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
汉语文字
齿(拼音:chǐ),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为人的牙齿,又特指象牙。还引申指齿状物。幼小的牛马岁生一齿,所以可用来称牛马的年岁,进而齿也可用于称人的年龄。此外,齿还可引申表示殿堂的台阶、并列、次列、录用、谈说等义。
字源演变
形声字。像口中牙齿之形,止声。甲骨文像张口露齿之形。战国时期齿字作字形A,只绘出了下排的牙齿。或在上增添“止”作声符,变象形为形声,为《说文》小篆所本。《说文》:“象口齿之形,止声。”不过《说文》古文仍从齿形,不从止声。汉简或作字形B,较小篆略简。现代“齿”字则简化作“齿”。本义为人的牙齿。又特指象牙。《书·禹贡》:“齿革羽毛惟木。”孔传:“齿,象牙。”还可以引申指齿状物,如梳齿。幼小的牛马岁生一齿,所以可以齿数称牛马的年岁。进而齿也可用于称人的年龄。“同齿”即同岁。此外,齿还可引申表示殿堂的台阶、并列、次列、录用、谈说等义。
详细释义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口齗骨也。象口齿之形,止声。凡齿之属皆从齿。𠚒,古文齿字。昌里切
【注释】从𠚕止声。𣥫,金文齿字。
说文解字注
口齗骨也。
郑注:周礼曰:人生齿而体僃。男八月、女七月而生齿。
象口齿之形。
𠈌者、象齿。馀口字也。
止声。
昌里切。一部。
凡齿之属皆从齿。
从小徐也。大徐本误。
古文齿字。
古文独体象形。不加声旁。
康熙字典
《唐韵》《广韵》昌里切。《集韵》《类篇》《韵会》丑止切。《正韵》昌止切,𠀤音䊼。《说文》:口齗骨也。象口齿之形。牙牡齿也。《字汇》:上曰齿,下曰牙。颜师古《急就篇》注:齿者,总谓口中之骨,主齰齧者也。《周礼·秋官》小司𡨥之职:自生齿以上,登於天府。郑注:人生齿而体备,男八月,女七月而生齿。
又《释名》:齿,始也。少长别,始乎此也。以齿食多者长也,食少者幼也。
又《尔雅·释诂》:齯齿,寿也。注:齿堕更生细者。通作儿。《诗·鲁颂》:黄发儿齿。
又年也。
又列也。《左传·隐十一年》:寡人若朝於薛,不敢与诸任齿。杜注:齿,列也。疏:《礼记文王世子》曰:古者谓年龄,齿亦龄也。然则齿是年之别名,人以年齿相次列,以爵位用次列,亦名为齿。故云齿列也。《左传·昭元年》:使后子与子干齿。杜注:以年齿高下而坐。
又《礼·曲礼》:齿路马有诛。疏:论量君马岁数,亦被责罚,皆广敬也。
又类也。《管子·弟子职》:同嗛以齿。注:齿,类也。谓食尽则以其所尽之类而进。
又《广韵》:录也。
又金齿,地名。
又鱼齿,山名,在颍川郡。见《后汉·郡国志》。
又凿齿,兽名。扬雄《长杨赋》:凿齿之徒。注:兽齿似凿,能食人。
又羊齿,草名。《尔雅·释草》:緜马羊齿。郭注:草细叶,叶罗生而毛,似羊齿。今江东呼为雁齿。
又黑齿,外国姓。
又凿齿,人名。《山海经》:羿与凿齿战於寿华之野。郭注:凿齿,人齿如凿,长五六寸,因以为名。
又习凿齿,晋人名。
又《集韵》称拯切,称上声。齿也。
书法字形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书法来源:)
音韵集汇
(音韵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政府.
齿.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7 00:31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