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岩画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黑山岩画,全称为“黑山摩崖浅石刻岩画”,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北约20千米的黑山峡谷的峭壁陡崖上。
历史沿革
1972年,酒泉钢铁公司动力厂黑山湖农场职工在黑山四道股形沟放羊时,最先发现沟内悬崖峭壁上有石刻岩画的遗迹。同年5月,在嘉峪关市举办出土文物展览时,农场职工提供了线索。嘉峪关市文物清理小组人员从石关峡大峡谷中部起沿着崎岖的山沟,向北翻过三道叠崖,进入四道股形沟。这条沟宽18米至24米,在绵延约1千米的两面岩壁石面上,散布着石刻画。
遗址特点
岩画分布
黑山岩画全称为“黑山摩崖浅石刻岩画”,分布于嘉峪关西北约10~20千米处的黑山峡谷陡崖峭壁上,为远古时期黑山地区游牧民族生产、生活的真实记录。已发现分布在黑山石关峡口、磨子沟、蕉蒿沟、四道股形沟、红柳沟、交河沟六处战国至明代时期的岩画,共157幅。黑山岩画属摩崖浅石刻岩画,凿刻方法主要有磨刻法、敲凿法、线刻法,内容以舞蹈、狩猎、人物、动物、佛塔等为主,尤以反映野生动物的画幅居多,总计达二十余种。岩画距沟底最低者0.5米,最高者在5米以上,画面大小不一,高0.2~2.4米,宽0.3~3米。
岩画时代
黑山岩画大致可分为早期(出现)、中期(成熟)、晚期(延续)三个阶段。
早期岩画,黑山早期岩画属于原始驯养岩画时代,也就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早期,约10000年至6000年历史。分布于四道股形沟的岩画有人物和动物个体430余个,其中大角鹿、水鹿、犀牛、野牛、巨貘、豺、虎、蟒蛇等动物的出现说明当时这里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森林密布,峡谷河水为多种动物繁衍生息提供了适宜的气候条件,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气候特征。与黑山同属一个山系的肃北马鬃山北麓野马山也发现4处岩画遗址,其中在别盖乡好布拉村大黑沟的布尔哈达处岩画中发现了象的图案,这说明此地具备象生存的环境。在黑山岩画和马鬃山岩画中,都有早期蕨类植物进化成的植物。蕨类植物随河西走廊气候转暖,只能保留到距今11000年至7000年。黑山地区的古人只有看到这种植物,才有可能把它凿刻在崖壁上。据此,此处部分岩画为早期作品。
中期岩画,中期的黑山岩画,属于战国、秦及西汉初期的游牧民族的文化遗存。这一时期,活动于河西走廊的游牧民族有乌孙、月氏、匈奴等。春秋时期至战国时期,乌孙活动于河西走廊的“祁连、敦煌间”。汉初,乌孙人西迁到伊犁河流域,月氏人占领整个河西。他们为这一时期的岩画创作者。汉前元六年(前174年)初,匈奴占据河西。匈奴人喜欢以虎入画,以表现其剽悍的民族性格。在阴山岩画和黑山岩画中都有较多虎的形象,虎的形象多刻得逼真,且多成群,有些虎身上刻有线条纹饰。据此,匈奴人是中期黑山岩画的主要创作者。
晚期岩画,黑山岩画中的晚期岩画,主要反映宗教文化。红柳沟、石关峡口岩画中的殿堂、佛塔、佛像、古藏文题刻,推测属于唐代中期以后的宗教遗物。藏传佛教在7世纪时同古藏文一起为吐蕃松赞干布创立。史书记载,唐因平定“安史之乱”,河西空虚,吐蕃乘机占领河陇之地达100余年。吐蕃人居住河西,在红柳沟、石关峡刻画佛教殿堂、菩萨、佛像、佛塔是较有可能的。由此推断,黑山红柳沟、石关峡口佛塔、佛像及藏文题刻为唐中期以后的吐蕃所留。
文物遗存
石关峡口岩画
石关峡口位于嘉峪关市峪泉镇黄草营村一组西北的黑山南麓,距悬壁长城约1千米,海拔约1695米。岩画分布于石关峡东口南北崖壁,分布面积约200平方米。利用石片、铁器磨刻、凿刻、线刻(画刻)在崖壁光滑、平整的山石上。石关峡口共发现岩画30幅。岩画表现的题材为动物、植物、佛塔、古藏文题记、明代题记,内容主要有驯鹿、野牛、山羊、盘羊、梅花鹿、蕨类植物、骆驼、蟒蛇、豺、马、狗、狐狸等。
交河沟岩画
交河沟位于嘉峪关市峪泉镇西北的黑山南麓大草滩水库北面山沟内,海拔约1714米。岩画处于距沟底斜高约3米左右的一块独立岩石上,有两幅,分布面积约10平方米,分别凿刻于岩石的东、南两个侧面。利用石片或铁器凿刻、磨刻在山体崖壁平整处。交河沟共发现岩画两幅,内容为骑马、大雁和疑似帐篷支架。
