仍存在着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是迎龙这一赖以生存的农耕文化土壤已发生变化,文化图腾以及迎神庙会、宗族祭祀一些传统民俗日益淡化,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逐渐被现代节日的文化活动所代替,迎龙活动的次数在减少,地域在缩小,甚至停止。
二是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制作板灯龙的老艺人相继谢世,有些绝技几近失传。
三是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使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审美要求和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参与传统的民间艺术活动的热情越来越低,导致人们对迎龙这一民俗活动的兴趣越来越淡。
传承谱系
龙舞(大田板灯龙)以均溪镇玉田村板灯龙为代表,自玉田范氏肇基祖元超公于唐天佑二年(公元905年)从南京传入板灯龙后,子承父传,长盛不衰,因此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师承关系。
清末:范冠鳌、范士林、范思善(擅长绘画、书法)。
民国:林五九(法师、擅长制龙头)、范美郁、范新筒、范永充(擅长绘画、书法)、范尚乞、范延年、范庄元、范冠万(擅长制龙头)。
现代:范承统、范美楼、范钦义(擅长制龙头)、范永焕、范崇塘、范承俊、范志芳、范志梁(擅长绘画、书法)、范开梦(福建省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舞(大田板灯龙)福建省代表性传承人范开梦积极参与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常应邀到大田县实验幼儿园、大田一中、鸿图中学等学校,宣讲非遗保护的意义、板灯龙习俗的历史和制作的基本常识。
2019年11月12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福建省大田县文化馆获得“龙舞(大田板灯龙)”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龙舞(大田板灯龙)”项目保护单位福建省大田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2020年,由
大田县文化馆主办的“‘见龙在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田板灯龙文化展”在闽中戏曲文化园开展。。
文化轶事
清康熙乙丑年(1685年),大田知县叶振甲在《咏元宵绝句》诗里写道:“元夕传柑宴,春游满路灯。太平驰宝钥,多稼验丰登。”又一首曰:“簇簇绛云红,星球滚数重。涌来人似海,游出火中龙。”是龙舞(大田板灯龙)民俗活动盛况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