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子花
旋花科打碗花属植物
鼓子花是旋花科打碗花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株全体不被毛;茎缠绕,伸长,有细棱;叶形多变三角状卵形或宽卵形,叶柄常短于叶片或两者近等长;花腋生,花冠通常白色或有时淡红或紫色,漏斗状;蒴果卵形;种子黑褐色;花期:5-8月,果期:6-9月。此花形如喇叭花,不作瓣状,与军中所吹之鼓子相似,故名为鼓子花。
植物学史
鼓子花此花形如喇叭花,不作瓣状,与军中所吹之鼓子相似,故名为鼓子花。
形态特征
是旋花科打碗花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株全体不被毛。
茎缠绕,伸长,有细棱。
叶形多变,三角状卵形或宽卵形,长4-10(-15)厘米以上,宽2-6(-10)厘米或更宽,顶端渐尖或锐尖,基部戟形或心形,全缘或基部稍伸展为具2-3个大齿缺的裂片;叶柄常短于叶片或两者近等长。
花腋生,1朵;花梗通常稍长于叶柄,长达10厘米,有细棱或有时具狭翅;苞片宽卵形,长1.5-2.3厘米,顶端锐尖;萼片卵形,长1.2-1.6厘米,顶端渐尖或有时锐尖;花冠通常白色或有时淡红或紫色,漏斗状,长5-6(-7)厘米,冠檐微裂;雄蕊花丝基部扩大,被小鳞毛;子房无毛,柱头2裂,裂片卵形,扁平。花期:5-8月,果期:6-9月。
蒴果卵形,长约1厘米,为增大宿存的苞片和萼片所包被。
种子黑褐色,长4毫米,表面有小疣。
近种区别
长裂旋花(变种)
与旋花不同在于叶强烈地3裂,具伸展的侧裂片和长圆形顶端渐尖的中裂片。
产湖北、湖南、江苏、浙江、贵州、云南等省。生境与旋花同。
生长环境
鼓子花分布于中国华东、中南及陕西、宁夏、甘肃、新疆、四川、贵州等省区。适应性强,不择土壤,栽培管理比较粗放,如栽于向阳之地,生于海拔140-2080(-2600)米的路旁、溪边草丛、农田边或山坡林缘。
生长习性
鼓子花喜欢温和湿润气候,耐瘠薄、干旱,喜肥沃土壤,多生长于农田、平原、荒地及路旁。花期7—9月,成熟期8—10月。
繁殖方法
鼓子花是以根芽、茎芽和种子繁殖、传播。种子可由鸟类或哺乳动物取食进行远距离传播。田间以无性繁殖为主,根下茎质脆易断,每个带节的断体都能长出新的植株。人工锄断或机械耕作下切断,可加快繁殖速度。
物种危害
打碗花属麦田顽固性杂草,生长旺盛,种子和地下茎在土壤中存活时间长,无性繁殖能力强,田间耕作切断了其地下茎,增加了茎节数量,加快了繁殖速度。尤其是夏闲地,田间没有遮挡,光照、雨量充足,两种杂草生长繁殖速度加快。通常在8—9月份连续覆盖地面,一般田块达40~50%,部分田块达90%以上。整个生育期与小麦争光、争水、争肥,其生长过程大量消耗土壤养分和水分,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严重影响小麦机播质量和产量。
防治方法
人工
人工锄草是防治打碗花的有效措施。冬季小麦出苗后至春季小麦起身前及时锄草,一般冬前11月份1次,春季3月份再进行1次。晴天或多云天气进行,要锄深一些,挖出根茎,利用阳光晒死。
结合深翻,人工捡拾根状茎节,用于饲喂牛羊,是很好的营养性饲料。注意捡拾应做到干净彻底。
小麦与油菜、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轮作,利用高秆下的荫蔽、遮光小气候,来抑制田旋花和打碗花的生长发育,可有效减轻两种杂草的危害。
化学
化学除草是防治顽固性杂田旋花和打碗花的有效手段,省工省时,防效显著。可在冬小麦返青期或分蘖盛期至拨节期,每667m2用20%使它隆乳油50-66.7cm,对水喷雾。麦田夏闲地在9月初即“白露”前喷药为最佳防治时期,用使它隆20%乳油30-40mL+苯磺隆10%可湿性粉剂,可杀死地下根茎,作用时间长,防效显著。也可用41%草甘磷水剂200-300mL对水30kg,均匀喷雾于全株茎叶上,施药后10-15d,茎叶可变枯黄,20d后地上部分整株死亡,地中茎干枯深度可达9-17cm,后逐渐枯死。在玉米收获后,整地前可以每667m2用200mL开路生(41%草甘磷异丙胺盐)+60mL使它隆(20%氯氟比氧乙酸)对2桶水均匀喷雾即可。上述两种除草剂都是内吸传导型除草剂,使用后需要茎叶传至作用部位才能起作用,需要时间。玉米收获后应尽快喷药,在整地前让药液有足够的时间传导到作用部位,效果最好。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鼓子花味甘,性温;茎叶入药,味甘、微苦,性平;根入药,味甘、微苦,性温。有些地方用根作药,治白带、白浊、疝气、疖疮等;根状茎富含淀粉,可酿酒,也作药用,能补劳损,益精气。
参考资料
鼓子花.植物智.
鼓子花.植物智——植物物种信息系统.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27 17:06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