鼩鼱(学名:Sorex araneus),是鼩鼱科鼩鼱属动物,别名小尖嘴耗子、奚鼠等。其体型较小,体长50~62毫米,体重5~14克。头尖且长,耳隐于毛中。口须长,眼小。尾细长,尾长约3~5厘米。四肢纤细,前后肢均各有5趾。体被有灰褐色细绒毛。上下齿的齿尖均有鲜明的栗红色。
起源演化
鼩鼱类的物种在形态上非常相似,但其实它们经历了相当大的染色体进化过程,不过也可以在物种之间甚至物种内部观察到相当大的染色体变异。在最后更新世的冰期期间,比利牛斯山脉和阿尔卑斯山屏障将伊比利亚半岛和意大利半岛与大陆其他地区隔离开来。这种地理隔离导致了遗传分化,影响了欧洲冰期后鼩鼱的重新定殖。
形态特征
鼩鼱是地球上现存的最小的陆生哺乳动物,其脑部的重量占身体总重量的3.33%。体长50~62毫米,体重约为5~14克。
外部形态
鼩鼱的体型近似于小家鼠(Mus musculus),但吻部较小家鼠更尖长。头尖且长,耳壳隐藏在毛中。躯干和四肢也更加纤长。口须较长,眼小。尾细长,尾长略大于体长之半,约3~5厘米。四肢纤细,前后肢均各有5趾,趾爪尖出,前肢爪不超过3毫米。体被有灰褐色细绒毛,吻部、头部及背部均呈棕褐色或者褐色,毛干深灰而毛端部为褐色。颌下、颈下及胸腹部为灰棕色或者灰白色,四肢及尾上为棕褐色,尾下为浅灰色或者灰白色。冬毛颜色较夏毛颜色更深,冬毛柔密,长度约6毫米,夏毛较稀疏而有光泽。尾毛短,脚上无毛。
生理构造
鼩鼱的头骨狭长,颅基长通常大于18毫米,眶前孔较大,位于第三前臼齿及第一前臼齿之间的上方。颚弓缺失,脑颅部宽大,其高度约为后脑宽的一半。其牙齿相比于其他哺乳动物分明的门齿、犬齿和臼齿有所退化,称为单尖齿;上颌第三、四单尖齿一般依次减小。上颌前门齿发达,突出于吻端。臼齿三枚均具有发达的齿尖。下颌前门齿向前延伸较长,其上切缘有三个显著的缺刻。外侧有前尖与后尖排列成“W”形;上下齿的齿尖均有鲜明的栗红色。其齿式为3-1-1-3/1-1-1-3=32。
栖息环境
鼩鼱的栖息地海拔为0~2500米,其栖息地可以一直延伸到夏季雪线的尽头。它们喜欢栖息在湿度较大、土层松软的地方,山地、平原、草地、耕地等均有分布,常见于林地环境的草甸边缘或树根下;也有个体会生活在建筑物中。
分布范围
鼩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广泛分布于欧洲大陆及亚洲北部地区。其分布范围从西部的不列颠群岛延伸到东部的贝加尔湖,向南延伸到希腊北部,北部到达北冰洋沿岸。
在中国范围内,鼩鼱在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及西南地区(云南的北部地区)均有发现。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鼩鼱是机会主义捕食者,主要以各类昆虫(如金龟子、叩头虫、象鼻虫、夜蛾等)、蠕虫、蜗牛等小动物为主要食物,但也会以植物种子为食;例如分布在威瑟姆草原的鼩鼱的主要食物为蚯蚓、鞘翅目昆虫、盲蛛目的节肢动物等,夏季食物以蚯蚓、鞘翅目昆虫为主,秋、冬季食物以蜘蛛为主。其嗅觉较发达,可以在地下十厘米深处找到食物,冬季上层土壤变得干燥或者结冰时,蚯蚓会向下移动,鼩鼱也会向下寻找蚯蚓。
鼩鼱的唾液有毒,它会使用毒液捕食和储存猎物。其还拥有较高的代谢速率,与同体重的其他哺乳动物相比,其速率可达216%-258%。
防御行为
鼩鼱分泌的毒素具有较强的溶血作用,一些体内有有核红细胞(如蛙类的红细胞)的生物会受到影响,该特点有利于鼩鼱杀死体型更大的生物。
回声定位
鼩鼱有回声定位的能力,尤其是在其奔跑或探索陌生的环境时会频繁地发出高频的叫声。
节律行为
鼩鼱一般为昼伏夜出;大约有10个几乎连续的活动期。
鼩鼱每年换毛三次。它不冬眠,但是在冬天,其大脑质量和体重都会减轻。
家域行为
