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颈鹤(学名:Grus nigricollis)是鹤科、鹤属一种大型
涉禽。体长约139厘米,是大型灰白色鹤。有着喙长、颈长、腿长和身高等特征。黑颈鹤头、枕和整个颈部均为黑色,眼后斑和冠斑呈白色。眼先和头顶裸露皮肤红色,其上被有稀疏黑色短羽;飞羽和尾羽黑色,余部体羽灰白色,间杂少量棕褐色羽毛。雌雄羽色相似。虹膜黄色;嘴和脚黑色。
动物学史
进化史
黑颈鹤所在的鹤亚科(Gruinae)出现在距今24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中新世,有13种进化生存下来,其中黑颈鹤与白头鹤(Grus monacha)、美洲鹤(Grus americana)、灰鹤(Grus grus)和形成一个分支群,丹顶鹤(Grus japonensis)则与这4种鹤形成的分支群关系密切。其中白头鹤与黑颈鹤的关系最近。
黑颈鹤是唯一分布在高原的鹤类,其物种形成和青藏高原的形成关系紧密,可能是由于青藏高原隆起造成环境改变的结果,其迁徙的习性则是在青藏高原隆起和第三纪冰川期共同作用下逐步建立起来的。
根据黑颈鹤的基因数据分析,在四百万年前,黑颈鹤的种群数量约为42万只,随后随着时间推移,其数量逐渐减少,到了距今四十万年前,约有2万只。随后其数量又缓缓增加,距今十万年前时,其数量稳定在5万只左右,直到7.5万年前,黑颈鹤数量再次减少到约1.2万只。
发现与命名
1876年俄国探险学家
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普尔热瓦尔斯基上校在中国青海发现并给予其科学的描述,命名为“Grus nigricollis”,意为“颈部黑色的鹤”。
1872年,这位俄国著名的探险家、博物学家,成为了闯入世界屋脊的第一个西方人。在当时,他的主要目的是考察中国边疆地区的山川河流、气候及交通线等情况,然后绘制详细的地图,为沙俄政府服务。普尔热瓦尔斯基在青藏高原历尽艰险,他也因此见到了许多珍贵的特有物种,一度轰动西方。
普氏野马、
普氏原羚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黑颈鹤也是在那段时间被发现的。
形态特征
黑颈鹤是大型飞行
涉禽,全长约120厘米。全身灰白色,颈、腿比较长,头顶和眼先裸出部分呈暗红色,头顶布有稀疏发状羽。头顶的裸露的红色皮肤,阳光下看去非常鲜艳,到求偶期间更会膨胀起来,显得特别鲜红。除眼后和眼下方具一小白色或灰白色斑外,头的其余部分和颈的上部约2/3为黑色,故称黑颈鹤。
飞羽黑褐色,成鸟两性相似,雌鹤略小。
初级飞羽、
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均黑褐色,三级飞羽延长并弯曲呈弓形,羽端分枝成丝状,覆盖在尾上。尾羽黑色,羽缘沾棕黄色。肩羽浅灰黑色,先端转为灰白色。其余上体及下体全为灰白色,各羽羽缘沾淡棕色。雌鹤上背有棕褐色的蓑羽伸出,雄鹤则不明显。
虹膜黄色,嘴角灰色沾绿,至嘴尖黄色增多;腿和脚黑色。
幼鸟:头顶棕黄色,颈杂有黑色和白色,背灰黄色,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为黑色,越冬后,颈上1/3灰黑色,背残留有黄褐色羽毛。
黑颈鹤
虹膜黄褐色,嘴肉红色,尖端沾黄,腿和脚灰褐色。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2100-4900米的高原、草甸、沼泽和芦苇沼泽,以及湖滨草甸沼泽和河谷沼泽地带。是在高原淡水湿地生活的鹤类,是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
