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后滴漏综合征(PNDS)是指鼻炎、鼻窦炎病人鼻腔炎性分泌物倒流,经后鼻孔流入鼻咽部、口咽部、下咽部,对咽部黏膜造成刺激,引发咽部不适,是引起慢性咳嗽的重要原因之一。2006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最新发表的咳嗽临床应用指南中建议采用“上气道咳嗽综合征”这个新的术语来代替鼻后滴漏综合征。
病因
鼻后滴漏综合征在成人中是引起慢性咳嗽最常见的原因,在儿童中是引起慢性咳嗽的第二常见的原因。鼻黏膜纤毛系统担负着重要的防御功能,通过纤毛有规律的摆动,将表面的黏液痰输送至鼻咽部,以清除外来的致病微生物及其他颗粒性物质。当鼻腔、鼻窦发生炎性疾病时,刺激分布于鼻、鼻窦、咽喉等处的咳嗽感受器,增加咳嗽反射的敏感性。当鼻后滴漏时,鼻黏膜纤毛功能受损,上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倒流滴入到咽喉部或下呼吸道时,刺激此处咳嗽感受器,产生冲动,通过神经反射而咳嗽。鼻后滴漏还可以导致咽后壁慢性炎症、黏膜下淋巴滤泡增生,以及增加下呼吸道的炎性反应和反射性支气管收缩。
临床表现
典型临床表现有:
1.阵发性或持续性咳嗽,以白天咳嗽为主,入睡后较少咳嗽。
2.多数患者伴有鼻内分泌物后流、口腔黏液附着、咽部发痒、有异物感或“浆糊黏着咽喉”的感觉,并频繁清喉,即由于鼻涕的倒流引起咽部的不适感,人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种反射性的咳嗽。
3.过敏性鼻炎患者有鼻痒、鼻塞、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
4.有的患者还会声音嘶哑,甚至讲话也会诱发咳嗽。
5.有鼻炎、鼻窦炎、鼻息肉或慢性咽喉炎等病史。
检查
1.鼻腔检查
可见黏膜肿胀而致鼻腔狭窄,鼻道可见不同性质分泌物和或向后引流至鼻咽部,或虽未见明显异常鼻腔表现,但鼻咽可见较明显炎症反应、肿物及黏稠分泌物存在;
2.鼻咽部内镜检查
可见黏膜红肿充血、黏液附着以及咽部红肿充血;
3.口咽检查
可见自鼻咽部向下引流之黏液性或黏液脓性分泌物,分泌物流经区域黏膜呈慢性炎症反应、淋巴滤泡增生、扁桃体肥大及慢性炎症改变等;
4.鼻窦X线或CT扫描检查
发现慢性鼻窦炎表现,如鼻黏膜增厚、鼻腔模糊不清、鼻窦内出现黏液等。
诊断
对于PNDS,耳鼻咽喉科学界目前尚无统一诊断标准。诸多学者仅根据患者的主诉、症状以及鼻镜和鼻咽镜检查所见做出鼻后滴漏的判断。①有发作性或持续性咳嗽;②有鼻炎、鼻窦炎、慢性咽炎等病史;③鼻后滴漏感、咽部异物感及咽后壁黏液附着感,经常需清喉,可伴鼻塞、流涕及咽痒;④查体见咽后壁滤泡增生,鹅卵石样观;⑤鼻窦X线片或鼻窦CT示鼻窦黏膜增厚,窦腔模糊不清或有液平面。
治疗
主要是对引起PNDS的各种原因进行治疗。
1.急性鼻腔、鼻窦炎性疾病治疗原则是抗感染,改善鼻塞,使窦口开放,促进引流,减轻炎症。急性鼻窦炎的主要治疗为应用抗菌药物,效果欠佳或分泌物多时可采用鼻腔吸入糖皮质激素及减充血剂减轻炎症。
2.慢性鼻窦炎的治疗一般可采用下列初治方案:应用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有效的抗菌药物3周;鼻用减充血剂1周;鼻吸入糖皮质激素3个月。
3.变应性鼻炎引起的鼻后滴漏综合征采用各种抗组胺药均有效果,首选无镇静作用的第2代抗组胺药。鼻腔吸入糖皮质激素亦是变应性鼻炎的首选药物。改善环境、避免变应原刺激是控制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措施。变应原免疫治疗可能有效,但起效时间较长。
4.鼻窦炎保守治疗无效及鼻息肉患者可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清除病变,通过重建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促进病变黏膜生理功能的恢复。
5.中医治疗(无确切方法说明)。
预防
防治鼻后滴漏综合征应从源头上预防鼻炎、鼻窦炎等开始。如果患上了急性炎症,要及时治疗,不要让其变成慢性。若一些儿童有常年流鼻涕、鼻塞、喷嚏等慢性鼻炎、鼻窦炎症状,尤要引起家长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