红柳沟岩画
红柳沟位于嘉峪关市峪泉镇西北的黑山南麓(原45团旧址南面),海拔约1729米。岩画分布在距沟底2~5米,高、长约30米的南面崖壁上,共5幅,画面最大的高2.3米、宽2.68米,最小的高0.3米、宽0.18米。分布面积约1456平方米。利用石片、铁器磨刻、敲凿、线刻在距沟底2~5米高的南面崖壁上。红柳沟共发现岩画6幅,岩画内容为佛殿、佛像、佛塔、骑马者、藏文题刻、山羊。
四道股形沟岩画
四道股形沟位于嘉峪关市峪泉镇西北的黑山南麓(原45团旧址以北),海拔1873~1937米,沟谷分出四条沟叉,故称“四道股形沟”。岩画分布在主沟两侧崖壁上,画面高度距沟底0.5~5米不等,分布面积约12930平方米,为黑山岩画的主要组成部分,属摩崖浅石刻岩画。利用石片、铁器磨刻、凿刻、画刻在距沟底0.5~5米高的两侧崖壁上。四道股形沟共发现岩画104幅,内容有虎、狼、豹、野牛、犀牛、牦牛、岩羊、山羊、赤鹿、鹰、蟒蛇、马鹿、梅花鹿、豺、狗、狐狸、猞猁、大雁、骆驼、蔵羚、雉鸡、射猎、围猎、放牧、骑马、骑鹿、操练、舞蹈等。
蕉蒿沟岩画
焦蒿沟位于嘉峪关市峪泉镇黄草营村一组西北的黑山东麓,沟内海拔1714~1935米。岩画零星分布于沟口谷地的岩石至沟两侧的山崖岩石上,分布面积约26796平方米。利用石片、铁器等工具磨刻、凿刻、线刻在山体崖壁上。蕉蒿沟共发现岩画17幅,内容有虎、鹰、蛇、豹、鹿、狗、羊、牛、马、骆驼等。
磨子沟岩画
磨子沟位于嘉峪关市峪泉镇黄草营村三组西北的黑山东麓,海拔约1805米。岩画分布于沟内独立山体和崖壁上,距沟底较低,画面多模糊不清、大小不等。利用石片、铁器等工具敲凿、磨刻、画刻成阴影或线条成画。磨子沟共发现岩画5幅,内容有马、鹰、野猪、人物、骑马、射猎、骆驼、单人舞、双人舞等。
历史文化
岩画
岩画是古人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创造的艺术珍品,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永远逝去的远古社会面貌,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人类的太古文明、上古文明和中古文明。同时,体现了人类的起源及其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文字起源、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是世界上岩画最多的国家之一。在中国辽阔的国土上,东起大海之滨,西达昆仑之巅,北至大兴安岭,南到香港,都发现了岩画,它们分布在16个省(区)90个以上的市和县(旗)。中国的岩画可划分为南北两大体系,北方岩画多表现各种人物、动物、狩猎、放牧及各种符号;南方岩画除表现动物、狩猎场面外,还有采集、房屋或村落等内容。
文物价值
黑山岩画反映的时限跨度大,时空关系复杂,涉及部族较多。画面所反映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动物、人物、佛塔、植物等,还有大型的操练舞蹈场景。涉及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美术学、生物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黑山岩画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黑山岩画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北约20千米的黑山峡谷的峭壁陡崖上。
交通信息
自驾:自甘肃省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黑山岩画,路程约18.6千米,用时约24分钟。
参考资料
嘉峪关黑山岩画.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黑山岩画简介.嘉峪关长城研究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26 08:4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遗址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