鼩鼱的领地意识较强,家域范围通常为370~630平方米。其主要依靠嗅觉信号确定自己的领地范围。它们会在地面植被中开辟自己的“跑道”,也会利用田鼠和鼹鼠的地下洞穴作为栖息的巢穴。
在繁殖季节,鼩鼱会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同时雄性鼩鼱会更趋向于闯入其他个体的领地以寻找配偶,而不再继续保卫自己的领地。相对于繁殖季节,冬季鼩鼱的领地会缩小,能够保证基本的生命需求即可。其种群密度变化也随着家域大小而改变,夏季可能为每公顷42至270只,冬季为每公顷5至27只。
环境适应性
鼩鼱在冬季会因食物的缺乏以及能量消耗的增加,选择性地减轻自己大脑的重量,一般会缩小20%, 最多可缩小 30%。到了春天,它们的头会恢复到大致正常的大小,其头部的大小在夏天达到最大。
这种现象被称为“德内尔现象”,是由于最早是在20世纪40年代波兰动物学家奥古斯特·德内尔(August Dehnel)首次发现的。
种间关系
白鼬(Mustela erminea)、灰林鸮(Strix aluco)、赤狐(Vulpes vulpes)、斑猫(Felis silvestris)等动物会捕食鼩鼱。
生长繁殖
生殖特点
鼩鼱为有性生殖,属于体内受精的胎生哺乳动物,繁殖期一般在每年的5月至9、10月之间,每年繁殖1-2次。鼩鼱有能力在产下前一胎后立即怀上新的一胎。因此,雌性鼩鼱可能同时哺乳和怀孕。
筑巢产仔
在圈养条件下,雌性鼩鼱会在分娩的前几天使用苔藓、羊毛等材料筑巢,大约在分娩前1~2天完成筑巢。
鼩鼱的妊娠期为13-19天,每胎可产5-7仔,最多可达11只。
幼仔生长
幼体的死亡率较高,尤其是在出生的前两个月。幼鼩鼱刚出生时发育不全,需要母鼩鼱的哺育才能独立;雌性鼩鼱常带着幼仔排成一列纵队,相互衔着尾巴寻觅食物。新生的鼩鼱幼体哺乳期约为26~30天,一般在第二年达到性成熟(9~10月龄达性成熟)。幼仔在断奶后很快与“父母”分开并建立自己的家园。
鼩鼱的平均寿命为两年,圈养标本的寿命可达3.2年。
近种区别
小鼩鼱(Sorex minutus)和水鼩鼱(Neomys fodiens)容易与鼩鼱(Sorex araneus)混淆,故区别如下:
保护现状
物种现状
虽然该物种在幼年时期较为脆弱,但是因其拥有较强的环境适应力,且繁殖能力也比较强,鼩鼱的种群数量相对较为稳定。
保护级别
2016年,鼩鼱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
致危因素
栖息地受到破坏和侵占,例如人类对林地和草原等环境的开发挤占了鼩鼱的生存环境。
耕地中农药的使用也导致鼩鼱数量的减少,例如由于它的饮食中含有的蚯蚓的比例较大,在受污染的地区,鼩鼱体内会大量积累重金属。
保护措施
鼩鼱被列入伯尔尼公约附录Ⅲ(Appendix III of the Bern Convention)。多地都建有相关保护区:如英国南部要求在耕地和牧场边缘种植非经济作物作为缓冲带;并向白金汉郡的农场主收取税款以保护当地的鼩鼱等。
主要危害
鼩鼱体内会携带很多病毒,例如新型汉坦病毒。它们还是很多螨虫的寄主,例如食根嗜木螨(Sancassania rhizoglyphoides)。另外,鼩鼱还会携带蜱虫。
主要价值
生态价值
鼩鼱食量较大、食性以昆虫为主,其捕食的昆虫中一部分为害虫,可以有效控制耕地中的害虫数量,有利于农林业;其掘土习性对森林土壤和森林更新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科研价值
鼩鼱是进化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模型物种。科学家通过研究鼩鼱头骨在不同季节的缩小和复原,可能有助于推进包括骨质疏松症在内的退行性骨病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