鮡科7属11种,占我国已知11个属的64%,我国已知47个种的23.4%,以
雅鲁藏布江下游分布最为集中,有8个种,
澜沧江1个种,
怒江2个种。黑斑原觥主要生活于石隙中,以昆虫卵或幼鱼为食。
分类地位
Glyptosternum maculatum(Regan)属鮡科Sisoridae、原鮡属Glyptosternum。原鮡属有3个种,分别为黑斑原鮡、网纹原跳Glyptosternum reticulatum MeClelland和连鳍原Glyptosternum akhtari Silas。
地理分布
鮡科7属11种,占我国已知11个属的64%,我国已知47个种的23.4%,以雅鲁藏布江下游分布最为集中,有8个种,澜沧江1个种,怒江2个种。总的来看,在
西藏地区它们的分布海拔大大低于裂腹鱼和高原鳅类,仅黑斑原鮡分布于
雅鲁藏布江中游,在海拔4200m左右的谢通门江段数量仍很大。鮡科鱼类的分布也不如
裂腹鱼亚科和条鳅亚科鱼类广泛,主要集中于藏东南各水系。
网纹原觥分布于印度河上游、
喀布尔河上游、
阿姆河和
锡尔河;连鳍原鮡分布于阿富汗的巴米安河;黑斑原鮡分布于中国西藏的雅鲁藏布江(进入印度称Indus River)和锡金,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波密至日喀则江段的干流及支流中,是雅鲁藏布江7种鮡科鱼类中唯一分布到中、上游的种。
此外,在藏南亚东县的亚东河下司马以下河段还分布有1种鲑形目鲑科鱼类-亚东鲑(或称河鲑、山溪高尾鲑)。据报道,它是由英国人1866年自欧洲移植到喜马拉雅山南侧的。目前已形成了较大的种群,具有重要渔业价值。
生物学特性
黑斑原觥主要生活于石隙中,以昆虫卵或幼鱼为食。黑斑原鮡的
染色体数目2n=48,同时还存在2n=42与2n=44两种核型。谢从新等通过研究采自
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黑斑原姚样本发现黑斑原姚除在腹腔内具有正常肝脏外,在皮肤与体壁肌肉之间分生出一个与腹腔内肝脏连接的同功组织—腹腔外肝。
有学者认为,黑斑原觥的进化发展和青藏高原的几次隆升有关。
繁殖特性
雄性最小性成熟(精巢Ⅳ期)个体体长141.7mm,体重45.2g,性体指数1.09%,雌性最小性成熟(卵巢Ⅳ期)个体体长146.8mm,体重66.7g性体指数11.52%,相应年龄均为5龄。初次性成熟年龄(L50):♂,170.1mm相应年龄为7龄;♀,150.2mm,相应年龄5龄。通过组织切片法和GSI的周年变化分析,繁殖时间集中在5—6月,每年繁殖一次,繁殖之后的6—8月卵巢从Ⅵ期回复到Ⅲ期,9月卵巢发育到Ⅳ期越冬。卵径频率分布显示,卵巢发育类型为分批同步型,卵巢中至少存在2批卵径,每年成熟一批卵并同时产出,产卵类型为完全同步产卵。卵黏性,成熟卵卵径在2.04—3.37mm之间,平均(2.83±0.16)mm。对19尾产卵前夕(体长为151.0—210.0mm)的标本进行统计,其绝对繁殖力范围在525—2058粒之间,平均为(1244±346)粒,相对繁殖力为(14.7±5.8)粒/g。绝对繁殖力与体长呈直线正相关,表达式为F=13.624L-1187。
保护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