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长江支流
皖河的支流
长河的支流。源出
太湖县高界公路以北
大别山余脉山区,流经太湖县、潜山县至姚家祠堂入长河。全长32公里,流域面积212.6平方公里。
干流概况
干流走向
黑河,源出
太湖县高界公路以北
大别山余脉山区,流域分东西两大片,东片有白沙河和小池河,西片有枫铺河、石子河、罗家河、汪洋河、观音寺河,以罗家河为主道。罗家河发源于天台、罗溪交界的天头山,南行出章河冲,经祠堂边、罗家河,在五羊畈东合汪洋河、北合石子河,至横山桥,西纳观音寺河,东行经汪家山进入花园圩,在李家坝北合枫铺河,在罗陂畈北纳高桥河,在余龙桥北合小池河、白沙河,直至姚家祠堂入长河。全长32公里,流域面积212.6平方公里。
河道变迁
黑河,原系
长江支流
皖河支流
潜水的右岸一支水系,上承安徽省
太湖县的罗家河、石马河、汪洋河、小池河、白沙河诸水,中纳潜山县牌楼河,右纳长河分支斗宕河,诸河汇集,在黄泥乡金家墩下入王家河注潜水。王家河为黑河流域干流,起自黄泥乡金家墩下,经王河街、李家湾、马过水到叶家闸入潜水,全长13.3公里。黑河流域总面积为446.27平方公里,包括太湖县的刘洋、花园、小池、沙格,潜山县的黄泥、古井、黄铺、牌楼、河镇、王河诸乡。流域内水田旱地总面积19.89万亩,其中太湖占40.3%,潜山占59.7%。1960—1965年冬为缓解王家河洪水的压力,人工挖掘的一条河道,太湖县河道从汪家山起,切刘家岭,经黑屋至白庙粮站,沿山拦洪截流,至余龙桥接潜山县新河,全长7.2公里。潜山新河,河道始于方家山嘴,全长3.4公里,宽150米。集
太湖县境内诸水注入长河,从而,变为长河支流。纵波为0.33‰。流域面积217平方公里。
主要支流
石子河,源出天头山南,途经刘山铺,在五羊畈汇入黑河,长11.9公里,流域面积13.1平方公里,
枫铺河,源出海会寺,流经枫香铺、方家河,在李家坝北合汇入黑河,长12.5公里,流域面积21.2平方公里。
小池河,源出天台山,东南流经刘家山、小池驿、孔河,在余龙桥汇入黑河,长16.7公里,流域面积27.8平方公里。
白沙河,古称焦羊河,源出玉皇庙,东南流经石霞,至东堰口,穿白沙畈,在方龙北纳杨埠河,经上格城沿山而下,在余龙桥北汇入黑河。河长24.5公里,流域面积58.2平方公里;
杨埠河,又名落马河,白沙河支流,在余龙桥北汇入白沙河。长11公里,流域面积20.9平方公里。
治理变迁
过去,黑河流域洪涝灾害严重,1959—1956年,连续4年破圩,累计受灾面积22.13万亩,其中潜山境内溃堤近百处,累计受灾面积9万多亩,沙压耕田2694亩。形成灾害原因:一是黄泥地区河叉纵横交错,在不足22平方公里的圩区,就有大小圩口43个,堤多质差,难御洪水;二是斗宕河分洪,加大王家河和潜水的负担;三是潜水洪峰出现先于王家河洪峰出现两小时,倒灌王家河,而王家河内竹木、沙滩等障碍较多,洪水受阻,以致成灾。灾害最重的有黄泥、梅湖、龙湖、西联、洋荡等圩。
党和政府为避免洪水成灾,决定治理黑河,使之改道而流。1955年冬、1957年秋,经上级批准,将太湖县花洋乡(今黄泥乡前进、胜利两村)、怀宁县的王河乡,划归潜山。1957年5月至8月,安专水电局派员进行实地查勘,制订治理规划。通过三个方案相比较,确定采取“集太湖诸水于方家山嘴至长河王家坝,开一条新河入长河”的方案。
1960年1月,潜山县黄泥公社组织3千多民工破土动工。是年夏,黄泥、王河、河镇三个公社共组织民工5千多人,突击挖河半个月。是年冬至次年春,黄泥公社又发动民工2千多人开挖黑河。但几次均未达到标准,造成太湖花园公社农田受淹。
1961年4月和6月,地委先后两次召集太、潜两县有关负责同志进行磋商,并达成协议。根据协议,太湖、潜山两县以黑河为界,原属潜山的黑河以南红旗生产队和及长河对岸五星大队划归太湖。后在安专水电局领导的主持下,编制了《太、潜黑河治理计划书》,于1962年报省水电厅转报省计委批准施工。1962—1965年,黄泥公社又组织2千多人连年开挖黑河,按照“二十年一遇”防洪标准、“五年一遇”治涝标准进行施工。
1965年底,黑河治理潜山段工程全面竣工。开挖的新河长3.4公里(堤距150米,河槽宽70米,泄洪流量1000立方米/秒),建排涝闸3座,灌溉闸3座,机灌站2座,累计完成土方148.1万立方米,石方4424立方米。挖压耕地985亩,迁移居民44户、176人,拆迁房屋215间。国家总投资51.07万元。1969年11月—1970年4月,国家又投资7万元,建成跨越黑河总长193.7米的六孔双曲拱大桥1座和人行桥2座,使潜、太交通大为方便。
