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滩子街道,隶属于
重庆市大足区,地处
大足区的东南部,东与
永川区接壤,南接
邮亭镇,西与
双路镇相邻,北与
通桥镇相连。辖区总面积10.8平方千米。2011年末,龙滩子街道辖区总人口15208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2991人,另有流动人口227人。
历史沿革
明清时,境域属大足县汶水里。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称帝,国号周。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至十九年间(1680年),双桥境域为吴三桂占据。
1976年5月正式成立重庆市双桥区双路街道,管辖双路地段和双路老街的全部城镇区域,下辖双路街、江酉庙巷、三岔路、开发区、双龙西路5居民委员,办事处驻双路街22号。
1996年3月,双桥区撤乡建镇,调整双路街道管辖范围并更名迁址,管辖范围调整为原四川汽车制造厂厂区和家属区所在的响水桥以东地区及龙滩子地区,将原双路街道管辖的5居民委员会划归双路镇,原双桥区双路街道更名为重庆市双桥区龙滩子街道,机构职能、人员顺延,办事处迁至园堡村,并先后设立了7居民委员会。
2001年,整合为3社区居民委员会。
2001年9月24日,双路镇的龙星村、太平村划归龙滩子街道,至此,龙滩子街道由原来只管居民委员会扩大为同时管理2村民委员会。
2011年10月,重庆市双桥区龙滩子街道更名大足区龙滩子街道。
行政区划
2011年末,龙滩子街道辖双龙东路、连二坡、龙滩园、太平、龙星5个居民委员会;下设39个居民小组。
截至2021年10月,龙滩子街道辖5个社区。街道办事处驻龙滩子14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龙滩子街道地处
大足区的东南部,东与
永川区接壤,南接
邮亭镇,西与
双路镇相邻,北与
通桥镇相连。辖区总面积10.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龙滩子街道地处巴岳山麓,地势东高西低。地形为浅丘陵状。主要山脉有巴岳山。境内最高峰尖山坡位于巴岳山,海拔934.7米;最低点响水桥位于太平社区10组,海拔350米。
气候
龙滩子街道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7.4℃,年平均降水量1006.6毫米。
水文
龙滩子街道境内河道属小安溪河水系。主要河道有响水河等2条。河流总长度6.1千米。境内最大的河流为响水河,从龙星社区鲤鱼石至太平社区高坡院子流经境内太平、连二坡、东路,长4.2千米。
自然资源
龙滩子街道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煤矿等。有煤矿3个,年产量5万吨,非煤矿山1个,年产量5万吨自然灾害主要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风雹灾等。水灾年均发生2次,主要发生在5~10月。
人口
2011年末,龙滩子街道辖区总人口15208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2991人,另有流动人口227人。总人口中,男性7780人,占51.2%;女性7428人,占48.8%;14岁以下2031人,占13.4%;15~64岁10378人,占68.2%;65岁以上2799人,占18.4%。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15148人,占99.6%;有回、土家侗等16个少数民族,共140人,占0.4%。其中回族40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28.6%;土家族20人,占14.3%。2011年,龙滩子街道人口出生率8.6‰,人口死亡率6.5‰,人口自然增长率2.1‰。
经济
综述
2011年,龙滩子街道财政总收1041万元,比上年增长15.2%。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355万元,增值税21万元,企业所得税115万元,个人所得税48万元。人均财政收入684元,比上年增长13.6%。
工业
2011年,龙滩子街道实现工业总产值56.5亿元,比上年增长14%;工业增加值16.3亿元。2011年,龙滩子街道规模以上企业8个,主要有汽车零部件、建筑、原煤开采等产业,职工0.5万人,实现工业增加值16.1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商业
2011年末,龙滩子街道有商业网点80余个,职工200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4亿元,比上年增长11%;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0.8亿元,比上年增长8.5%。
交通运输
龙滩子街道境内紧邻成渝高速公路、成渝铁路和大邮公路,成渝城际铁路、成渝高速公路复线、
重庆三环高速公路和南(充)泸(州)高速公路环绕四周;形成了以车城大道、巴岳大道、求实路为主干道的交通网络。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龙滩子街道有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320人,教职工37人;小学1所,在校生1533人,专任教师12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418人,专任教师51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6%,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龙滩子街道教育经费达3667.6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3667.6万元。
科技事业
2011年末,龙滩子街道有各类科技人才12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69人,经营管理人才21,技能人员26,农村实用人才6人。
文体事业
2011年末,龙滩子街道有文化服务中心1个,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含室内外活动场),藏书0.3万余册,设有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5个,藏书1万余册。文化行业从业人员5人,主要文化艺术团体有合唱团、舞蹈队、门球队、太极拳队、柔力球队等。
医疗卫生
2011年末,龙滩子街道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个有卫生院1所;病床119张,固定资产总值0.1亿元。专业卫生人员112人。2011年,龙滩子街道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0.2万人次,住院手术200余台次,出院病人0.1万。其中龙滩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于1993年,原名为红岩医院,2003年改制为龙滩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建筑面积共17650平方米,现有医务人员106人,病床115个,医院设有预防保健、内、外、妇、五官、口腔、检验等14个科室。2011年,龙滩子街道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90.2/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3721人,参合率达99.94%;孕产妇死亡率0/10万。
社会保障
2011年,龙滩子街道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18户人数95人,支出150.8万元,比上年增长12.5%;城市医疗救助238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67人次,共支出39.4万元,比上年增长17.5%;城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548人次,支出13.46万元,比上年增长4.9%。城乡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7495人,参合率98%;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1200余人(不含城镇职工和农民养老保险人数),参保率80%。
基础设施
2011年,龙滩子街道售电量累计完成1.2亿千瓦时,综合电压合格率99.6%,供电可考虑99.9%。
2011年,龙滩子街道天然气(煤气)管线30.7千米,天然气(煤气)用户5978户,燃气普及率94.2%
历史文化
龙滩子街道因辖区内龙滩子大桥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