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管与
直肠粘膜相结合处,有一条锯齿状的线叫齿线或梳状线。齿线距肛缘约2.5cm,位于内括约肌中部或稍低,男性平前列腺
尖端,女性与
会阴体齐高。
器官介绍
齿线是胚胎期原始直肠的内胚叶与原始肛门的外胚叶交界处。齿线上下组织结构、神经、血管分布、淋巴液的回流等截然不同,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
关联信息
(1)齿线以上的动脉来自直肠上动脉和直肠下动脉,其静脉为痔内静脉 丛,流入门静脉系统; 齿线以下的动脉来自肛门动脉,其静脉为直肠下静脉丛,注入髂内静脉,最后入下腔静脉。齿线以上的淋巴向上回流,汇入内脏肠系膜淋巴结和髂内淋巴结;齿线以下的淋巴汇入腹股沟淋巴结。所以肿瘤转移,齿线上的向腹腔,齿线下的向大腿根部。
(2)齿线以上的神经属于
植物神经系统,没有明显痛觉,故手术时是无痛区;齿线以下的神经属于脊髓神经,痛觉敏感,故外痔、肛裂非常痛,手术时是有痛区。
(3)齿线以上是直肠,肠腔内壁覆盖着粘膜;齿线以下是肛管,覆盖着皮肤。齿线以上的痔是内痔;以下的是外痔。齿线以上的息肉、肿瘤附以粘膜,多数是腺瘤;以下的肿瘤附以皮肤,称肛管癌,属皮肤癌。
(4)齿线是排便反射的诱发区,感觉灵敏。当粪便下行、抵达齿线时,齿线区的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刺激,通过感觉神经传入大脑,反射地引起内、外括约肌舒张,提肛肌收缩,使肛管张开,粪便排出
器官作用
齿线为痛感分界线
所谓“齿线”是指直肠粘膜与肛管皮肤之间一条不整齐的交界线,又称为齿状线。它是
胚胎发育过程中,内外胚层的连接处。齿线距肛门缘约2~3cm,它在肛肠疾病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下为痔下静脉丛。在临床上把齿线以上的痔疮称为内痔,以下的痔疮称为外痔。其次,齿线又是肛门和直肠的分界线,其上属直肠粘膜,可分泌粘液;其下为皮肤组织。如直肠粘膜下移,脱出肛外,则可见粘液及分泌物,可污染衣裤。
1.齿线上的神经为植物神经,对疼痛刺激一般不敏感,因此,内痔多无明显疼痛,在手术时仅有牵拉感。所以内痔一般无痛,治疗若是采用适合的方法是不会出现剧烈的疼痛。
2.齿线下的神经为痛感神经,分布有痔上静脉丛。齿线下方为脊神经所支配,对疼痛非常敏感,所以外痔有时会剧烈疼痛。另外,齿线上方的粘膜活动度较大,相反,齿线下方的表层与其下组织附着牢固。因此,内痔的痔核部分往往可以越过齿线脱出肛外,形成脱出。
解剖交界线
齿线为直肠与解剖肛管的交界线,由肛瓣的游离缘及肛柱的下端组成,呈锯齿状,故称齿线,为重要的解剖标志。齿线距肛缘约2cm,在内括约肌中部或中、下1/3交界处的平面上。齿线上方是直肠,属内胚层;下方是肛管,属外胚层。齿线是
皮肤黏膜的移行线,又是原始肛膜的附着线,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齿线上、下的上皮、神经、血管、淋巴来源均不相同:
1.上皮 齿线以上为单层立方或柱状消化道黏膜上皮,齿线以下为移行扁平或
复层扁平上皮。
2.神经 齿线以上为植物神经支配,无痛觉;齿线以下为脊神经支配,痛觉敏锐。
3.血管 齿线以上由直肠上、下动脉供应,其静脉丛属直肠上静脉丛,回流至门静脉;齿线以下由肛管动脉供应,其静脉丛属直肠下静脉丛,回流至下腔静脉。
4.淋巴 齿线上芳淋巴主要回流至盆腔淋巴结;齿线下方淋巴主要回流至
腹股沟淋巴结。故齿线上方直肠癌多向腹腔内
淋巴结转移,齿线下方肛管癌多向腹股沟淋巴结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