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鼎(拼音:dǐng)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鼎。鼎是古代的一种煮食物的器具。在古代,鼎不仅仅是用来烹煮食物,也是放在宗庙里祭祀用的一种礼器。鼎很大、很重,所以“鼎”又表示很盛大,如:鼎鼎大名、鼎盛。由于“鼎”的重要,又常用于比喻王位和帝业,如:定鼎、问鼎。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鼎是煮食物的大容器,水在鼎里翻滚称为“鼎沸”,比喻喧闹、混乱。鼎又有更新的意思,如:鼎革、鼎故革新。
字源解说
象形字。“鼎”在甲骨文(图1-4)中就已经出现,与“”是同源字,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从贞省声。古文以贞为鼎,籀文以鼎为贞。”“鼎”的字形模拟的是古代的一种烹饪器具,其形制上面像缸,有圆形也有方形的,有两侧有耳的;下面为足。通常情况下圆鼎是三足,方鼎是四足。金文(图5-17)与甲骨文的形体相同,战国金文或从金,贞声(图17);或从皿,贞声。汉代金文或作“”(图20、21),从金,声鼎。到了小篆(图18),其形体发生了变化,鼎身以“目”来替代;而下面部分,有的说法是正反两个“片”字,表示把一段木头分为两片,表示煮东西时用的柴薪。也有的说法是仅仅表示鼎足的形状,但仍为象形字。
“鼎”的本义是古代的一种炊器。到了奴隶社会,鼎被专用于祭祀和宴飨,因而有“列鼎而食”之说。后又发展成统治阶级的权力象征,是君位,政权的标志,成为传国之重器。的权力象征。再往后,由于礼制之需,又兼做礼器,出现了列鼎,如天子九鼎,诸侯七鼎等,用来别贵贱,分上下。史书记载,夏禹就曾铸九鼎象征九州。秦汉之后到三国,这种政治功能消失殆尽,也就逐渐成为仿古的陈列品了。鼎有三足,于是比喻三方势力,因此有“三足鼎立”之说。“鼎”的特征是大,因此引申出“盛大”的意思,例如“鼎力相助”“鼎鼎有名”“人声鼎沸”等说法。
详细解释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原文】
三足两耳,和五味1之宝器也。昔禹2收九牧3之金,铸鼎荆山4之下,入山林川泽,螭魅蝄蜽5,莫能逢之,以协承天休。《易》卦:“巽木于下者为鼎,象析木以炊也”6。籀文以鼎为贞7字。凡鼎之属皆从鼎。都挺切(dǐng)。
【译文】
鼎,有三只脚,两只耳朵,是调和各种味料的珍贵的器物。过去夏禹收集九州长贡献的金属,在荆山底下铸鼎。进人山林、江河、湖泽,魑魅魍魉,没有什么山怪能遇见他,他凭借铸鼎十分和谐地接受苍天的恩赐。鼎是《易经》的卦象,用“木”进人火下,是鼎卦。象剖开木头用以烧火煮饭。籀文假借鼎作贞字。大凡鼎的部属都从鼎。
【注释】
说文解字注
“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注:三足两耳谓器形,非谓字形也。九家易曰:鼎三足以象三台也。易曰:鼎黄耳,和当作盉。许亦从俗通用,
“象析木以炊”注:巳下次第依《韵会》所据小徐本订。?者,判木也。反?为?。一?析为二之形,炊鼎必用薪,故像之。唐张氏参误会三足两耳为字形,乃高析木之两旁为耳。唐人皆作鼎,非也。唐氏玄度既辨之矣。
“贞省声”注:大徐本无,无此三字则上体未说,此谓上体目者贞省声也。或曰离为目,巽为木,鼎卦上离下巽。何不以此说字乎?曰言易卦之取象则可。若六书之会意,必使二字相合成文。如人言,止戈是,目与木不相合也,故释下体为象形。上体为谐声,古叚(假)鼎为丁。如贾谊传春秋鼎盛,匡衡传匡鼎来皆是。鼎之言当也,正也。都挺切。十一部。
“昔禹收九牧之金”注:铸鼎荆山之下。
“入山林川泽者”注:此字依《韵会》补。
“离魅蛧蜽莫能逢之,以协承天休”注:离俗用螭,依禸部则当作离。此用宣三年左传王孙满说。传不言铸鼎荆山之下。《尚书》古文疏证云:陕西同州朝邑县西南三十二里有怀德城,汉县也。汉志左冯翊褱德下曰:禹贡北条荆山在南,皇甫谧帝王世纪,禹铸鼎于荆山。在冯翊怀德之南。山下有荆渠。郦氏《水经注》:怀德县故城在渭水之北,沙苑之南。禹贡北条荆山在南。山下有荆渠。即夏后铸九鼎处也。
“《易》卦巽木于下者为鼎”注:此引易证下体象析木之意,与㬜下引易证从日一例。
“古文以贝为鼎,籀文以鼎为贝”注:二贝字小徐皆作贞。郭忠恕佩觿云:古文以贞为鼎。籀文以鼎为则,亦误,今正。京房说贞字鼎声,此古文以贝为鼎之证也。许说𠟭、𪔅、𩆹、𡤀者,籀文之则、员、霣、妘字,此籀文以鼎为贝之证也。凡鼎之属皆从鼎。
康熙字典
【亥集下】【鼎部】 鼎;部外笔画:0
古文:鼑
《唐韵》《集韵》《韵会》并都挺切,音顶。《说文》: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荆山之下。《玉篇》:鼎,所以熟食器也。《左传·宣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周礼·天官·膳夫》: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郑注:鼎有十二,牢鼎九,陪鼎三。
又《周易》卦名:巽下离上之卦。
又《正韵》:鼎,当也。
又方也。《前汉·贾谊传》:天子春秋鼎盛。
又鼎鼎,大舒也。《礼·檀弓》:丧事鼎鼎尔,则小人。疏:形体宽慢也。
又周鼎,星名。见《步天歌》。
又湖名。《史记·封禅书》:黄帝铸鼎于荆山,后世因名其处为鼎湖。
又州名。宋朗州改鼎州。
又城门名。《后汉·郡国志》:雒阳东城曰鼎门。注:九鼎所后入。
又维舟曰鼎。扬子《方言》:维之谓之鼎。
又官名。《前汉·东方朔传》:夏育为鼎官。注:鼎官,今殿前举鼎者也。
又姓。未将鼎澧。
又人名。《西京杂记》:鼎,匡衡小名也。
又《前汉·匡衡传注》:张晏曰:匡衡少时字鼎,长乃易字稚圭,世所传衡与贡禹书,上言衡状报,下言匡鼎白,知是字也。又:无说诗,匡鼎来。注:服虔曰:鼎,犹言当也,若言匡且来也。○按:服虔注误。
又《前汉·贾捐之传》:捐之复短石显。杨兴曰:显鼎贵。注:如淳曰:言方且欲贵矣。鼎音钉。师古曰:读如字。
又叶他经切,音汀。左思《吴都赋》:精若耀星,声若雷霆。名藏于山经,形镂于夏鼎。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❶右下末笔是㇕,一笔写成。❷全字上窄小,下宽大。❸“目”居上居中。❹左下首笔“㇞”上竖短下竖长,上竖从横中线上侧起笔,下竖在竖中线左侧;右下第一笔短竖略斜,在横中线上侧,短横在横中线下侧,第三笔竖在竖中线右侧,末笔㇕的横段与左部横笔持平。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参考资料
.汉典.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0 17:24
目录
概述
字源解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