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宫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坝头龙凤宫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坝头龙凤宫;台湾省苗栗县后厝镇龙凤宫。
简介
坝头龙凤宫位于山腰至涂岭公路中段、坝头溪中游北岸凤山村下墩自然村,水陆交通方便。庙依坝头主山凤山建筑而成,位于依山走势急转直下的草埔尾坡下平原,背山面水,山上草木青青,溪中流水潺潺,交相辉映,景色宜人,是一旅游揽胜的极好去处。“龙游坝水神灵濯,凤舞阿山圣德高。”一语点出了附近群众对龙凤宫的敬仰。
龙凤宫因坐落下墩,又名“下墩宫”;亦因所奉祀的主神是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的开闽王王审知,所配祀诸神也大部分是唐代的忠贞之士,于是又名为“唐公宫”。
史料记载
开闽王王审知与连氏入闽避乱始祖连恺结缘甚深。连恺原是唐乾符年间(公元874-879年)明经(进士),唐中和年间(公元881-885年)出任叶县(河南)通议大夫,因黄巢起义,北方动荡,携母入闽避乱,落藉福州。初期生活艰辛,幸得王审知入闽,统一福建全境,并能在治闽时“乃作四门义学,还流亡、定赋敛,遣吏劝农,人皆安之”① 。据载,王审知能“交好邻道,保境息民”② 。当年仅20岁的王审知率领队伍时,就能与士卒同甘苦,士未食,不亲匙筋,士未饮,不近杯水。到审知当上闽王时,对唐末避难入闽的仕宦,能“好礼下士”③。不仅如此,他还能注重文化设施,提倡节俭,减轻赋税,发展生产。这些做法,颇得闽海广大群众的拥护。而这时的连恺恰避难在福州,亲眼见到王氏兄弟的仁政,与唐末政局相比,不啻天壤之别;再加上自己亲受王审知的优礼相待,与初到福州的境遇迥然不同;连恺怀有还故土之情,但这时见到全国各地豪强割据纷争,自己能在这块乐土栖身,已是心满意足,自然就定居在客地他乡,成为连姓入闽的始祖。这些遭遇,连姓后辈世代口碑相传,对王审知的为人,莫不感激备至。
连姓传至九世连治,时逢南北宋之交,金兵节节南侵,连治为了举家安宁,乃从福州迁往仙游盖尾。到了十一世连钊,社会已较前安定,为了生活出路,再迁家到坝头村,与早期定居的刘姓同村,经过长期的繁衍生息,人口不断增长,而早期的刘氏反而日渐减少,最后全部移居他乡。明中期有坝头居民到莆田忠门经商,偶见寺庙奉祀王审知,顿生怀念之情,知恩图报,连氏后人也感到必须像莆田忠门一样将王审知作为“神像”敬拜,经过一番策划,最终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几个人先把开闽王和太保公神像包裹好,艰难曲折地运回到坝头。
到了住地后,乃与早居此地的刘姓居民商量,奉祀在共同建造的“刘宫社”(相传此宫系两姓同建,以刘氏为宫、连氏为社,连在一起,称为刘宫社。此宫因早坍塌,遗址现已无从稽考)中,经过日月沧桑,刘氏居民已在原地上迁徙他乡,刘宫社也坍塌得不成样子。正逢康熙盛世,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转移人民斗争目标,乃大力提倡信教。开闽王当时严于治国、爱民如子的事迹,自然得到当地统治者和仕宦的认可,当然也是连氏全族人民求之不得的。在这有利的形势推动下,便重新择地兴建,乃卜地于凤山东南的山脚下,按皇宫模式建成一座巍峨壮观的寺庙,称为“龙凤宫”(意即开闽王是一小国的国君,应属龙,庙建于凤山东南山脚下,故名)。
龙凤宫慨况
龙凤宫坐北向南,南北长21.7米,东西阔10米。顶厅长8.8米、阔8米;下厅连天井长9.7米,阔9米;顶下厅高度相差1.15米,两边通道建有5层石阶上下来往。天井中间有一块“鸡舌阶”(斜坡平面阶),烧香求神的善男信女,必须像朝拜皇上一般,沿鸡舌阶徐徐而上。顶厅正殿分内外殿,以木屏风隔开,神香案属外殿,神龛放在内殿,内殿深度达2.7米,顶厅高5.3米,下厅高4.6米;顶厅东西两宫壁在神龛稍南,画有东西两宫女,高近2米,往南壁上画些二十四孝等古色古香的画,两边壁南处又画了两个太监,与宫女高度相等。更有特色的是,宫门两边边壁上,各开了两个直径4尺的青石透雕、分别为东龙西凤的“龙凤”窗,既表明这个宫的名称,又说明这尊主神的身份。
从宫庙内种种设备不难看出,该建筑完全按皇宫的礼仪标准进行严谨安排的,在封建王朝,如果没有一定的贡献,是不可能有此殊荣的。可见开闽王王审知不仅得到当地人民的崇敬,同时也得到当时统治阶级的默许。
龙凤宫外壳上的装饰也有其独特之处,整座宫墙壁采用出砖入石建筑。大门顶两边用“水车肚”建筑,这在寺庙建筑上很罕见。肚中还饰有花鸟。东西两垛墙壁的花荫下,用腰线加礼脚。梁脊用三连结,特别是后三结用构龙须脊。
宫门前大石庭南北长6.5米,东西阔10米,庭南还有一放生池,南北长13.5米,东西阔13米。龙凤宫建筑奇特美观,在闽南一带类似这样的宫庙无多,因此吸引了不少骚人墨客来此一游。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29 11:12
目录
概述
简介
史料记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