鼩鼹
鼹科鼩鼹属动物
鼩鼹(拉丁语学名:Uropsilus soricipes)为鼹科鼩鼹属的动物,别称少齿鼩鼹,1871年由英国人Milne-Edwards命名,为中国特有,分布于陕西、四川中部等地,常见于山地森林、林缘灌丛以及草地。该物种的模式种产地在四川宝兴。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评估等级为 易危 VU A1c。
2006年至2009年,在四川西南地区开展小型兽类区系调查时,在普格县、美姑县、泸定县、九龙县采获了11号鼩鼹类标本。其外形和头骨形态与其他鼩鼹类一致,但牙齿数量和齿式与已知鼩鼹类不同。这批标本上、下颌牙齿均为9枚,齿式为i2/2,c1/1,pm3/3,m3/3=36,与少齿鼩鼹上颌9枚、下颌8枚(齿式:i2/1,c1/1,pm3/3,m3/3=34)不同,也不同于长吻鼩鼹与贡山鼩鼹(齿式:i2/1,c1/1,pm4/4,m3/3=38)及峨眉鼩鼹(齿式:i2/2,c1/1,pm4/3,m3/3=38)上颌10枚、下颌9枚,而不能归类于现有任何已知鼩鼹类物种。通过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关系显示未归类标本形成一单系群,且与峨眉鼩鼹关系最近,构成姊妹关系。为此,我们认为采自于四川普格县、美姑县、泸定县、九龙县的鼩鼹类标本为鼩鼹亚科一新物种。根据新种上、下颌牙齿数量相等命名为等齿鼩鼹(Uropsilus aequodonenia)。
原始文献
Nouv. Arch. Mus. H. N. Paris, Bull. 7:92
模式产地:四川宝兴 (Baoxing, Sichuan)
生境:山地森林, 林缘灌丛, 草地
国内分布:陕西, 四川中部 (C. Sichuan)
生物特征
鼩鼹生活在海拔1500~2700m的森林及草原地带,全身毛发颈部以上为棕黑色以下为灰色,身长63~88mm,尾长50~78mm,体重12~20g,其鼻呈管状,长而细;不发达的四肢及脆弱的爪子说明其可能生活在森林地表落叶层下而不是栖息于洞穴之中。
亚种分化
鼩鼹峨眉亚种
(拉丁学名:Uropsilus andersoni),Thomas于1912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地区,分布于四川等地。
鼩鼹南充亚种
(拉丁学名:Uropsilus gracilis),Thomas于1911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地区,分布于四川等地。
鼩鼹滇北亚种
(拉丁学名:Uropsilus investigator),Thomas于1922年命名,分布于云南等地
物种现状
状态
200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ZH B1的+2 C)。
威胁
到合适的栖息地的小区域,是由于人类活动的日益恶化的限制。
保护建议
1996年IUCN/ SSC的欧亚食虫和树鼩行动计划建议,调查进行了评估物种的状态。迫切需要更多的信息。
参考资料
鼩鼹.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5 22:04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