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
海南省东方市传统技艺
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海南省东方市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船型屋黎语称为“布隆亭竿”,意为“竹架棚房”,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根据史书的记载,黎族船型屋有从干栏式到落地式的演变过程。
黎族来源于中国南方的百越,是古越人的后代,黎族先民何时从祖国大陆迁来,从大陆何地迁来,至今仍众说纷纭,有距今一万、七千、五千、三千年诸多说法,较为认同的看法是:黎族先民来源于百越,即最早活动在江浙一带的越人,越人的一支骆越人是距今三千年前从现在浙江余桃县河姆渡一带,经两广,乘船渡海逐步迁移到海南岛上。据考古证实,浙江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的千栏式长屋便是这种文化的典型代表。据碳十四测定,那种干栏式建筑距今已有六千九百多年。它的基本形制是一座长二三十米、进深七米左右,一侧一点三米廊的长屋,地板高出地面约一米,地板以上为梁柱结构,屋顶为树皮面。
宋代文献有黎族干栏式建筑的记载。宋代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称黎族“居处架木两重,上以自居,下以畜牧”。宋代赵汝适《诸蕃志·海南》条称:“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到,黎族“干栏式”住宅与百越民族干栏式建筑相近相似,是黎族古老的一种民居住宅建筑形式。
干栏式船型屋建筑是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相适应的。黎族居住的地区,气候炎热,雨量过多,蛇虫繁滋,野兽出没频繁,人们为了生存,延续了干栏式的建筑模式。干栏式先是高栏式,由柱子架空地面约近2米,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因高栏给人们的出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后降低为低栏式,一般为1米以下,底层已失去圈养牲畜的功能。为增强抗台风能力,人们又将船型屋改为落地式,“以茅草为盖,以竹木为架”屋盖一直贴至地面。
工艺特征
以海南省东方市白查村为例,落地式船型屋的基本形态是:外貌似船。长而阔,茅檐低矮,通长14.7米。通宽6米,墙宽4.7米,屋高3.2米。房子分为前后两节,门向两端开。落地船型屋中间立三根高大的柱子(柱子高2.90米,直径0.25米),黎语叫“戈额”。“戈额”象征男人。两边立6根矮的柱子(柱高1米,直径0.20米)黎语叫“戈定”。“戈定”象征女人。即一个家庭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男人是顶梁柱。
屋内前节正门的南边墙上设三石灶,灶上悬一竹架,放置炊具、餐具和食品,灶烟往,上熏,一切东西可防虫蛀,也可以熏干食品。北墙边置长方形离地约30厘米的床铺,为主人的床铺。后节的北墙置一张床给小孩睡。
工艺流程
1、筹备建筑材料。建筑材料有木料竹子红白藤、茅草、稻草泥等。砍木料要在每年7至9月份,这段时间砍的木料不长虫,木料以格木为好,要提早准备,放干后使用。砍竹子(麻竹、毛竹)要在晚造水稻开花后,冬至为佳,那时的竹子不长虫。红白藤为扎房子用,可随时采用。茅草要早有准备,由于盖一间茅草屋需要两亩地的茅草。一般家家有一片茅草地,要年年烧荒、勤除杂草、砍荆棘,让它长得又粗又长,便于使用铺房顶。稻草泥是用干稻草混沾泥土用以糊墙壁。建造房屋的最佳时节是每年十月后至春节前,因为秋冬季节,茅草已长老,编成的茅草排比较柔韧、耐用。
2、平整地基。要确定建房地址,平整地基。从外面挖回黏土,把地面铲平夯实、晒干,反复多次,使地坚硬平整。
3、立柱构框架。挖墙脚和立柱要择吉日良辰,一般在牛日、猪日、鸡日、龙日(黎族的动物记日法)的上午为立柱好时辰。在屋基中间立3根高大的柱子,两边立6根矮柱子,上下横梁连接,房屋框架雏形基本形成。
4、盖顶糊墙。先以竹子搭构框架,然后把编好的茅草夹,一块一块举上房顶进行覆盖,一般覆盖2至3层厚度。同时用稻草泥糊筑墙壁。留有屋门。
5、装门叶。屋前后对头开门。门用木板制成,安上即可。茅草屋里一般不设窗户,怕“恶鬼”从窗户入屋作祟。
6、打扫场地贺新屋。建屋全村人都来帮忙,竣工后要打扫清洁场地,房主设酒宴请全村人,敲锣打鼓放鞭炮庆贺新屋建成,名曰“贺屋酒”。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保护老民居就是保护人类的活历史,保护白查村的船型屋就是保护人类古老建筑技艺的“活化石,保存它所承载的黎族传统文化的元素,是保护黎族最后的精神家园。保护船型屋,实质是保护一种无法替代的民族文化。
白查村保存完整的船型屋是黎族优秀建筑技艺的载体,一定要保留,保护船型屋,实质是保护一种具有特色的建筑技艺,一种无法替代的民族文化。
传承状况
近年来,政府重视黎族人民生存居住条件的改善,制订措施进行民居改造,逐年推进,2007年底按计划彻底消灭茅草房船型屋。在此情况下,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已失去发挥作用的余地,面临彻底灭绝的危险,有必要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许多黎族群众不断迁入了水泥砖瓦新房,船形屋正逐步消失。白查村的黎族船型屋,随着黎族村民的迁出并搬入新居,使村中寥落无人迹,渐渐破败。
保护措施
2010年,东方市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对白查村黎族船型屋进行普查,并做了测量、照相及文字记录工作,后来又多次投入资金对船型屋进行修缮,并做好消防措施。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保护单位东方市文化馆评估合格。
2024年3月20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023—202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依托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项目的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被认定为“2023—202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社会影响
2020年6月,“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在海南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中展览;同年9月,在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搭建了“海南黎族船型屋”,集中展示黎族织锦、制陶等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
文化轶事
关于船型屋的来历有个的传说:古时候,海南岛上是没有人烟的。大禹坐天下时,在南海上有个俚国,国王有个女儿叫丹雅公主。她一连嫁了三个丈夫都相继死去,因此那些观天象的、算命的都说丹雅公主是天上的扫帚星下凡,在家家必破,在国国定亡。一时弄得满城风雨,人心惶惶,纷纷请求处死丹雅公主。当时丹雅已身怀六甲,国王不忍下手,就在一个北风呼啸的清晨,在海边备了一只无舵又无浆的小船,为丹雅公主备了一些酒食,送给她一把山刀和三斤谷种,把丹雅公主放到船上,丹雅公主养的那条小黄狗也跟着丹雅公主上船。岸上的人砍断缆绳,小船就顺风飘在茫茫大海中。经过多少生死劫难,最后小船已搁浅在一个荒岛边上了。为了躲风避雨,防御野兽的侵扰,丹雅公主到山上砍来几根木柱,竖立在海滩边上,然后把小船拉上来,底朝天放到木桩上当屋顶,又割来茅草围住四周。白天,她带着小黄狗上山打野兽、采野果、掏鸟窝;晚上她睡在这船屋里,小黄狗守在门口。后来,船板烂了,她就割来茅草盖顶,这就是黎族原始的船型屋。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8 15:59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