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脷叶(学名:Sauropus spatulifolius Beille)是叶下珠科守宫木属的常绿小灌木。幼枝被腺状柔毛,老渐无毛。叶常聚生小枝上部,常向下弯垂,叶鲜时近肉质,干后革质或厚纸质,匙形或倒卵状长圆形,先端圆或钝,有小凸尖,基部楔形或圆,托叶三角状耳形;花红或紫红色,落叶枝条中部或下部,有时成聚伞花序。花期2-10月。
形态特征
龙脷叶是常绿小灌木,高10-40厘米;
茎粗糙;枝条圆柱状,直径2-5毫米,蜿蜒状弯曲,多皱纹;幼时被腺状短柔毛,老渐无毛,节间短,长2-20毫米。叶通常聚生于小枝上部,常向下弯垂,叶片鲜时近肉质,干后近革质或厚纸质,匙形、倒卵状长圆形或卵形,有时长圆形,长4.5-16.5厘米,宽2.5-6.3厘米,顶端浑圆或钝,有小凸尖,稀凹缺,基部楔形或钝,稀圆形,上面鲜时深绿色,
叶脉处呈灰白色,干时黄白色,通常无毛,有时下面基部有腺状短柔毛,后变无毛;中脉和侧脉在鲜叶时扁平,干后中脉两面均凸起,
侧脉每边6-9条,下面稍凸起;叶柄长2-5毫米,初时被腺状短柔毛,老渐无毛;托叶三角状耳形,着生于叶柄基部两侧,长4-8毫米,基部宽3-4毫米,宿存。
花红色或紫红色,
雌雄同枝,2-5朵簇生于落叶的枝条中部或下部,或茎花,有时组成短聚伞花序,花序长达15毫米;花序梗短而粗壮,着生有许多披针形的苞片;苞片长约2毫米;雄花:花梗丝状,长3-5毫米;
萼片6,2轮,近等大,倒卵形,长2-3毫米,宽约1.5毫米;
花盘腺体6,与萼片对生;雄蕊3,花丝合生呈短柱状;雌花:花梗长约2-3毫米;萼片与雄花的相同;无花盘;子房近圆球状,直径约1毫米,3室,花柱3,顶端2裂。花期2-10月。
产地生境
龙脷叶原产越南北部;马来半岛和中国(香港、澳门、福建、广东、广西等)有栽培,一般栽培于药圃、公园、村边及屋旁。龙脷叶喜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喜湿润。
繁殖方法
龙脷叶的繁殖方式为扦插繁殖。
培养基
不定芽诱导培养基:在改良MS
培养基的基础上添加6-BA、AD以及IAA;其中,6-BA的浓度为0.5毫克/升,AD的浓度为0.2毫克/升,IAA的浓度为0.2毫克/升。
继代增殖培养基:在改良MS培养基的基础上添加6-BA、AD以及IAA,其中,6-BA的浓度为0.5毫克/升,AD的浓度为0.2毫克/升,IAA的浓度为0.2毫克/升。
无菌生根培养基:在改良MS培养基的基础上添加IBA和IAA,其中,IBA的浓度为0.2毫克/升,IAA的浓度为0.5毫克/升。
组培步骤
外植体选择:选取生长健康的龙脷叶幼嫩的枝条作为外植体。
外植体消毒:用中性洗涤剂洗涤洗枝条,以去除枝条表面的污垢,然后去除多余的叶片,用干净纸巾吸干表面水分,立即转入浓度为0.2%的升汞溶液中消毒10分钟,最后用无菌水洗涤4次,每次4分钟,得到消毒外植体。
不定芽诱导:将消毒外植体切割成0.4厘米长的单芽茎段,然后接种于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中,进行诱导培养20天,得到龙脷叶不定芽;诱导培养条件如下:温度为26℃,湿度为58%,光照时间为14小时/天,光照强度为1000勒克斯。
继代增殖:将龙脷叶不定芽接种于继代增殖培养基中,进行继代培养22天,得到龙脷叶无菌苗;继代增殖培养条件如下:温度为26℃,湿度为60%,光照时间为14小时/天,光照强度为1000勒克斯。
无菌生根:将龙脷叶无菌苗进行切繁,并保持每株均有一个不定芽,接种于无菌生根培养基中,进行生根培养18天,得到龙脷叶幼苗;生根培养条件如下:培养温度为26℃,湿度为60%,光照时间为14小时/天,光照强度为1000勒克斯。
炼苗与移栽:待龙脷叶幼苗生长至根长0.3厘米、苗高5厘米后,室内炼苗培养5天,然后洗净根部培养基移入到遮光率75%的遮阳网的塑料大棚内,保持湿润;成活率可达99%以上。
栽培技术
整地:选阴凉、潮湿的疏林下,排水良好、含
腐殖质多的砂质壤士为好。全垦,除去杂草和树根,施底肥后碎土耙平,做成宽2米的畦,开排水沟,畦长不限。
定植:扦插后第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按行株距20厘米×15厘米移栽定植。
前期管理:需经常保持随床湿润、清除杂革,无荫蔽条件的苗床,应搭荫棚,荫蔽度为50%左右。
中耕除草:定植后第一、二年生长缓慢,应隔月
中耕除草1次,以后每年中耕除草3-4次。
追肥:苗期隔月追施人粪尿1次。定植成活后,每年追肥4次,春夏季以迫施氮肥为主,秋冬季追施草皮泥、厩肥或堆肥等,每次追肥后进行培土。
主要价值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龙脷叶药材片大,完整,身厚,色青绿者为佳。龙脷叶的叶可药用,龙脷叶味甘、淡、性平。归肺、胃经。具有润肺止咳、通便功效。可治咳嗽、喉痛、急性支气管炎等。现代研究表明龙脷叶具有抑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