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树皮布
非物质文化遗产
黎族树皮布又称纳布、楮皮布、谷皮布等。是以植物的树皮为原料,经过拍打技术加工制成的布料。代的黎族人民发现,楮树树皮--这种粗纤维的树皮布可以当作制造衣服的好原料,便用它来制作蔽体的衣物、垫单、腰带等等。
申报日期
2006年
申报单位
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简介
树皮布又称纳布、楮皮布、谷皮布等。海南岛黎族树皮布主要分布在中南部黎族集聚区,包括三亚、五指山、东方等市及琼中、保亭、陵水、乐东、昌江、白沙等县。
起源
树皮布的历史非常悠久,据古代典籍记载,至少在3000年以前海南岛便出现了树皮布。由晋人裴洲《东观汉记》一书可知,汉代已有用树皮布做冠的记载,当时边疆少数民族还以树皮布制衣裳、被褥。古代文献中所称的楮冠、谷布衣,就是用树皮制成的衣冠产品。由于树皮布本身容易腐烂,难以作为历史证据久远留存,唯有制作树皮布的工具之一--石拍被遗留了下来。
宋代《太平寰宇记》、元代《文献通考
海南岛的黎族先民在掌握了棉纺织技术后,树皮布技术并未完全让位于麻、棉制品,依然有人用楮树皮制作垫单、衣服、腰带等生活用品。这主要是因为树皮原料丰富且易采集,黎族对其技艺已相当娴熟,而成品又十分耐用。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树皮布早就远离了人们的生活。大概到了明代,海南沿海地区已经不再使用树皮布;中部黎区则大约使用到清代以后。
工艺
黎族地区可以用于加工的树皮有很多种,如厚皮树、黄久树、箭毒树构树
树皮衣的制作有一套很繁琐的工序,包括扒树皮、修整、将树皮放在水中浸泡脱胶、漂洗、晒干、拍打成片状和缝制。然后人们利用加工好的树皮布剪裁缝制帽子、枕头、被子、上衣、裙子、兜卵布、口袋等生活用品。尽管这一技艺分为若干工序,但所用工具并不多,其中以锤打工具最为重要,石拍是制作树皮布的器具之一,也是树皮布文化的标志。
传承价值
树皮布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重大发明,穿用树皮布做的衣服,不是野蛮落后的标志,而是文明进步的象征。树皮布在人类学及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因为只有树皮布才可证明,人类衣物从无纺布到有纺布的发展过程。用树皮布制作衣服,是黎族人民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
但是,在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海南岛上的树皮布及石拍由生活中消失,而进入了博物馆。更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竟然不知道海南黎族人民这一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重大发明。在黎族地区,年轻一代已不知树皮布为何物。因此,对于树皮布制作技艺的保护和发掘整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简陋的文化馆里,陈列着一件收集于解放初期的用树皮布制作的树皮被,上面落满了灰尘,虫蛀斑斑。由于缺乏文物保护资金,不能建成一间像样的文物陈列室。如果保护不善,树皮做成的东西很快就烂掉,对树皮被和树皮衣的保护迫在眉睫。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1 19:03
目录
概述
申报日期
申报单位
遗产级别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