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燥,中医病名。指前板齿(门牙)干燥不润。新病齿燥,伴有垢秽、口臭等,多属肺胃火盛,津液大伤;久病齿燥如枯骨样,多属肾阴严重亏耗,病多危重。
名词解释
是指前板齿(门牙)干燥不润。新病齿燥,伴有垢秽、口臭等,多属肺胃火盛,津液大伤;久病齿燥如枯骨样,多属肾阴严重亏耗。
病因
热盛伤津,水分缺乏。
病机
齿燥多由于津液不能上布,牙齿得不到润泽所致。门齿尤为明显。
1.牙齿光燥如石指齿燥不枯,仍有光泽。为胃热津伤,肾阴未竭之象,伴见壮热、烦渴、舌红苔黄燥等。也可因温病初起,肺卫郁遏,表气不通,津不上布,伴见恶寒、无汗、舌苔薄白欠润、脉浮等。
2.牙齿干燥如枯骨指齿面枯燥而无光泽,为肾阴枯竭,多见于温病后期真阴耗损之证,预后不良。
3.齿燥色黑指齿面干燥无津,其色焦黑。为邪热深入下焦,肝肾阴伤,虚风欲动之象。
诊查要点
1.门牙干燥不润。
2.新病齿燥,伴有垢秽、口臭。
3.久病齿燥如枯骨样。
辩证论治
一、辩证要点
轻浅者为阳明经热,前板齿燥,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此将发斑疹及衄血之先兆。重者为胃府燥热,通口皆燥,甚则黑如煤炭。至重者为阴火煎熬,亡血太甚,肾水涸竭.
二、治疗原则
滋阴润齿。
三、证治分类
1、肺胃火盛,胃阴耗伤
治法:生津益气
代表方:平胃散
常用中药:苍术、厚朴、陈皮、甘草
2、肾阴虚衰,虚火炎蒸
治法:滋阴润齿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
常用中药:熟地、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丹皮
轻浅者:葛根为主,黄芩、知母、石膏为辅。
重者:三承气、三黄石膏选用。
至重者:知母、黄柏、生地、元参、天冬、麦冬、丹皮,每味两许,大作汤液,加童便金汁。
文献摘要
《广瘟疫论》:“时疫齿燥有三,轻浅者为阳明经热,前板齿燥,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此将发斑疹及衄血之先兆,葛根为主,黄芩、知母、石膏为辅。重者为胃府燥热,通口皆燥,甚则黑如煤炭,三承气、三黄石膏选用。至重者为阴火煎熬,亡血太甚,肾水涸竭,当峻补其阴,知母、黄柏、生地、元参、天冬、麦冬、丹皮,每味两许,大作汤液,加童便金汁,昼夜兼进,若药轻治缓,则不及矣。眉批:对症之药每至症重之际,断非区区分两日服,一剂所能济事,直须大锅煎汤,频频饮之,此目见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