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村,隶属于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
大岭山社区,位于大岭山西部,距大岭山镇政府2.5千米,总面积0.6平方千米。该村坐落于丘陵地带,境内有虎望岭,海拔约130米;在村东、南分别有江河、龙江湖河。东至
矮岭冚村,西至
百花洞村,南至
大片美村,北至太公岭村。2015年末,龙江村户籍人口328人。
历史沿革
明代,龙江村境域属东莞县第九都。
清代,属缺口司。
民国初期,属第七区。
民国末期,属第三区金桔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属东莞县第二区大沙乡,第三区金桔乡,寮步人民公社大沙营,大岭山人民公社太公岭生产大队,大地生产大队,大岭山区大地乡,东莞市大岭山镇龙江行政村。
行政区划
龙江村为东莞市大岭山镇大岭山社区辖自然村,行政区划代码沿用大岭山社区行政区划代码为441900118002。
地理环境
龙江村,位于大岭山西部,距镇政府2.5千米,总面积0.6平方千米。该村坐落于丘陵地带,境内有虎望岭,海拔约130米;在村东、南分别有江河、龙江湖河。东至矮岭村,西至百花洞村,南至大片美村,北至太公岭村。
人口
2015年末,龙江村户籍人口328人,其中男171人,女157人;80岁以上15人,最年长者92岁(女)。外来暂住人口3800人。
经济
龙江村传统经济以水稻种植为主,花生、甘蔗、甘薯、木薯、橙、橘、荔枝、龙眼也有大面积种植。改革开放初期,村中有粮油、砖瓦、榨蔗糖、榨花生、碾米等加工厂。1992年后,随工业化的深入发展,传统农业逐渐衰退。
2015年,龙江村有工业企业20家,私营个体工商户120家,经营行业涉及家具、木材、机械、装饰等。集体配套厂房及商铺总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集体年总收入200万元。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有工资收入、村集体经济分红、房屋出租等。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龙江村村内有篮球场1个,活动中心1所。
基础设施
20世纪80年代,龙江村通电,90年代初,通电话,90年代通自来水,2000年初,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2000年,通互联网。
交通运输
龙江村国道G107从村旁穿过。
历史文化
始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因村南有一山坑称井龙坑,坑中的泉水终年不断流向一百亩湖,人称龙江湖。湖水环绕山沥再流入一百里溪,人称龙江河。村后有一山叫虎望岭,村前有7座山墩均匀分布如龙吐珠。山、河、湖环抱村宅,故取名龙江村。
龙江村村内有广府传统民居46座,其中建于明末清初时期的青砖瓦房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部分民居为出租屋,有人居住。其他建筑有古井3口,分圆形、方形两种,后井口用钢混水泥密封,只留小井口摇水。
龙江村世居村民为张姓,其先祖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由东莞县篁村迁此。
龙江村村民均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东莞大岭山话。
龙江村村民有节日期间或非节日不定期拜祠堂的习俗。是日,村民集中拜祖宗牌位,再去拜大岭山庙、更鼓楼庙等,酬谢神灵,教人感恩。
风景名胜
张氏宗祠,始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1980年重修,占地面积200平方米。用青砖、石条、花岗岩圆石柱、石墩、琉璃瓦、上等杉木、松木等建筑,布局三进。仍作宗祠使用。
楹联:“朝州世胃,知府名家”,横额“张氏宗祠”,存张氏宗祠大门。“余乐企无疆,近城源远流长,谱出溪支派衍;庆安其有象,遥想宗枝奕叶,垒开莞长异支分”,横额“百子千孙”,存于张氏宗祠。
村民有节日期间或非节日不定期拜祠堂的习俗。是日,村民集中拜祖宗牌位,再去拜大岭山庙、更鼓楼庙等,酬谢神灵,教人感恩。
其他建筑有古井3口,分圆形、方形两种,后井口用钢混水泥密封,只留小井口摇水。
地方特产
龙江村农产品有荔枝、龙眼,传统节庆食品有红团、松糕、米饼、荔枝干、龙眼干、裹蒸粽。
著名人物
张中惠,烈士,东纵抗日游击队战士,在百花洞战斗中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