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缸窑】即专烧龙缸的窑,亦称“缸窑”、“大龙缸窑”。缸窑,是明代官窑之一。窑场也在
景德镇。据记载,明代龙缸窑前宽六尺,后如前饶五寸,入身六尺,顶圆。窑的烧成周期较长,需溜火七日夜,紧火二日夜,止火后冷却十天方可开窑。以其产瓷缸多画云龙,故以龙缸窑名之。
烧制龙缸的工艺较特殊,烧时要先溜火达七昼夜。溜火时火力缓小,起初缓缓起火,使水汽渐干渐热;然后紧火烧二昼夜,到缸匣红而复白,前后皆明亮时,方可止火封门。待过十日窑内冷却后,方开窑。所烧之器有青双云龙宝相花缸,青双云龙缸,青双云龙莲瓣大缸,青花白瓷缸,青龙四环戏潮水大缸等种类。
据《景德镇陶录》载,明代洪武二年就设有龙缸窑,专门烧制“龙缸”。“龙缸”对中国宫廷的陶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作为专供皇家使用的大型器具,型制上不仅大于普通瓷器,而且瓷胎更加坚厚,导致拉坯成形与烧制都更加困难。最初的铜缸或瓷缸多用于储水,以便于局部防火灭火。后来宫廷陶瓷工艺向彩绘发展,于是便要求在皇家使用的瓷缸外绘以龙纹、海水江崖纹等宫廷专用纹饰,由于这些加了彩绘装饰的瓷缸观赏性已经大大高于实用性,所以就将其用来养鱼或陈设。从明代开始景德镇专设了“龙缸窑”并培训专门烧制大龙缸的匠人,其重要性不是其它御窑瓷器可比。明清时期在御窑厂专门掌握烧造大缸技术的工匠叫“大匠”,人数在御窑厂不足其它匠人的百分之一,当年能烧制顶级粉彩、珐琅彩的匠人也不能烧造大龙缸。
由于龙缸胎体厚重,导致拉坯、利坯和烧窑难度极高,因胎厚而致受热不均使开窑时常常出现坠裂、惊碎的现象,所以是史上公认“最难烧的瓷器”。御窑厂对龙缸的挑选极为严格,上交宫廷的“百不得五”,其余的都要全部砸碎,故此明三代的青花龙缸传世极少。嘉靖时期,青花龙缸大量烧造。万历以后,随着进口回青料逐渐用尽,龙缸烧造迅速减少直至消失,甚至万历皇帝本人的陵墓中使用的都是前朝嘉靖时期的龙缸。
到了清代,失传已久的龙缸烧制才得以重新恢复,当时除了传袭明代青花龙缸之外,还烧制出了五彩、斗彩、粉彩等艺术价值更为上乘的大龙缸。而这项技艺最后的辉煌就是为慈禧太后定制的“大雅斋瓷器”。此后,紫禁城百年来再无龙缸大器。2021年《祥瑞中华·九龙缸》的出现,正是宫廷龙缸百年沉寂之后的又一次历史绽放。中国的陶瓷艺术就这样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中颠簸跌宕,它一次次的在旧时代的罹难中销声匿迹,之后又在新时代的创新中催生出超越前人的艺术杰作。穿越600年风烟的龙缸窑绝技将在今人手中继续散发出生生不息的艺术魅力。
6月13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举办系列文化活动,迎接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