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大圣是两岸民众心目中的重要保护神,为广大信众奉祀拜谒,福建民间自古就有“山尊大圣、
海祭妈祖”的习俗。
在
顺昌海拔1300多米的宝山主峰,有一处面积不大的庙宇,当地人唤作“双圣庙”。该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山寺的附属文物,庙内是一座并立着两通神位碑的古代合葬神墓,左侧石碑阴刻“宝峰齐天大圣神位”,右侧阴刻“通天大圣神位”。顺昌的齐天大圣信仰历史悠久,自宋元以来就保留有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存,以及丰富多彩的齐天大圣民俗信仰活动,顺昌因此被海内外信众尊为“齐天大圣祖地”。
但齐天大圣并不等同于
孙悟空,顺昌的齐天大圣信俗,是由最初的猴神崇拜不断演化而来,早在《
西游记》成书和孙悟空形象出现之前,已经在民间传承了数百年。在顺昌各地,供奉齐天大圣形象的神庙既有白衣秀才形象,也有大圣五兄弟形象,或猿猴形象,皆不同于《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可见顺昌的齐天大圣形象多样化且历史悠久。
在宝山寺建筑群,大殿殿脊保留有明确的石刻纪年“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鼎建”,双圣庙旁石梁也阴刻纪年“大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以及多处宋元时期的墓冢形制、碑铭图案等,这些历史实物佐证双圣庙至少是元末明初的历史遗存。双圣庙是国内发现始建年代最早的齐天大圣庙宇,比吴承恩的《西游记》至少早200年,可以说是齐天大圣庙宇之宗源。顺昌齐天大圣信仰,极有可能对之后的《西游记》成书及孙悟空形象的形成产生过重要的作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血管里,可能流淌着顺昌“大圣”的血。
此外,顺昌至今仍传承齐天大圣诞辰祭祀庆典民俗活动,每年农历七月十七,民间都要举行活动纪念齐天大圣诞生,包括采集圣火、大圣巡安、过火焰山等。这一保留至今的民俗,在明朝正德版《顺昌县志》有记载:“赋:国朝:通天神会,课钞二十三锭三贯二百文。”说明在明朝,齐天大圣庙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税种来源。
2011年12月14日,
齐天大圣信俗被列入福建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平市顺昌县文化馆也被列为保护单位。
中国台湾齐天大圣文化信仰起源于明末永历年间,收复台湾的郑成功水师官兵驻扎定居台南后,逐渐将齐天大圣信仰传播至台湾全岛。台南市最早信奉齐天大圣的庙宇“万福庵”始建于明永历年间(公元1647-1683年),由“延平郡王”
郑成功一个部将的遗孀阮夫人开办。在中国台湾,齐天大圣信仰相当普遍,台湾信众多称齐天大圣为“大圣爷”、“大圣王”,奉祀齐天大圣的庙宇达数百座,信众在300万以上。供奉齐天大圣的宫庙遍布中国台湾,以中南部居多,东部台湾少数民族人数较多的地区也有,数量仅次于妈祖庙,齐天大圣则被岛上民众视为“忠、勇、明、义”的精神化身。台湾民间相传,“大圣爷”喜欢小孩,可以保佑孩童消灾去难、健康成长,被视为孩子的保护神。这种信仰风俗历经百年,已在台湾信众心中根深蒂固,其每年各地举行的祭拜活动也早已形成定制,从游神到跳僮,规模之大、香火之盛,皆与顺昌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