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矮星 (Black dwarf) 是类似太阳质量大小的白矮星(或质量较小的
中子星)继续演变的产物,其
表面温度下降,停止发光发热。
黑矮星是理论上估计未来将会出现的天体﹐指质量大致为一个太阳质量或更小的恒星最终演化而成的天体﹐它处于冷简并态﹐不再发出
辐射能。由于一颗恒星由形成至演变为黑矮星的生命周期比现今宇宙的年龄还要长,因此现时的宇宙并没有任何黑矮星。 假如现时的宇宙有黑矮星存在的话,侦测它们的难度也极高。因为它们已停止发出辐射,即使有也是极微量,且多被宇宙微波
背景辐射所遮盖,因此侦测的方法只有使用重力侦测,但此方法对于质量较小的星效用不大,这个问题在于侦测到了一颗和白矮星大小相仿的不发光
星体,以
现有技术很难区分它是行星还是黑矮星。
黑矮星是假想中的恒星残骸,是当一颗白矮星的温度低到不再能发出可以被侦测到的光或热的状态。由于一颗白矮星要达到此种状态所需要的时间远高过当前已有137亿年的
宇宙年龄,因此在现今的宇宙中尚不可能有黑矮星的存在,而温度最低的白矮星将会是宇宙年龄的一个观测极限。
白矮星是由
主序带上中或低质量的恒星(质量上限在9或10倍太阳质量),在它拥有的温度能使用的元素都在融合中耗尽或驱散之后的残骸一个
高密度的电子简并物质除了缓慢的热辐射之外,最终将成为一颗黑矮星。
矮星(Dwarfstar)原指本身光度较弱的星﹐现专指
恒星光谱分类中
光度级为V的星﹐即等同于
主序星。
光谱型为O﹑B﹑A的矮星称为
蓝矮星(如
织女一﹑
天狼星)﹐光谱型为F﹑G的矮星称为
黄矮星(如太阳)﹐光谱型为K及更晚的矮星称为
红矮星(如
南门二丙星)。
褐矮星(又称棕矮星,一般多称为褐矮星)是介于
巨行星和恒星之间的天体,俗称“失败的恒星”。褐矮星质量的质量介于
木星的13~80倍,也就是大于13倍木星质量而小于0.08倍
太阳质量,然而只有大于0.08倍太阳质量才能点燃氢聚变,褐矮星的重力不足以使
氢原子产生
核聚变。不过,褐矮星可以通过
引力势能的转化发光发热,也能引发简单的元素聚变(和人类制造的
氢弹一个原理),但能量极低。
白矮星是像太阳一样的一颗恒星的遗核,只有大于0.5倍太阳质量才能进入主序星阶段并最终有能力坍缩成白矮星。白矮星是中小质量的恒星在“燃料”用完,死亡后遗留下的恒星核,因温度较高,故称做白矮星。白矮星逐渐冷却后,会成为很不明显的黑矮星。
由于白矮星未来的演化还有物理学上的问题,像是
暗物质的性质和
质子衰变等的可能性和速率等,我们的理解依然很贫乏;也不知道需要多久的时间白矮星才会冷却成黑暗无光的状态。
然而,如果
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存在,可能会因为粒子的这种作用,使白矮星变得更温暖,而需要大约1025(10秭)年。如果质子不稳定,白矮星会因为质子衰变而维持住温度。理论上质子的生命期长达1037(10涧)年,Adams和Laughlin计算质子衰变会使一颗年老的、质量为太阳质的恒星的表面
有效温度升高大约0.06K。虽然很冷,但仍比未来1037(10涧)年后的宇宙
背景辐射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