上段太湖县改河工程1964年12月动工,沿北面山脚开挖一条新河,河道从汪家山起,切刘家岭,经黑屋至白庙粮站,沿山拦洪截流,在余龙桥与潜山新河相接,全长7.2公里。刘家岭至黑屋和白庙部分地段为两岸筑堤,余为沿山单坝,河道为复式断面,河底宽30——40米,河坝高5.5——12.2米,内外坡1:2,河道坡降1/1000——1/1500,1970年完工。除花园、罗湾两乡受益户出工外,茗北、新仓、转桥、花园、罗湾非受益户亦出工支援,共完成土石方103万立方米,水利建筑物19处,国家共投资43.13万元。经考核,已达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泄量1750立方米/秒)。
黑河改道工程告竣后,黄泥地区43个小圩联成一个大圩。原有69.6公里的堤防,缩减至17.27公里。王家河两岸堤防和潜水下游河堤,减轻了来自洪水的压力。县境内直接防洪除涝面积达1.5万亩,间接防洪除涝面积3万多亩,新增耕地6000亩。灌溉面积1.29万亩,其中自流灌溉9000亩。大旱时,可引太湖
花凉亭水库水灌溉王河、河镇两乡农田2万多亩。黑河改道成功,黄泥、王河、河镇一带,变成了高产稳产的粮油基地。1969年,黄泥公社将在王坝闸打坝引水改在黑河口打坝引水。从此,潜、太、怀三县历史性水利纠纷大为缓解。
灌溉工程
粮川闸灌区,在黄泥镇境内。1960年,开挖潜、太两县交界处的黑河,使圩内43个小圩联成一体,为创建灌区提供了条件。于是在黑河左堤大桥上首建引水枢纽粮川闸,孔径为1.5×1.3米,引太湖花凉亭水库尾水灌田。但当时是利用圩内废河建控制闸,壅水灌溉,需要5天5夜才能将容积百万立方米的废河槽灌满,让水流淌到田,水高低田淹,水低高田灌不上,矛盾很大。
1966年,黑河主线达标。8月,县水电局作出规划,根据圩内地形和水源条件,决定分黑河、胜利两个片来建设灌区。黑河灌溉片,辖前进、工农、傅祠、文昌、金墩、龙坦、菱湖等7个大队,总面积17.78平方公里,耕地10695亩。粮川闸为本片引水枢纽,开干渠1条,长2.5公里;支渠2条,共长12公里。在2条支渠的两岸,“非”字形排列斗渠共32条。废金桥河、洪家河节制闸,利用两河为排水渠道。排灌分开,消除矛盾。胜利灌溉片,总面积3.1平方公里,耕地2107亩。丰收闸为其引水枢纽,自闸址起经大堰沟至黄中湾开灌溉干渠1条,按古例,引太湖县七圣埠水灌田。在孙家湖建80匹马力的灌溉站1座,修一涵洞穿通里河堤,提高水位灌高田。沿胜利大队山边开撇洪沟1条,长3.3公里。
1966年冬,黄泥公社按照规划,动员民工2000多人,修闸建站,开渠配套,并完成桥头街渡槽等附属工程30处。1976年冬—1977年春,完成灌区下游牌楼河龙坦段改道工程。1977年冬,开通郑家河中八段排水渠,使太子湖等7个小圩联成一体。1978年春—1979年9月,新建装机320千瓦的龙坦电排站。1980年冬,新建金墩大队电灌站。1984年改孙家湖、前进两座机灌站为电灌站。孙家湖电灌站装机40千瓦,前进电灌站装机30千瓦。后又新建上堰、吴坝等14座电灌站,共装机215千瓦。从此,灌有源,排有沟。灌溉总面积达18641亩(内含王河乡2500亩,河镇乡1500亩,桃花铺、古井两乡各1000亩),为设计效益的1.72倍。
花园圩灌区,是建国前唯一的万亩灌区。上起金鸡岭,下至黄泥港,圩内河道纵横交错,塘堰星罗棋布。若逢旱年,沟塘干涸,即在长河拦河打坝,引水补给。1951年冬,皖河工程处派员查勘设计,在徐胜埠堤上建翟惠闸,最大引流量2立方米/秒,可灌面积2万亩。黑河改道后,花园圩经治理呈长形,圩内面积19.5平方公里,有耕地1.75万亩,由1条总干渠、3条分干渠、24条支渠控制。水源除圩内径流外,还有黑河与长河。黑河堤上有梓树坝、刘家岭、周家老屋、徐家小屋4座进水闸,分段引水入圩。一旦发生旱情,就在长河里打坝,从翟惠闸引水入圩。长河拦水筑坝处宽约0.8公里,底高程26.5米,临时沙坝需3米高,筑坝一次需木桩千余根,稻草万余公斤,劳力2000余人。花凉亭水库建成后,河床不断降低,打临时沙坝难度增大。灌区输灌一次,时间需5-6天。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