黑颈鹤在高山沼泽草甸和河边沼泽中繁殖,喜欢海拔2,600-4,900米的湖泊沼泽。它喜欢在水深约30厘米的大水体中筑巢:这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与巢穴捕食者的接触。它在河谷和大麦和春小麦田附近的水库岸边过冬。虽然它喜欢在湖泊中繁殖,但浅沼泽和草地是最重要的觅食栖息地。
黑颈鹤在不同越冬期使用不同的栖息地。在雅鲁藏布江流域,农田是鹤类的主要觅食地,这表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农田对鹤类的生存具有长期重要性。野外观测表明,青稞地的农作物残茬、散落的大麦粒、低草和正在生长的冬小麦是鹤类的主要栖息地,这与西藏黑颈鹤越冬栖息地的利用一致。
分布范围
世界
留鸟:中国和印度;
非繁殖地:不丹;
灭绝:越南;
游荡(非繁殖地):尼泊尔。
中国
为中国特产种,分布于中国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北起新疆的阿尔金山并延伸到甘肃的祁连山,南至西藏的喜马拉雅山北坡和云南的横断山,西起喀喇昆仑山,东至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甘肃、青海和四川交界的松潘草地及云南与贵州交界的乌蒙山,包括青海、四川、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和贵州共7个省区。
繁殖地在青海(玉树、治多、曲麻莱、称多、扎多、玛多、久治、泽库、贵德、共和、刚察、天峻、祁连、乌兰、都兰、格尔木)、西藏(当雄、那曲、嘉黎、安多、斑戈、申扎、日土、昂仁、萨迦、仲巴)、四川(若尔盖)、甘肃(碌曲、玛曲、肃北县盐池湾国家级湿地保护中心)、新疆(若羌)。
越冬地在西藏(拉萨、林周、达孜、曲水、墨竹工卡、堆龙德庆、乃东、曲松、桑日、扎囊、日喀则、萨迦、江孜、拉孜、谢通门、白朗、南木林、林芝、工布江达),云南(中甸、丽江、宁蒗、昭通、永善、巧家、寻甸、会泽、曲靖),贵州(草海)。
生活习性
迁徙
黑颈鹤春季于3月中下旬迁到繁殖地,秋季于10月中旬到达越冬地。从9月开始,黑颈鹤结群南迁越冬,迁徙路线分为东线、中线和西线。:
据在草海观察,黑颈鹤每年10月中旬至11月初到达,至翌年3月中旬至4月初北返,在越冬地生活150天左右。越冬集群形式有家庭群、亚成体群、以及与灰鹤或其他雁鸭组成的混合群。父母带着当年刚出生的幼鹤,要敌过喜马拉雅的气流、风暴,还有猛禽的袭击,常常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聪明的黑颈鹤也知道,迁飞活动要选择晴朗的日子。科学家发现,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后没有黑颈鹤迁徙。
飞行
黑颈鹤越冬时集群较大,它们带着刚刚长大的幼鸟,与其他家族结成十几只,甚至四五十只的大群,长途飞行时,排成“一”字形、“V”字形或“人”字形的整齐队伍,飞越崇山峻岭,到达气候温和的地方去越冬。它的越冬地要比繁殖地相对集中,主要有贵州威宁的草海,云南东北部的昭通、会泽、永善、巧家,西北部的中甸、丽江和宁蒗,西藏拉孜、谢通门、日喀则、扎囊乃东等地的沼泽、湿地和河流等水域,这些地方由于自然条件优越,又有丰盛的食物,所以每年来越冬的黑颈鹤很多,还伴随有上千只的灰鹤和多种雁鸭类等众多的水禽种类。刚飞到越冬地时黑颈鹤胆很小,特别警惕,一直要在空中盘旋,直到它们认为安全了才会慢慢降落下来。到达目的地后,开始分群配对,并转为成对活动。
习性
