鼷鹿科,是偶蹄目下的一科。在分类上介于骆驼科和麝科之间。分3个属共10个物种。鼷鹿科都没有角,但是有发达的犬齿,尤其是雄性个体的獠牙更发达;腿短而细小,与猪科动物相似,足有4趾,缺少气味腺体,前臼齿有尖的牙冠;外貌似鹿而非鹿,吻尖而窄,鼻孔似裂缝;无颜面腺和足腺,脚长而细;每足具4趾,反刍;胃分3室,第三室退化。
动物学史
词源
“chevrotain”一词来自法语单词chevrot(kid或fawn),源于中古法语chevre(goat)。单一的非洲
物种一直被称为“鼷鹿”(chevrotain),在亚洲物种中,“鼷鹿”和“鼠鹿”的名称可以互换使用,尽管权威机构通常倾向于将鼷鹿用于斑鼷鹿属的物种,将鼠鹿用于鼷鹿属
分类
鼷鹿科在分类上是介于
骆驼科和
鹿科之间的一个科。大约54-38百万年前,偶蹄类动物在整个始新世扩展到不同的科(百万年)。最早出现于始新世的早期“鼷鹿类”(Archaeotraguludus krabiensis)是当今鼷鹿的祖先。根据化石记录(开始于15百万年),与现代物种相同的鼷鹿直到中新世才出现。鼷鹿的化石记录延伸到中新世早期。鼷鹿科的化石记录始于欧洲早期的中新世沉积物,在那里它们一直持续到上新世早期。鼷鹿科在中新世传播到亚洲,大多数物种仍然居住在这块大陆的东南部。鼷鹿科在非洲已知于早中新世的化石,但直到更新世才重新出现于非洲化石记录中。现代有3属8种。对鼷鹿科的分类修订已将鼷鹿属的两个前种(T. napu 和 T. javanicus)分成六个物种;
形态特征
鼷鹿科动物因体型小而得名,有时被称为“
鼠鹿”,因为它们的身材很小,鼷鹿是最小的有蹄类动物,肩高约30厘米,体重不超过20千克。皮毛为红褐色,带有浅色或白色的斑点和条纹。
口吻没有毛。它们的身体显得短而紧凑,而腿看起来很细(在非洲的物种中相对坚固)。它们缺乏许多同类成员共有的面部和足部腺体。
鼷鹿科具有原始特征和衍生特征的组合。例如,它们的四肢又长又细,末端有蹄。腕骨呈长方体且高度专业化。然而,侧指存在于鼷鹿中(尽管不是很发达),并且鼷鹿有时是指行。虽然后足有一个炮骨,但前足的第三和第四掌骨要么未融合(非洲物种),要么仅部分融合(亚洲物种)。鼷鹿科也有一个独特的骨化板,
骶椎附着在上面。用蹄尖行走。
鼷鹿科既没有鹿角。存在眶后杆。无矢状嵴,下颌髁长。有一块独特的骨板连接着骶椎。它们胃是三腔的(缺乏发育良好的胃),这些动物是反刍动物。像牛科动物和鹿科动物一样,它们有一套完整的下门牙,但上门牙被角质垫取代。犬齿存在。两性异形:雄性有小弯曲的獠牙从上颚向下伸出嘴巴。
颊齿为半月齿,牙齿公式为0/3、1/1、3/3、3/3=34。
在身体上,鼷鹿类似于其他居住在森林中的小型草食性哺乳动物,例如南美的
刺豚鼠和非洲的
霓羚,具有向前倾斜的肩膀和强壮的后躯。
栖息环境
栖息于热带雨林、低地森林、红树林和灌木丛。为热带
亚热带地区的林栖动物,多栖息在林缘和草丛中。鼷鹿科的大多数成员生活在东南亚的热带森林中,但在非洲中部和西部也有单一物种;生活在南亚和东南亚茂密的森林中,有一种单独的物种,水鼷鹿,见于中非和西非热带雨林。
生活习性
鼷鹿科动物通常独居和夜间活动,生活在森林地面上茂密的植被中。白天,亚洲物种躲在深层植被中,晚上很少访问开放区域。性温顺,怕人。不结群,夜间单独活动,行动敏捷,奔跑时似兔。由于体小,极易隐蔽。当受到干扰时,这些小动物会匆匆忙忙进入深处的灌木丛或水中。非洲的水鼷鹿几乎总是在水道附近、热带雨林、灌木丛和茂密的树叶中发现,在那里它可以通过潜入水中逃脱捕食者。
使用气味标记和发声来交流。鼷鹿受到惊吓时会发出轻微的叫声。接近的意图通过发声来表示,然后是应答声。
所有物种主要是草食性,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例如森林地面的草、水果和树叶,但它们也吃无脊椎动物、小型哺乳动物,甚至有时以腐肉为食。
分布范围
分布在东南亚和印度较温暖的地区以及非洲的部分地区。包括老挝、中国、文莱、柬埔寨、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泰国、越南、菲律宾、印度、斯里兰卡、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刚果(金)、刚果(布)、科特迪瓦、赤道几内亚、加蓬、加纳、几内亚、利比里亚、尼日利亚、塞拉利昂和多哥。
繁殖方式
尽管大多数鼷鹿科物种是一夫多妻的,但对它们的生殖生物学知之甚少。鼷鹿在五到二十六个月之间达到性成熟。雄性寻找并跟随处于发情期的雌性,发出类似哭泣的声音。雄性的叫声会促使雌性停止移动。如果是水鼷鹿,雄性会舔雌性的生殖器区域。每年主要在6-7月交配,其他月份也可繁殖。妊娠期120-155天。每胎产1-2仔。
下级分类
保护现状
全部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
濒危(EN)1种;数据缺乏(DD)3种;无危(LC)6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