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书院
位于广东海阳县的书院
龙湖书院是广东海阳县最早创办的书院之一,此外,全寨曾经有15个书斋,因此明清两代,中科举者就有50多人,出现了姚宏中、许洪宥、成子学、刘子兴、夏学等著名人物,从而形成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创于明时 源自韩祠
  龙湖书院石结构的三山门,便是值得品味的古迹之一。石门坐西朝东、简朴大方,门额上“龙湖书院”四字,是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惠潮嘉道梁国治手书。中门两枚门簪分别为“光前”“裕后”,左右门四枚门簪依次为“诗”“礼”“传”“家”。
  龙湖书院的门额,被称为“状元牌匾”,因题写门额的梁国治,是科举状元出身。《清史稿》载:“梁国治,字阶平,浙江会稽人,乾隆十三年(1748)一甲一名进士。”他也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官至东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卒加太子太保,谥文定。
  此前,龙湖书院称“龙韩社书院”,见载于清雍正《广东通志》:“海阳县书院二,曰韩山……曰龙韩社,雍正七年(1729)知县张士琏修。”能够在省志中与韩山书院并列,足见龙韩社书院当时的地位。
  其实,龙韩社最初由隆津都乡贤创于明朝嘉靖年间,是专门祭祀韩愈的韩文公祠,倡建者有布政使刘子兴、行太仆寺卿成子学等。天启年间,顺应全国各地考课式书院勃兴的潮流,龙韩社书院正式创办。而清雍正《海阳县志》隆津都图,仍清晰标示此地为“韩公祠”。
  与韩山书院一样,龙湖书院亦由韩文公祠沿变而来,祀韩自然成为其最显著的特色。清乾隆《潮州府志》载:“龙湖书院,在郡南三十里龙(隆)津都,中曰文起堂,祀韩文公,左为景贤祠,祀唐进士赵德,右为报德祠,祀明副使周台石、知府樊中虞、知县李六恩、乡绅夏力庸。”
  龙湖中学校园内的书院楼仍以“文起堂”命名,大厅正中树立着韩文公塑像,两侧墙壁上悬挂韩愈《师说》和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书法。传承书院文化、赓续韩愈文脉,成为学校师生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几经波折 田产丰饶
  龙湖书院大门一侧墙壁上,嵌着一块《龙湖合乡首举复洲控词记》碑刻,立于明天启二年(1622),记载着隆津十五姓耆民控诉溪心洲田为豪强所占,经官府审查获准退还一事。涉案田亩最终捐给龙韩社作为学田,促成此事的正是后来入祀报德祠的周台石、樊中虞和李六恩。
  龙湖书院之兴旺,与其田产丰厚不无关系。崇祯年间,书院有洲田六百三十七亩为土豪所占,邑绅士夏懋学复之。夏懋学,字力庸,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官至户部郎中。士民亦将其入祀报德祠,以纪念其对书院的贡献。
  乾隆《潮州府志》还详细记载了历任地方官长清复书院学田始末。清雍正七年(1729),惠潮分巡道楼俨清复隐匿地八十四亩六分,共地七百二十一亩六分,年征租银二百三十八两一钱三分,充书院祭祀及诸生月课卷资。后被佃户吞租,楼俨委托海阳知县张士琏追复如额。乾隆十五年(1750),各佃户逋租如故,士民吁呈总督陈大受,批行府县清查,留为修堤助赈之费。不久又被改为官田召佃收租,致书院、韩祠鞠为茂草。
  乾隆二十二年(1757),一众绅士吁请道府将此田仍归社学,经兵备道梁国治、知府周硕勋、海阳知县金绅全力争取,清出洲地七百五十一亩一分七厘,实征司平花边银七百四十一两三钱六分八厘。于是,修复文起堂,增建奎阁号舍,规模焕然一新,学租永归书院,为师生修金膏火、祭祀韩祠及乡会盘费之用。
  至此,龙湖书院形成完整格局,几可与高级别书院媲美。龙湖中学校园中,仍保存着记载此次大修的残碑,为当时的掌教杨演时所立。碑文中饱含其对龙湖书院办学条件的赞叹:“居然又一韩山书院矣!”