除繁殖期常成对、单只或家族群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活动,特别是冬季在越冬地,常集成数十只的大群。从天亮开始活动,一直到黄昏,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觅食。中午多在沼泽边或湖边浅滩处休息,一脚站立,将嘴插于背部羽毛中。清晨或有危险时常发出“guo-guo-guo”或“gage-gage”的叫声,洪亮、高昂。
食性
黑颈鹤杂食性,以植物的叶、根茎、荆三棱、块茎、水藻、玉米、砂粒为食,也吃昆虫、鱼、蛙以及农田中残留的作物种子等。越冬期间,早晨7点前后它们就陆续飞到沼泽地或向阳的山坡地觅食,有时也到收割后的农田中刨食遗留的洋芋、青稞、荞麦、燕麦、萝卜以及草根等。它们刨食的时候很少用脚,而是用用尖嘴在浅水中捕捉动物或从泥土中掘取食物。越冬期间很少有大的群体,一般是3到5只的小群分散觅食。时而也会飞到牛群当中,与之和睦相处,并啄食它们粪便中的食物或寄生虫。黑颈鹤的警惕性很高,每当有人走近时,便向远处飞走。
繁殖方式
求偶
黑颈鹤每年的3月底至4月初飞到繁殖地,择偶交配后,在四面环水的草墩、芦苇丛或在地面营巢。黑颈鹤的繁殖地比较分散,主要在中国西南的青藏高原和甘肃、四川北部等海拔3500-5000米的沼泽地带,那里空气稀薄,人烟稀少,气候寒冷,5-6月时的气温有时还在零下12℃左右。繁殖期5-7月。一雌一雄制。通常在3月中下旬到达繁殖地后,即开始配对和求偶。求偶时亦伴随着跳舞和共鸣,雌雄鹤头颈伸向前方,并发出“ge-ge-ge”的叫声,彼此呼应,一前一后的相伴行走。然后雌鸟半展两翅,脚腿微曲,同时发出“duo-duo-duo-”的叫声,雄鸟亦跟着对鸣,同时从后面跃到雌鸟背上进行交尾。繁殖鸟具有领地意识,会立即赶走任何同类入侵者,但它们通常对其他物种很宽容。
营巢
通常营巢于四周环水的草墩上或茂密的芦苇丛中,与其他鹤类不同之处是黑颈鹤在产卵前无营巢期,而是先产卵,后营巢。巢简陋平坦,就近用薹草(Carex sp.)、
三棱草(Bolboschoenus maritimus)、
莎草(Cyperus sp.)、
针蔺(Eleocharis sp.)、
藨草(Scirpus sp.)和其他干枯的水草筑成。巢甚简陋,主要由就近收集的枯草构成,外径86-90厘米,内径40-43厘米,高10-13厘米,深4-5厘米。
产卵
每窝产卵通常2枚,偶尔亦有产1枚卵的。卵为椭圆形,暗绿色、淡绿色或橄榄灰色,其上密被褐色或棕褐色斑,尤以钝端较密。卵的大小为102-108毫米×61-63毫米,重209-234克。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以雌鸟为主,孵卵期30-33天。
孵化
在孵化时期,黑颈鹤亲鸟双方分担家务。夜间,雌性孵卵,而雄性则警惕捕食者。黎明时分,雄性外出觅食。返回后,它们会交换位置,由雄性孵卵,而雌性则在巢穴附近寻找鱼、蜥蜴和植被。在此期间,雌性不会让巢穴离开它们的视线。一旦雏鸟孵化出来,亲鸟双方都会为幼鸟寻找食物,把食物切成小块,这样更容易吃,其实很像人类的父母。在寒冷多风的夜晚,雌鸟会把雏鸟藏在羽毛里取暖。
生长
雏鸟早成性,幼鹤破壳的当日即能行走。它们跟随父母活动,快速学习觅食、飞行技巧,几个月后体重就能达到成年鹤的大小。在这种情况下,母亲不需要付出特别多,而父亲的作用非常重要,寻找食物、防御天敌。由于雏鹤天生好斗殴,3天内的成活率只有60%,直到43日龄之后,斗殴行为方才消失。虽然幼鸟能够独立觅食,但它们通常会在觅食过程中由父母陪伴。家庭使用短促、低沉的鼻音“kurrr”来保持联系,成年鸟也用它向幼鸟表示食物可用。在
拉达克,成年鸟主要用鱼喂幼鸟,
有趣的是,雏鸟是游泳高手,尽管黑颈鹤成鸟根本不会游泳。两个月大的时候,飞行学习就开始了。白天要教幼鸟安全起飞和降落。对于幼鸟来说,飞行课程非常艰苦,筑巢的父母教它们毛茸茸、瘦长的雏鸟如何飞行,这种情况会持续到9月,鸟儿会在附近进行短途觅食,最终会飞到其他山谷。练习至关重要,因为到10月,幼鸟必须和父母一起迁徙到它们的越冬地。
