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纾(1899—1954)(一说1898—1954),教育学家。在“黎氏八骏”中排行第四,1926年参加北伐,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湖南省教育局局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
人物生平
黎锦纾(1898—1954),1918年毕业于北大文科。当时文科由李大钊执掌,他受李大钊的共产主义思想影响较深。1921年赴上海在他二哥创办的《小朋友》周刊任编辑。当时中华书局选派年轻职员去国外留学深造,他被选中,遂于1922年去德国留学,后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5年在德国参加中国共产党,与朱德、邓小平、徐冰同在一个党小组,被选为柏林党小组长。
1925年6月18日,黎锦纾、朱德、孙炳文等中国留学生参加了德国共产党在柏林市中心广场上召开的声援中国五卅运动的大会,不幸被捕,被吊销护照,被迫前往莫斯科。他们被分配到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继续学习。于1926年和朱德等人一起入莫斯科东方大学研究成人教育,又拿到了一个博士学位。回国后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教育股长兼武汉军事政治分校筹备委员、武汉中山大学教授,1927年兼任由宋庆龄倡办的武昌第一、第二、第三伤兵医院筹备主任,北伐战争中收容和接纳受伤官兵三千余人。大革命失败后,黎绵纾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对于促进全国平民教育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31年,黎锦纾到北平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工作,任学校教育部主任。平民教育,成为他一生致力的方向。
1948年南京解放前夕,朱德写信给刘伯承,请他在南京找到黎锦纾,并予以保护。1950年3月,黎锦纾到北京,受到了朱德的亲切接见。朱德对黎锦纾说,他想向毛泽东和中央建议:一是恢复黎锦纾的党籍,二是请他参加人民代表大会,三是请他主持政务院中等教育部的工作。
解放后在湖南省民政厅任职,后来又担任过湖南省教育局局长,1954年调北京,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
1954年,黎锦纾病逝,享年55岁。
人际关系
父亲:黎培銮,晚清秀才。其8个儿子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都具有很大的影响,人称“黎氏八骏”。
大哥:黎锦熙(1890—1978),著名语言学家,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曾为中国的文字改革做出巨大贡献;
二歌:黎锦晖(1891—1967),音乐家,中国流行音乐之父;
三哥:黎锦耀(1895—1953),地质矿冶学家,曾任湖南工业厅高级工程师;
五弟:黎锦炯(1901—1981),铁路桥梁专家,曾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土木系主任、教授;
六弟:黎锦明(1906一1999),左翼作家,黄埔军校二期毕业;
七弟:黎锦光(1907—1993),著名作曲家,曾创作《夜来香》《香格里拉》等作品;
八弟:黎锦扬(1915一),著名美籍华人作家,是继林语堂之后以英文写书称著于西方文坛的华裔作家之一。
儿子:黎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