  道府亲聘 师资雄厚
  一所书院乃至一方文教得以良好发展,往往有赖于地方官长崇文重教的情怀。作为隆津十五姓文士肄业之所的龙湖书院,得到道、府、县主事者的格外关切。知府周硕勋不但亲自刊订《龙湖书院事宜》,还亲自为书院物色、延聘掌教,这在各地乡都书院中实属罕见。
  据民国《潮州志》载,自乾隆至道光年间,南昌龚元玠,大埔杨演时、杨天培、张树勋、邱建猷等,均曾讲学于此。这五位掌教是清一色进士出身,其中,杨演时、杨天培便是周硕勋任内延聘的名师。
  民国《大埔县志》记述,杨演时,字式显,号半崖,乾隆十年(1745)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旋告归,闭门讲学。周硕勋延其主讲龙湖书院,其乡之士习文风,翕然丕振,乡试中式者多人。周硕勋主持修编郡乘,杨演时极力搜罗文献,以助成书。向其访询潮属利弊,绝不以私心干预。周硕勋益重其品,曰:“杨君真道学人也。”
  杨天培,字孟瞻,号西岩,乾隆十三年(1748)进士,除贵州龙泉县知县。二十四年(1759),分校黔省乡闱,所得皆知名士。杨天培生性淡泊,吟咏外无他嗜好,不肯委婉以事上官,且苦于被束缚,遂自请改教归里,返乡后,受聘主讲龙湖书院。
  张树勋则是嘉庆十年(1805)进士,掌教海阳龙湖、惠州丰湖二书院达七年之久。邱建猷为道光十四年(1834)进士,曾任国史馆协修官、纂修官、总纂官,参与纂辑《大清一统志》。先后掌教海阳龙湖、澄海景韩及潮州韩山书院,以躬行课士,游其门者皆有法度。龚元玠更是清代知名大儒,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历主龙湖、韩山书院讲席,任龙湖书院掌教期间所撰《孔子生年月日辨》,收录于乾隆《潮州府志》。
  龙湖镇文史爱好者许书翰还考证出,清代潮州名绅邱步琼、潮籍诗人黄兆荣,以及岭东知名学者黄钊等,亦先后掌教过龙湖书院。其中黄钊是由道台出面延请,还执掌过韩山、城南两所书院,并留下现存唯一清代龙湖书院教学讲义《史呴》。
  细数目今可考的这批掌教,龙湖书院师资力量之雄厚,已然令人瞩目称羡。
  人才辈出 文脉相承
  明清时期,龙湖古寨是韩江边上的商贸重镇,繁荣富庶一时极盛。雍正、乾隆年间,朝廷认可书院教育,鼓励地方创办儒学课士式书院,各地城乡书院逐步普及。加之地方官长、士绅鼎力支持,龙湖书院的发展壮大,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韩山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吴榕青认为,龙湖书院能够在潮州众多乡都书院中脱颖而出,与其“祀韩”特色亦不无关系。潮州历来崇尚韩愈,历代有作为的地方官长,都致力传承韩愈文脉。龙湖书院从韩文公祠沿革而来,是一所真正祭祀韩愈的书院。因此,道、府、县都比较重视,知县张士琏、知府周硕勋等,先后主持重修,使得龙湖书院成为乡都书院中的突出代表。
  龙湖书院招收生徒,与府县同步,每年于冬末春初,随同韩山、城南两书院甄别。而名师的汇聚,使龙湖书院一直保持较高的办学水平。杨演时残碑中记载,“己卯乡科获隽者有黄鹏奋、李芳菲、黄一锦三人,而采芹者济济。”此次乡试,海阳县共四人中举,龙湖书院占其三。许书翰还介绍说,据龙湖《韩山许氏宗谱》记载,自天启年间书院创办以后,隆津都十五姓士子,凡秀才、监生、贡生者,逢科期年可到书院支省费银二两,有中举者,逢会试期可支京费银二十两,入学者可支花仪。
  书院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更是一个地方的文化标志。书院的昌盛,对地方人文社会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宣统年间,龙湖书院因地震损坏,1922年,受“八二风灾”摧残,书院大部分建筑结构倒塌。1925年,时任县长林修倡起成立龙湖“族外学会组织”,并由该会发起重修龙湖书院。1927年2月建成双层书院楼,楼下仍设文起堂、景贤祠、报德祠,祭祀韩愈及有功于书院的先贤。
  龙湖人林修,曾参加武昌首义,有“自断一足以励士气”之义举,先后两任潮安县长。1945年抗战胜利,林修再次倡修龙湖书院,并筹备成立县立第三初级中学。
  龙湖书院三山门上方,1927年加盖的门楼间,至今保留着“潮安第三中学”的牌匾。1979年,潮安三中被定位为汕头地区副重点中学,后又变成潮州市一级学校——潮安区龙湖中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5 21:36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