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拼音:lóng)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一条飞腾的巨龙。“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能兴云布雨,善于变化,并掌管天下的水系。后来龙被作为帝王的象征,封建时代有关帝王的事物也用龙作修饰语。“龙”在现代也指古生物学中那些已灭绝的巨大的爬行动物。
字源演变
象形字。龙的本义指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异的动物,体长有角,有鳞有爪,能上天入水,兴云布雨。龙并不是一种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动物,它完全是人们凭想象构思出来的一种动物。甲骨文中的“龙”字,早期和晚期的字形不尽相同。而在其早期的甲骨文字形也有两种。较早的甲骨文作图A、图B,其原型暂且没有定论,但是猜想得出这是龙的“真实”状态的描绘。晚一些的甲骨文(图1、2),形体大为简化,龙的身体变细了,头顶上还有“辛”字饰物。金文和甲骨文的形状相似,只是龙口形状中多出尖牙。
战国文字(图5、6)和小篆(图7)则变化比较大,变得更加繁复,分为左右两个部件,甲骨文、金文像龙头龙嘴的部分变作了“月”,即“肉”,右边是增添的部件。角依然用“辛”字表示。汉隶(图8)字形在小篆基础上将字形方块化,成为繁体的“龍”字。隋代以后的俗字把“龙”写作“尨”,据“龍”字右边偏旁改造而成。三撇也可写作两撇。后来进一步省为一撇,简作“龙”,就是现代所用的简化字形。
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也是华夏民族的象征,华夏民族自称是龙的传人。“龙”在中华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代表着吉祥、活力和勇敢。龙在封建时代被作为皇帝的象征。《吕氏春秋·介立》中记载有:“晋文公反国,介子推不肯受赏,自为赋诗曰:‘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这里的“龙”是人君的代称,即晋文公。从历史古迹中,尤其是皇宫庭院中可以看到,龙是皇帝的象征,也是只有皇帝可以拥有的饰物,如龙袍、龙座、龙床等等,故宫有一块九龙壁,就是天子的象征。
“龙”也可被用来比喻不凡之士、英雄豪杰,如诸葛亮就曾被称做“南阳一卧龙”,而成语“龙蟠风逸”就用来比喻才能卓越超群而未为世所用的人。古人还常以“龙”喻“骏马”。如《周礼·夏官》:“马八尺以上为龙。”又如李商隐《过华清内厩门》诗:“至今青海有龙孙。”其中的“龙孙”,不是“龙的子孙”,而是一种骏马的名字。
在现代汉语中,一些词语中的“龙”字也已经失去了最初的动物神的本义,而穿上了修辞的外衣。如“水龙头”就因形似会喷水的龙而得名,“龙卷风”就因形状和威力与龙相像而得名,而常说的“一条龙”并不是指一条动物龙,而是指那些配套好了的一系列设施、行为等。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十一】【龍部】力锺切(lóng)
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肉,飞之形,童省声。凡龙之属皆从龙。
【注释】徐铉等注:象宛转飞动之貌。
说文解字注
“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注:四句一韵。
“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注:二句一韵。《毛诗·蓼萧》传曰:“龙,宠也。”谓龙即宠之叚借也。《勺》传曰:“龙,和也。”《长发》同。谓龙为邕和之叚借字也。
“从肉”注:与能从肉同。
“〔A〕肉飞之形”注:〔A〕肉二字依《韵会》补,无此则文理不完。《六书故》所见唐本,作“从肉、从飞及童省。”按,从飞,谓〔B〕,飞省也,从及谓〔C〕反古文及也,此篆从飞,故下文受之以飞部。
“童省声”注:谓䇂也。力锺切,九部。
广韵
力锺切,平锺来 ‖ 龙声东部(lóng)
龙,通也。和也。宠也。鳞虫之长也。《易》曰:“云从龙。”又姓,舜纳言龙之后。力锺切。九。
康熙字典
【亥集下】【龍部】 龍;部外笔画:0
古文:竜、𦱉、𢅛、𠊋、㰍、𥫈、龒、䰱
(lóng)《唐韵》《集韵》力锺切。《韵会》《正韵》卢容切,並音笼。《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广雅》: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本草》注:龙耳亏聪,故谓之龙。《易·乾卦》:时乘六龙以御天。
又星名。《左传·僖五年》:龙尾伏辰。疏:角亢氐房心尾箕为苍龙之宿。又《襄二十八年》:龙,宋郑之星也。
又山名。龙门,在河东,见《禹贡》。龙山,见《山海经》。封龙,见《括地志》。
又邑名。《左传·成二年》:齐侯伐我北鄙,三日取龙。注:龙,鲁邑。在泰山博县西南。又《前汉·地理志》:炖煌郡有龙勒县。
又官名。《左传·昭十七年》:太皡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又句龙。《左传·昭二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龙。
又马名。《周礼·廋人》马八尺以上为龙。《礼·月令》:驾苍龙。
又龙辅,玉名。《左传·昭二十九年》:公赐公衍羔裘,使献龙辅於齐侯。
又草名。《诗·郑风》:隰有游龙。陆玑《草木疏》:一名马蓼,生水泽中,今人谓之小荭草。
又神名。《山海经》:有神名烛龙。屈原《离骚》:日安不到,烛龙何照。
又姓。汉有龙且。又复姓。夏关龙逢,即豢龙氏后。汉御史扰龙羣,即刘累之后。
又人名。奢龙,黄帝臣。《管子·五行篇》:奢龙辨乎东方,故使为土师。
又舜臣名。《书·舜典》:帝曰:龙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
又《广雅》:龙,君也。
又《广韵》:通也。
又《玉篇》:宠也。《诗·商颂》:何天之龙。我龙受之。毛传:读如字。朱传:宠也。
又《玉篇》:和也,萌也。
又《正韵》:与宠同。《诗·商颂》:何天之龙。《释文》:郑读作宠,荣名之谓也。○按朱传作叶音。
(lǒng)又《正韵》音昽。《孟子》:有私龙断焉。
(máng)又《集韵》《韵会》並莫江切,音厖。《集韵》:黑白杂色也。《周礼·冬官考工记》:玉人上公用龙。注:谓杂色,非纯玉也。
又叶蒲光切,音庞。《易·坤卦》:故称龙焉。叶上嫌於无阳。扬雄《解嘲》:以鸱枭而笑凤凰,执蝘蜒而嘲龟龙。
《说文》:从肉飞之形,童省声。徐铉曰:象宛转飞动之貌。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龙”字首笔横居上偏左。长撇从竖中线左侧起笔。乚沿竖中线下行右弯钩出。第四笔撇从横中线起笔。末笔点在右上角。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