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接受正畸固定矫治的患者其牙面上会呈现
白垩色的点或
斑块,临床上表现为龋白斑(white spot lesions,WSL),即釉质脱矿,如病变进一步发展甚至会形成
龋洞,正畸固定矫治患者出现的这种现象越来越受到口腔医师的关注。有调查显示,固定
矫治器治疗后釉质脱矿发生率为50% ~80% 。
1. 托槽粘接前对牙釉质的酸蚀造成的粗糙表面及托槽四周易于菌斑积聚;
2. 弓丝曲与其他正畸附件的增加也妨碍了牙齿的清洁。许多患者发现在
固定矫治器存在的情况下很难彻底刷牙,菌斑易在托槽周围聚集。
3. 研究发现正畸托槽、带环周围的菌斑和唾液中变形链球菌与
乳酸杆菌的数目增加了,它们的出现增加了脱矿的危险系数。
4. 同时,正畸患者龈上菌斑的代谢也发生了改变,这些菌斑的pH值明显下降,菌斑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明显增高,钙、磷含量下降,从而导致致龋性增加。
5. 另外正畸
固定矫治器阻碍了舌头移动食物块的能力,从而刺激耐酸性细菌的增殖,如变链菌等;也降低了食物及肌肉运动所产生的自洁作用,减少了牙面与唾液的接触,加速了菌斑积聚和pH值下降,菌斑不但是产酸底物的载体,还可延缓酸性物质从牙面流走,从而阻碍唾液中的钙、磷离子对牙釉质的再矿化作用。
正畸治疗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研究显示,单个牙的釉质脱矿易发生在托槽周围的龈方,釉质脱矿的发生与正畸患者能否有效清除菌斑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有很大的关联,因而口腔健康教育是不能忽视的。正畸医师要经常口头上表扬患者治疗期间保持了良好的口腔卫生,从而激发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还应告知患者正确的口腔清洁方法。除口腔卫生宣教以外还要定期对正畸患者进行全口洁治。
氟化物可以通过降低釉质的溶解度、抑制菌斑内酸的形成和细菌活性从而抑制釉质脱矿。氟通过置换
羟磷灰石晶胞部分羟基,变成
氟磷灰石晶胞,填补羟磷灰石晶胞中离子空缺位置,使磷灰石的结晶性、稳定性和硬度得到增强。氟作用产物为氟化钙和氟磷灰石,有促进脱矿区釉质再矿化的作用。即使是痕量的氟也可通过加速多孔晶体的再生长来促进再矿化。全身或局部用氟时,氟作用主要发生在菌斑-牙面或牙面-唾液的界面上,大量游离的氟离子在该处形成暂时的氟储存库,大大促进了釉质的再矿化,并且菌斑和唾液中的氟离子浓度也相应增加,延长了氟作用的时间。
正畸患者在正畸治疗中和正畸治疗后出现釉质脱矿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是正畸医生一般都忽视这个问题的存在,釉质脱矿是龋齿的早期表现,如不加以预防最终会造成牙齿的终身损害,因而对正畸治疗中釉质脱矿的预防是刻不容缓的。预防措施除要加强对患者的口腔卫生宣教,嘱咐患者减少
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的同时,还应辅助使用一些含氟制剂如氟缓释粘接剂和
含氟牙膏,从而合理有效地预防正畸治疗中釉质脱矿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