近种区别
黑颈鹤与
丹顶鹤和
灰鹤非常相似。它可能与体型较小但数量较多的普通鹤混淆,黑颈鹤具全黑的颈部和尾巴;
灰鹤体型较小,眼后有白色条纹,一直延伸到颈背,主飞羽呈黑色,次飞羽无。黑颈鹤的脖颈和头顶亦有朱红色,但丹顶鹤有白色主飞羽,头后和体羽均为白色。眼后有更大面积的白色区域。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种群现状
据估计,黑颈鹤的全球种群总数约为10,000-10,200只(Li等人,2014年),大约相当于约6,600-6,800只成熟个体。2019年的统计表明,实际数量可能大于此,如果这些数字确实反映了更大的总数而不是重新分布,那么这个数字可能需要进一步向上修正。
趋势解释:据推测,该物种的数量此前已经随着草原退化程度(由于密集放牧和使用杀虫剂)和沼泽干涸(由于开采和沙漠化增加)以及农业技术的变化而减少,这些变化减少了耕地的粮食供应(Li,2019年)。截止2019年,观察到了数量的增加,这归因于冰川快速融化导致繁殖地内适宜湿地面积增加,但也归因于在越冬区建立了大型保护区网络,主要在中国。观察到的增加可能部分是由于鸟类在较少的地点集中度增加,从而可以进行更准确的普查,但似乎总个体数量确实有所增加,尽管在部分繁殖范围内记录的繁殖成功率非常低。
在雅鲁藏布江流域,2018年1月记录的数量比2014年高出约30%(Jia等人2019年)。这个越冬种群占全球种群的一半以上,因此是确定变化率的关键。如此短时间内的变化率太大,无法用种群增长率来解释,因此很可能至少部分代表了该迁徙路线上越冬种群集中在这一关键地点。然而,这也可能与该越冬种群数量的实际增加有关。
在东部越冬种群中,大山包保护区的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试点项目导致黑颈鹤的出现概率略有增加(Peng等人,2020年)。2013年至2017年间,大山包记录的数量从1,131只增加到1,433只(Peng等人,2020年)。
印度拉达克地区繁殖的黑颈鹤数量很少,但到2012年为止,数量一直在增加,当时记录的数量最多(139只)(2016年)。然而,这种增长很可能是由于调查了更多的地点,过去几年观察到的鸟类总数略有下降(Chandan和Rigzin,2017年)。这强调了在非繁殖季节继续进行详细监测的重要性,因为最近数量增加的驱动因素可能是暂时的,未来许多可能的威胁可能会影响更广泛的种群。
濒危原因
环境破坏
黑颈鹤的生存所面临的威胁主要有高原地区湖泊的开发利用、建立渔场、修筑公路,以及大规模排水、改造沼泽、游牧区域扩展等。这些人类活动使得沼泽干燥,面积不断减少,干扰了黑颈鹤的正常栖息。栖息地破坏、丧失和冬季缺少食物,使黑颈鹤受到严重威胁。由于养鱼、灌溉、建坝和扩大耕地,导致栖息地面积缩小;在中国
若尔盖开沟排水改造沼泽已达140000平方千米;在
青海湖、
鄂陵湖一带修筑公路、建立渔场,人的活动十分频繁;云南大山包、长海子等地农民把沼泽中的草垡(海泥炭)挖去作燃料;这些人类的经济活动都使沼泽遭到严重破坏。西藏中南部的黑颈鹤已受到农业活动的影响:由于引进技术,农民由种植传统的大麦、春小麦和蚕豆,改种高产的冬小麦,当冬季冬小麦还未出芽时,黑颈鹤找不到食物;而且有些地方由传统的初春犁田改为秋季耕田,以控制杂草和害虫滋生并使土壤升温,这就使农田中的大麦和春小麦落穗及其他残留物大为减少。在云南东北部和草海,由于缺少食物,黑颈鹤延长了吃草根的时间,并常在农田中啄食荞麦、萝卜和马铃薯,这使当地农民痛恨黑颈鹤损坏庄稼。
人为猎杀
