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吻真鲨
真鲨科真鲨属动物
钝吻真鲨(学名:Carcharhinus amblyrhynchos)是真鲨科、真鲨属鲨鱼。刚出生之幼鲨体长可达50-60厘米。体呈纺锤型。头宽扁。尾基上下各具一凹洼。吻短而圆钝。眼圆,瞬膜发达。前鼻瓣具一短三角形突出;无口鼻沟或触须。口裂弧形,口闭时上下颌紧合。背鳍2个,背鳍间无隆脊,第一背鳍中大,起点与胸鳍内角相对,后缘深凹,下角尖突;第二背鳍小,起点与臀鳍起点相对;胸鳍大型,镰刀形,后缘几平直,外角钝圆,内角圆形,鳍端伸达第一背鳍基底后端;尾鳍宽长,尾椎轴上扬,下叶前部显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长,与后部间有一深缺刻,后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钝尖。体背侧灰色或古铜灰色,腹侧灰白;第一背鳍具不规则之白色边缘;尾鳍具一明显之宽黑色缘;胸鳍、第二背鳍、臀鳍及腹鳍尖端淡黑色。
动物学史
钝吻真鲨最初由布勒克尔(Bleeker)于1856年描述为Carcharias amblyrhynchos。后来他将此名称更改为Carcharhinus amblyrhynchos。属名Carcharhinus源自希腊语“karcharos”(意为锐化)和“rhinos”(指鼻子)。在先前的科学文献中,其同义词包括Carcharias amblyrhynchos Bleeker 1856、Carcharhinus amblyrhynchus Wheeler 1856、Carcharinus amblyrhynchos Bleeker 1856、Eulamia amblyrhynchos Bleeker 1856、Carcharhinus amblyrhinchosBleeker 1856、Galeolamna coongoola Whitley 1964、Galeolamna fowleri Whitley 1944、Eulamia melanoptera non Quoy & Gaimard 1824、Carcharhinus menisorrah Müller & Henle 1839、Carcharias nesiotes Snyder 1904。
形态征体
刚出生之幼鲨体长可达50-60厘米。体呈纺锤型。头宽扁。尾基上下各具一凹洼。吻短而圆钝。眼圆,瞬膜发达。前鼻瓣具一短三角形突出;无口鼻沟或触须。口裂弧形,口闭时上下颌紧合,不露齿;上颌齿侧扁,三角形,边缘具细锯齿,齿尖略外斜;下颌齿较窄而直立,边缘略具锯齿,基底宽。喷水孔缺如。背鳍2个,背鳍间无隆脊,第一背鳍中大,起点与胸鳍内角相对,后缘深凹,下角尖突;第二背鳍小,起点与臀鳍起点相对,后缘微凹,后角尖突;胸鳍大型,镰刀形,后缘几平直,外角钝圆,内角圆形,鳍端伸达第一背鳍基底后端;尾鳍宽长,尾椎轴上扬,下叶前部显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长,与后部间有一深缺刻,后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钝尖。体背侧灰色或古铜灰色,腹侧灰白;第一背鳍具不规则之白色边缘;尾鳍具一明显之宽黑色缘;胸鳍、第二背鳍、臀鳍及腹鳍尖端淡黑色。
栖息环境
钝吻真鲨属暖水性近岸中大型鱼类。活动范围广阔常在海面至水深100米处活动。栖息于大陆架、岛屿斜坡或附近开放性海域的中大型鲨类。通常巡游于珊瑚礁区,亦常出现于深海底层或位于强洋流附近而较浅的泻湖区。
生活习性
性凶猛,喜夜间活动,主要以礁区的鱼类、乌贼、章鱼、螃蟹、龙虾或其他虾类为食。通常成群觅食,掠捕速度快。
分布范围
海域:分布于印度至太平洋区,西起马达加斯加岛,东至土木土群岛,北至中国沿海,南至澳洲。在中国分布于南海、台湾西部海域。
国家:澳大利亚、英属印度洋领地(查戈斯群岛)、法属波利尼西亚(土阿莫土群岛)、印度尼西亚、马达加斯加、留尼汪岛、塞舌尔、美国(夏威夷群岛)。
繁殖方式
钝吻真鲨是胎生的物种。胚胎在母亲体内通过卵黄胎盘进行滋养。妊娠期约持续12个月,然后活产1-6尾幼鲨。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5年 ver 3.1——近危(NT)。
主要价值
主要以底拖网、流刺网及延绳钓捕获,经济价值高。肉质佳,可加工成各种肉制品;鳍可做鱼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制成维他命及油;剩余物制成鱼粉。
物种危害
大型个体,性凶残,狂暴,为著咬害鱼类,有多次袭击人的记录。受刺激或受食饵引诱时,该鱼会冒搁浅的危险进入近岸浅水处,露出背鳍,捕食大型水生动物。当潜水人员看见该鱼抬起头部、尾鳍大幅摆动、弓背、 胸鳍下垂、快速游来时,表明钝吻真鲨即将向猎物发起攻击,应迅速离开该海域。 海滨作业人员或潜水者遇到钝吻真鲨时,不要接近,应与之保持一定距离,最好不要到鲨鱼经常出没处活动。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5 18:21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