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鼗,汉语三级字,读作鼗(táo),两旁缀灵活小耳的小鼓,有柄,执柄摇动时,两耳双面击鼓作响。俗称“拨浪鼓”。
现代释义
基本字义
鼗táo
⒈ 两旁缀灵活小耳的小鼓,有柄,执柄摇动时,两耳双面击鼓作响。俗称“拨浪鼓”。
基本词义
◎ 鼗 táo
〈名〉
鼗鼓,长柄的摇鼓,俗称“拨浪鼓” [drum-shaped rattle]。如:鼗鼙(鼗鼓和鼙鼓,都是小鼓)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广韵》《集韵》𠀤徒刀切,音陶。如鼓而小,持其柄摇之,两耳还自击。《广韵》鼗大者谓之麻,小者谓之料。
又小鼓著柄者。《书·益稷》下管鼗鼓。《周礼·春官·大司乐》靁鼓,靁鼗,地上之圜丘奏之。灵鼓,灵鼗,泽中之方丘奏之。路鼓,路鼗,宗庙之中奏之。
又《礼·王制》天子赐伯子男乐,则以鼗将之。
又一作鞀。《释名》鞀,导也。 亦作鞉。
参考资料
康熙字典.汉典.
.千篇国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6 07:15
目录
概述
现代释义
古籍释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