黑颈鹤生存的环境还存在大量使用农药灭鼠灭虫、非法猎杀和捡拾鸟卵等现象。黑颈鹤在中医传统理论认为有功效,因此被利用,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有不法分子非法捕捉、杀害,甚至有人以吃鹤肉为荣,对其生存造成了威胁。在青海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和青海黑颈鹤的繁殖地,当地农民常把黑颈鹤的卵捡走。
保护措施
在整个黑颈鹤分布的范围内协调该物种的工作,包括范围广泛,分享有关威胁和保护响应的信息,以及增加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等资源管理者的能力。停止沼泽排水和使用杀虫剂和杀鼠剂。保持中国贵州省威宁县草海湿地的水位并禁止侵占。11月至3月期间,在越冬场地中留下一些未收割的田地。中国
若尔盖在关键饲养期(5月至8月)控制草地牲畜,并在繁殖湖泊和沼泽周围建立保护缓冲区。限制中国
纳帕海的牲畜并维持养殖区网络作为湿地。继续调查该物种的迁徙并监测沿迁徙路线的鸟类。在自然保护区系统中包括新确定的中途停留地点,其中大多数尚未受到保护,特别是那些受到当地牧民干扰的地区。将印度
拉达克的繁殖区指定为水鸟保护区。禁止在不丹的鸟类栖息地的重要区域扩建定居点。仔细规划越冬和繁殖地区的旅游/生态旅游开发。规范游客对物种的访问。教育农民并在重要领域实施补贴,以促进适合黑颈鹤的管理,并减少干扰(2016)。
此外,对公众,特别是学生,教师和决策者实施教育计划,并推广该物种作为保护高海拔湿地生态系统的
旗舰物种。为该物种创建一个新的行动计划。监测物种及其栖息地,重点关注气候和冰川变化对繁殖栖息地的影响。建立关于化学污染物(包括重金属和农药)的基线信息,以评估这些因素对黑颈鹤的影响,并且因为该物种在未来可能变得更加孤立,可能进行基因研究,尤其是在越冬地区内的越冬群体之间和之间(2016年)。
中国在黑颈鹤的主要繁殖地,迁徙地和越冬地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如甘肃阿克塞的大苏干湖、小苏干湖、玉门的甘海子、碌曲的尕海,青海玉树的隆宝滩,云南宁浪的泸沽湖、中甸的碧塔海、纳帕海,贵州的草海等。与此同时,中国鸟类学者还与国际鹤类基金会等进行合作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为黑颈鹤的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黑颈鹤是唯一终生生活在高原上的鹤类,也是最晚被人类识别和记录的鹤类。科研人员对其种群、行为、迁徙和繁殖分布等多方面展开研究,为黑颈鹤的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在其栖息地建立了许多保护区。而由于黑颈鹤在藏文化中的地位,对其的保护也得到了当地居民的大力支持。
相关记录
2021年,享有“高原明珠”美誉的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今年首批越冬黑颈鹤,已有1400多只黑颈鹤飞抵草海。
2022年1月4日至7日,尚鹏和同事徐俊泉在且末县吐拉牧场巡护时,“通过望远镜观测计数,共记录到44只黑颈鹤,包括六七只个头较小的亚成体黑颈鹤。”
2022年3月消息,从六盘水市林业局获悉,贵州省六盘水市发现4只黑颈鹤,这是六盘水市有记录以来首次发现黑颈鹤。
2022年7月,旗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湿地保护股工作人员在开展日常巡护过程中,首次发现“鸟类熊猫”黑颈鹤现身
