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日
传统节日
农历正月二十五是龙凤日,这是正月继元宵节之后的又一个中国传统节日,据说有上千年的历史,乡间依然按老规矩过。尽管“龙凤日”来历的说法颇多,但中国民间向来认为这是取“龙凤呈祥”之意,希冀新春伊始风调雨顺,一年里百事称心如意。
何为龙凤日
正月二十五为龙凤日。
渔民以此日风向卜测一年的收成。新船下坞要举行“祭船”仪式,放鞭炮,烧纸钱,以求人船太平。网具第一次下海,要酹酒祭典,求张网渔丰。春季第一次出海作业,要敲锣打鼓,焚香化纸,设祭庆祝,以求年内一帆风顺。
据说在这天出生的人,命中注定非龙即凤!
相传这一天,劳动了一年的人们要吃饺子,放鞭炮,张灯结彩;要烧纸钱,乞求神灵保佑一年风调雨顺,出入平安,年终有个好收成。
至于主食,旧时吃“小米干饭”(小米饭),改革开放后吃“大米干饭”(大米饭),而今则吃什么的都有,跟潮流的人家吃饺子、吃春饼,讲旧俗的人家依然吃大米饭。但不管主食吃什么,“和菜”是一定要拌的———不然,“龙凤日”也就没有了意义。
还有一说:
二月初二“龙抬头”,又称“龙凤日”。
说明大地回春,万物苏生,准备耕耘。各户 只有沿有吃猪头肉等美味佳肴改善伙食。
各地龙凤日习俗
蓬莱:龙凤日
蓬莱一带过龙凤日,有两个明显标志:
一是孩子“戴龙尾”,即各家各户都要用截成一厘米左右长短的蒜秸或细高粱秸,配之以剪成铜钱大圆形的各色彩布,用线穿成串,挂在小孩帽子上,以此期盼孩子幸福茁壮地成长,长大后“成龙成凤”。此俗“文革”期间被废,改革开放后逐渐开始恢复,尽管不很普遍,但乡间绝不罕见,特别是有老人健在的家庭,不少爷爷奶奶都会给孙子孙女“戴龙尾”。
二是晌午家家户户“拌和菜”,即用白菜心、粉条、小海米或小虾米、香菜、胡萝卜丝、蒜泥、醋、香油等拌成凉菜,白的白,绿的绿,红的红,可谓颜色鲜艳,诱人食欲大开。“和菜”的“和”,蓬莱方言读四声“huò”,并且乡间有“龙凤日拌和菜,家家都过得(读轻声dei)”的民谣,寓意是“家庭和睦,和气生财,生活蒸蒸日上”。
即墨:龙凤日
即墨称这天为龙凤日,要用豆面和地瓜面做成起馏,即窝窝头。
正月二十五为添仓节,或称龙凤日,在是夜前傍晚,用灰在院内打成园迹,当中放少许五谷粮示意粮谷满仓,称之为“打仓”。这一节日农民仍沿袭着。
辽宁:庄河
从庄河一些老辈人那儿得知,“龙凤日戴龙凤尾”的习俗在庄河已经流传上千年了,最开始只给男孩佩戴的龙尾,随着时代的发展,女孩也开始戴凤尾了。
以前,每到龙凤日之前,家里的老人便自己制作龙凤尾。最近这些年,大街上出现了卖龙凤尾的,各式各样,都很漂亮。最原始的龙凤尾是用截成几厘米长短的蒜秸或细高梁秸,配之以剪成铜钱大圆形或者文形的各色彩布,用线穿成串,挂在小孩帽子上,以此期盼孩子幸福茁壮地成长,长大后“成龙成凤”。男孩和女孩的龙凤尾是有区别的,主要是在彩色布的形状上,男孩的“龙尾”彩色布是圆形的,女孩的“凤尾”彩色布是方形的。老人们一般将龙凤尾,缝到孩子衣服的肩膀上。孩子们要从早晨起床开始戴龙凤尾,到晚上睡觉时才取下来。
2009年,“龙凤日”民俗被列为大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普兰店“龙凤日”民俗分布区域广泛,日期在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龙凤日”是集手工技艺、传统民间信仰、饮食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仪式有:做“龙凤尾”、挂“龙凤尾”驱虫、小孩戴“龙凤尾”、吃“活菜”,在普兰店地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传统民间传承性。
辽宁建平:哈拉道口镇
农历正月二十五为龙凤日,也叫“填仓”。据说次日乃玉皇大帝与王母娘娘相聚之日,人间为了祈福,家家户户于这天早晨在院内用草木灰撒成一大圆圈,圈中划上十字,十字中央方块石板,石板底下撒些五谷杂粮,称之为“打囤”。这天家家早晨吃煎年糕,中午为饺子。
长春:吃蒸饺
家里人准备好牛肉或马肉做馅儿,包蒸饺。为的是讨个吉利,预示有个好彩头!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22 19:03
目录
概述
何为龙凤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