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舌苔色黑。多由灰苔或焦黄苔发展而来,常见于疫病严重阶段。主里证,或为热极,或为寒盛。若苔黑而燥裂,甚则生芒刺,多为热极津枯;若苔黑而滑润,多属寒盛阳衰。
中医解读
黑苔的主要特征是舌苔呈现黑色,可以表现为灰黑、棕黑、焦黑、漆黑等各种色泽。
黑苔一般是在疾病持续一定时日后出现,舌苔大多由白、黄或灰褐等色转变而成,黑苔常见于病程的慢性阶段或病情转为严重、危急之时。
中医应用
一、舌象表现
黑苔的主要特征是舌苔呈现黑色。由于舌苔干湿、黏腻情况的不同,黑苔还会出现更多样式的表现,有的干黑毛糙甚至起壳,有的油黑光亮如涂擦了一层发蜡一样。同一个患者的舌苔,黑色的程度也不一样,一般是舌根部较深一些,舌前、舌边较淡一些。如从每一根丝状乳头来看,其根部较黑、中上部较淡一些。
黑苔的厚度有薄有厚,黑苔的厚度,取决于丝状乳头的长度,可自轻度增厚到显著增厚。轻度增厚之黑苔,往往呈绒毯样密布于舌背上。显著增厚时,则要看丝状乳头的角化程度,而有软硬之别,软者呈毛发状,自舌尖向舌根方向倾倒,若以物自后向前刮之,刮去唾液后则毛发样的黑苔也可根根竖立;其硬者往往布于舌根,如硬毛刷然,竖立而拂刷软腭,可引起患者疼痛不适或恶心感。即使是同一个患者。在舌头的不同部位,舌苔厚薄也不一样。一般在舌根部较厚,舌前及舌边尖部较薄。
经治疗后,黑苔可逐渐转淡而代之以薄白苔,也有黑苔脱落而见光红舌苔的。黑苔患者的舌质则要视病情而异,多数为红绛舌,但也有淡白舌。
二、临床意义
黑苔虽不属于常见的舌苔变化,但也是一种在临床上可以经常见到的病理舌象。患者出现黑苔,中医一般认为:病情变化大多已达到一定程度,不是热极就是亏虚至极。古代文献曾有不少论述。如《伤寒金镜录》中说:“舌见红色,内有黑形如小舌者,乃邪热结于里也。君火炽盛,反兼水化,宜凉膈散、大柴胡汤下之。”《舌鉴辨证》说:“伤寒病寒邪传里化火,则舌胎变黑,自舌中黑起延及根尖者多,自根尖黑起者少。热甚则芒刺干焦罅裂,其初必由白苔变黄,由黄变黑,甚至刮之不脱,湿之不润者,热极伤阴也……宜用苦寒以泻阳,急下以救真阴。在杂病见黑苔,皆因实热传里也。亦惟速下炽火,毋使枯竭。若虚寒而舌黑者,则必湿滑无苔,多津,口不苦,唇不燥,无朱点,无芒刺,无罅裂,刮之明净,如水浸猪腰,有淡淡瀜瀜之形,是脏腑极寒之舌也。宜用十全辛温救补汤。也有真寒假热证而见黑舌者,其舌必全黑而不分经,且必由淡白之时,忽然转黑,其初无变黄之一境,约略望之,似有焦黑芒刺干裂之状,然刮之必净,湿之必润,环唇皆白而不红、焦……外假热而里极寒也。患此假证之人,必烦乱昏沉,六脉必迟弱无力,宜甘温救补汤。更有肾阴水亏而舌黑者,颇似寒舌之光亮无苔,又似热舌之焦干无津,宜六味地黄汤加减即投。”《望诊遵经》中说:“胎如黑软润而滑者,水克火,寒证也。”陈楠在续刊《伤寒金镜录》原序中说:“如舌之黑而紫、黑而湿润、黑而濡滑、黑而柔软,皆寒症也;黑而肿、黑而焦、黑而干涩、黑而卷缩、黑而坚硬、黑而芒刺、黑而拆裂,皆热症也。”《中医舌诊》中论说:“一般苔到灰黑,病情都比较严重。依中医理论说,黑为肾色(也即水色),故寒极见黑苔者,为肾之真脏色现。若热证而见黑苔,是火极似水。因此,黑苔是寒证和热证发展到极端的表现。除此之外,当然也还有其他诊断意义,但主要是寒和热的原因。”
根据临床所见,我们认为黑苔主要可以分为以下3种辨证类型:
1.热极耗阴型
多由伤寒或温病迁延日久,热邪传里化火,热极耗阴,致舌苔由白转黄,由黄转黑,热甚者甚至芒刺干焦起裂,属热极伤阴之证。治宜急下存阴。这类患者的西医诊断大多是休克、
败血症、霉菌细菌混合感染等危重病症。
2.阳虚阴寒型
舌质淡白,上有薄润的黑苔。此种黑色呈淡墨色,较极热之黑色为淡,舌上嫩滑湿润,属阳虚极寒之证。治宜温肾散寒。
3.肾亏型
舌苔黑而较干,但不如热极之焦黑,舌体较瘦,且有一般肾亏之临床见证,而无发热,属阴虚肾水不足之证。治宜补肾、调整阴阳。
附注
另有说法认为舌上苔色呈现灰中带黑者,称为“黑苔”,或称“舌胎灰黑”、“舌苔灰黑”、“灰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