居延海,与一只正在芦苇丛中悠闲觅食的鸟儿相遇,并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个物种的影像。经鉴定,该物种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鹤。
2022年11月7日,7只黑颈鹤现身峨眉山景区,为金秋的峨眉山增添了一份美丽与灵动。
2023年5月22日,四川松潘县林草局工作人员在尕力台湿地例行巡护时,发现6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鹤,这是松潘县内首次发现黑颈鹤“落户”。
2023年11月,在保护区日喀则片区内越冬黑颈鹤种群数量从2007年的4240只增长到现在的8476只,数量增长近1倍,种群数量明显增长,鸟类越冬栖息地和周边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鹤舞高原的景象处处可见,生态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
2024年10月17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纳帕海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监测发现,首批共91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鹤和黑鹳飞抵纳帕海越冬。
2024年12月,河南省水鸟同步调查团队在宿鸭湖区域进行水鸟预调查期间,记录到灰鹤种群中有1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黑颈鹤,是河南省域首次监测记录,刷新了河南省鸟类新纪录。
相关文化
节日
黑颈鹤在佛教传统中受到尊崇,并在其大部分分布区受到文化保护。
不丹有一个节日庆祝这种鸟,到10月底,黑颈鹤开始抵达不丹的普布吉卡山谷(Black Necked Crane Festival),它们在这里享有一定的名人地位。黑颈鹤的栖息地之一位于岗顶佛教寺院附近,每年11月11日,为期一天的黑颈鹤节都会在这里举行。许多游客都会前往山谷观看这个节日。音乐声回荡在空中,人们唱着民歌,观看着当地人、学童和僧侣的面具舞蹈表演,度过了几个小时。这个节日始于1998 年,旨在提高人们对这种濒危鸟类的认识,并为当地社区保护该物种提供经济激励。在这个节日上,穿着鹤服装的孩子们会表演编排好的鹤舞。在此期间,可以看到鹤在高空飞过群山。传说黑颈鹤抵达后会绕寺院三圈,仿佛在练习佛教在圣地绕行的仪式。
史诗
藏族人民信奉佛教,对黑颈鹤十分喜爱,称之为“仙鹤”、“神鸟”、“吉祥鸟”。藏族长篇史诗《
格萨尔王传》是一部流传极广的民间巨作,描写岭国的
格萨尔王降伏各地妖魔,为黎民百姓除害的故事;其中王妃珠茉在被巴扎那保国的霍尔王族黄帐王俘虏之后,写信向格萨尔王求救时,便是派去3只仙鹤送的信,
尼玛泽仁绘制的“珠茉遣鹤送信”(
唐卡)画,深受藏族人民喜爱。
民俗
中国人民对黑颈鹤有很深的感情,俗称为“青庄”、“冲虫”、“干鹅”等,藏语中则叫做“哥塞达日子”,即“牧马人”,有高尚、纯洁、权威的意思。藏族同胞不仅把它看作“神鸟”,按照它的叫声来预测天气的变化,还把它当作“神医”,当有人骨折时,就在它巢中的卵上画上一个黑色的圆圈,使雌鸟误以为卵要裂开,就会从远处衔来一种“接骨石”,放在巢中,以免卵壳裂开。人们将这个“接骨石”偷偷地取走,就能治好骨折。
传说
据说越冬地的黑颈鹤还与当地的居民互相订下过诺言,当地人决不猎杀黑颈鹤,黑颈鹤也不喝清明节的水,不吃成熟的庄稼。所以每年清明节之前,黑颈鹤就飞到北方去繁殖,到了庄稼收割之后,才又回到越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