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病因1882年Frisch第一个在病变组织中发现该病的致病菌—鼻硬结杆菌,但在以后的动物和人体接种中常有失败,故也有不少学者持怀疑态度,本病病程一般较长,有长期接触史,此外,还可能与个人营养状况和免疫力、以及环境卫生等因素有关。
治疗方案1、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对本病有效,可选用链霉素,卡那霉素等治疗,链霉素、每日1g,肌肉注射,总剂量为60—120g,近有报道用第三代的头孢羟苄四唑1g,每日2次肌注,经2个月治疗,得到良好效果。 2、
放射疗法 用X线照射可促使病变纤维化,使病变停滞发展,放射总量约在40—70Gy(4000—7000rad)。 3、综合疗法 根据病程,结合放射和抗生素治疗,对瘢痕可按病情进行手术切除或修复,恢复其功能,通过上述治疗,如细菌培养转变为阴性,活检已无硬结病变特征,可以认为治愈。
鼻硬结病是一种少见的慢性进行性肉芽肿病变,多从鼻部起病,逐渐向咽、喉和气管蔓延,故称呼吸道硬结病。少数可原发于
下呼吸道。鼻硬结杆菌传染所致。鼻硬结病病程分为三期。第一期(卡他期)、第二期(肉芽肿期)、第三期(瘢痕期)、诊断主要结合病理检查、细菌培养和血清
补体结合试验,以及临床所见的三期病变常同时存在和地区性等特点。可疑例需反复取材病检。 治疗链霉素对鼻硬结杆菌有显著的制菌效果,
卡那霉素、四环素等也有一定疗效。其他治疗如放射疗法对早期病变有一定效果。
鼻硬结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肉芽肿病变,常先发生于鼻部,缓慢向上唇、鼻咽、腭部、咽、气管、支气管、鼻窦、鼻泪管等处发展,故本病又称呼吸道硬结病,本病也有少数可原发于咽、喉或气管而不累及鼻部。 鼻硬结病为散发性疾病,全世界各地均有报道,国内经大宗资料统计分析,除台湾、西藏二地未收集外,各省(区)都有本病发生,其中以山东省发病率最高,约占总数46%。
鼻硬结病临床易误诊为
萎缩性鼻炎,但无臭气,病变一般在鼻腔前部,痂皮不易取出,此期可持续数月甚或数年,在多发病区,应取活检或细菌培养,明确诊断。
2、硬结期 在鼻前庭、鼻中隔和下鼻甲前端,以及上唇等处出现结节状肿块样物,表面血管扩张,质硬,主要症状为鼻塞或外鼻变形,病程较长,可持续数年或更长,患者多数于此时就医。
1、本病为慢性进行性病变,持续时间很长,有报道长达20—30年者,硬结病变极大多数原发于鼻腔前部,少数也可原发于咽、喉、气管等处,出现相应的症状,如耳鸣、耳聋、声嘶、呼吸困难等。 2、活检为诊断的主要依据,Mikulicz细胞和Russel小体为其特征性表现,细菌培养可能查到鼻硬结杆菌,血清
补体结合试验也具有诊断价值。
1、增加营养,忌烟、辛辣食品,可少量饮服黄酒、葡萄酒。2、本病在某些地区多见,虽然其传染途径未明,但到达这一地区时要多加注意,这是最好的预防;患病之后,局部注意保温及保持清洁;及时更换外用药或用蒸汽湿敷疗法。 3、扩张血管药物以及维生素B族、
维生素C等,均对此类患者听力恢复起到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