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兴铺灯芯糕,是江西省传统的地方名点。原为皇宫贡品。外观洁白晶莹、香味沁人。其名有“形似灯芯、点火可燃”之意,亦寓“祝福步步登高,吉祥如意”之情。其色泽津润洁白,糕条柔软,条形整齐,棱角分明,甜而不腻。故民间历来于节日喜庆之时,以灯芯糕款待客人,馈赠亲友。贵溪市“铁拐李”灯芯糕已有四百余年历史。清乾隆皇游江南品尝灯芯糕称赞“京省驰名、独此一家”。因为它含有10种名贵中药材成分,所以还有顺气、活血、健胃、生津和延年益寿之功效。
以一季晚长条糯米、一极棉白糖和纯真麻油为主要原料,配上桂皮、肉桂、公丁香、白芷、陈皮等名贵中药材,经过炒米、磨粉、糕粉气化、擦粉、筑糕、压榨、切片、切丝等工序加工而成。
龙兴铺灯芯糕原为皇宫贡品。外观洁白晶莹、香味沁人。其名有“形似灯芯、点火可燃”之意,亦寓“祝福步步登高,吉祥如意”之情。其色泽津润洁白,糕条柔软,条形整齐,棱角分明,甜而不腻。故民间历来于节日喜庆之时,以灯芯糕款待客人,馈赠亲友。贵溪市“铁拐李”灯芯糕已有四百余年历史。清乾隆皇游江南品尝灯芯糕称赞“京省驰名、独此一家”。因为它含有10种名贵中药材成分,所以还有顺气、活血、健胃、生津和延年益寿之功效。
据王增佑《县堂梁文》载:“广信贵溪实天下之名邑,居吴楚之中,界鄱水之上,东连江浙,南控瓯闽,衣冠文物繁华,商贾舟东辐辏。”而龙兴铺作坊就是由当时在贵溪县做生意的抚州商人薛应龙创立的。据贵溪县商业志记载,明代末年,薛应龙在贵溪县城贩卖灯芯草,不久定居下来,开了一爿小店,出售自制蜡烛,兼贩卖灯芯草和香纸、杂货等物,后又改行专制糕点。为广开糕点销路,别出心裁将当时市场很畅销的“云片糕”,添加些白糖和优质麻油,切成细条,形似灯芯,取名为“灯芯糕”。为谋生产兴隆,便以自己的名字为号,称作坊为龙兴铺。
龙兴铺灯芯糕以精选优质糯米、白糖为主要原料,配以东南亚肉桂、西非丁香、杭州当归、杭州白芷、内蒙甘草等三十余种名贵药材,经精工巧艺制成。外观洁白晶莹,形似灯芯,可以点燃;糕条柔软,条形整齐,梭角分明,甜而可口不腻;异香味泌人,常食有顺气、活血、健胃、生津、延年益寿之功能。若细细品味,其乐无穷实为上乘茶点,精美食品。其名意即:“形似灯芯,点火可燃”之意,亦寓“祝福,步步登高,吉祥如意”之情,故民众历年于节日喜庆皆乐,以此糕款待、馈赠亲友。
清末和民国初期,城乡商行商号日益增多。据《民国六年第一次农商统计表》记载,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七月,成立贵溪县商会,入会商号达110家。著名商号有:范源记、范大源、范福源、范康典,以及范氏用重金从薛应龙家买来的龙兴铺等。通过范氏经营,龙兴铺的规模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
据江西《经济旬刊》第七卷第十八期记载,民国24年至25年间(公元1935年至1936年),玉(山)萍(乡)铁路建成和浙赣铁路接轨,以及鹰潭至南昌、景德镇等公路通车,“贵溪的商业日趋繁荣,龙兴铺灯芯糕厂发展迅速”。1937年
抗日战争爆发后,社会动乱,交通日困,货不畅流,商品奇缺,市场逐渐萧条,龙兴铺也逃脱不了战争的劫难,“龙兴铺、恒昌等老店分别被兼并或倒闭”(摘自《贵溪市商业志》)。
新中国成立后,采取公私合营,政府有关部门将传统的龙兴铺作坊改为贵溪县龙兴铺糖果厂,直到1963年与几家企业合并成立贵溪县食品厂,由王亦吾任厂长。1984年,贵溪县食品厂正式改称为贵溪县龙兴铺灯芯糕厂,由王亦吾之子王志文任厂长。同年,争取上级资金,对灯芯糕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1986年底,注册“铁拐李”商标。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从此改变了灯芯糕生产的手工操作局面,提高了灯芯糕产品的质量,使龙兴铺的招牌得以发扬光大。2004年,贵溪市龙兴铺灯芯糕厂通过
产权制度改革,组建了
贵溪市龙兴铺灯芯糕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由王亦吾孙女王琪接任董事长兼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