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建球
江西省清江人,辅仁大学哲学博士
简要经历: 1943年出生,江西省清江义成黎圩村(清江县1988年改为樟树市义成镇)县人,1993年担任辅仁大学教务长,至2000年卸任後,专务研究教学,指导本校哲学研究所硕、博生撰写论文并筹组读书会以推动士林哲学研究为要务。黎建球教授为辅仁在台复校後培育的第一届毕业生,也是首位担任母校校长的校友,他将秉持俗世和天主教会的双重使命,以积极推动整全的辅仁大学为目标。
人物经历
1949年随同父母迁往台湾省新竹市,1963年考入辅仁大学哲学系,接受完整天主教哲学训练。大学期间热心参与社团活动,并协助组织服务团体。1969年2月协助筹备「辅大天主教同学会冬令营」此为辅大「醒新社」之滥觞。黎建球教授的学术研究以西洋哲学为专业,特别以西洋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的比较研究为主。1985年以「人生哲学的形上基础」获得博士学位,於1987年接任辅仁大学哲学系第六任系主任。1991年3月获教育部同意补助成立「士林哲学研究中心」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所由大学哲学系成立之专门研究士林哲学的机构。台湾辅仁大学校长及哲学系教授,辅仁大学哲学博士,生命教育基金会董事长,中国哲学会董事长,国际中国哲学会台湾区负责人,荣获天主教罗马教宗本笃十六世圣谕册封「圣大额我略教宗骑士团爵士」勋衔。
研究方向
形上学、伦理学、知识论
主要贡献
图书
先秦天道思想,箴言出版社,台北 1974, 4
思想的出路,中央文物供应社,台北 1975, 6
人生哲学,三民书局 1976, 7
熹与多玛斯形上思想比较,商务印书馆,台北 1978, 4
中西二百位哲学家,东大书局,台北 1978,10
朱熹哲学,智音出版社,台北 1978, 4
功利主义述评,革命理论研究班教材选辑,第4卷,P.355 1981, 4
实用主义探微,革命理论研究班教材选辑,第4卷,P.345 1982, 6
理则学,黎明书局,台北 1983, 7
革命哲学,国家安全干部研究班印 1984, 6
人生哲学的形上基础,仰哲出版社,新竹 1985, 6
三民主义比较研究,国家安全干部研究班印 1986, 2
人生哲学,空中大学出版社 1987, 2
人生问题丛录,台湾省训练团丛书 1989,12
人生哲学讲录,台湾省训练团丛书 1990, 4
人生哲学问题丛录,仰哲出版社 1991, 9
各种主义比较研究,国家安全干部研究班印 1994, 6
伦理道德,讴馨事业公司 1995, 7
期刊论文
诗书中的帝与天,哲学论集五卷 1975
地方教会与政治,神学论集 1976
朱熹的形上思想,哲学论集十卷 1977
基督思想与中华文化,葡萄园杂志,台中,67.3 1978
文化建设与人生,哲学与文化,第6卷第1期,p.29 1979
当代中国人生哲学的架构,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5期,P.298 1980
从论语中看孔子的天道思想,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9期,P.584 1981
罗光总主教的人生哲学,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4期,P.229 1981
三民主义方法论的讨论,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1期,P.9 1982
中西文化比较导论,青年战士报,79.05.05 1982
要辨明大是大非,青年战士报,79.01.23 1982
多玛斯论有及其属性,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4期,P.230 1983
哲学与人际关系,东吴哲学系传习录,第二集,P.261 1983
体验生活的目的,青年战士报,79.12.24 1983
中国人的宇宙观及人生修养,中西文化比较研究,P.84 1984
如何建立革命的人生观,国军哲学教材(二) 1984
如何培养革命哲学修养,国军哲学教材(二) 1984
时代青年应有的人生理想,人生哲学补充教材,第一期,P103 1984
自由在哲学理念中的意义,人文学报,第10期,P.17 1985
中国人生哲学对现代人生的启发,台湾省训练团通讯 1986,4,15
建立校园伦理维护校园安定的理论与实际,中韩**教育问题研讨会 1986,12
当代儒家的方向与方法,台大国际中国哲学研讨会论文集,P.275 1986
总统蒋公的哲学思想,青年日报45特刊 1986
中国人文精神之发扬,教育部文化讲座 1987,10,27
孔子生命哲学的现代意义,国际孔学会议论文集 1987
朱子理形论,哲学与文化,第14卷第6期,P.362 1987
人生哲学在管理科学中的应用,新闻晚报13版 1988, 4,30
戴震人性论评析,台大中国人性论研讨会,台北 1988, 5,28
迈向21世纪的人文精神,金门县志 1988,11,19
孔子生命哲学的现代意义,哲学与文化,第15卷第1期,P.32 1988
范仲淹的生命哲学,范仲淹千年诞辰国际会议论文集,北京 1989, 1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孔子2540诞辰国际会议论文 1989,10
现代人的价值观,高雄市公训中心教材选集(三),P.83 1990, 2
生命意义与护理伦理,全国护理人员研讨会,台北 1990, 5,17
基督宗教的现代意义 1990, 6,26
成年礼仪中的生命精神,成年礼研讨会 1990,10,18
儒学的现代化功能,澳门儒学研讨会,台北 1990,12,18
儒学生命哲学中的超越观,生命哲学研讨会,山东,曲阜 1990,12,27
人生哲学,哲学大辞书 1991, 4,15
论语中孔子伦理思想的超越性与普遍性,两岸儒学会议,台北 1991,10,12
Ultimate Value as the final aim of Human life in philosophy of Life.
Coference of value development and the university classroom 1991,10,21
价值系统与人生计划,价值观发展与大学教育研讨会 1991,10,22
孙逸仙思想与伦理建设,孙逸仙思想与廿一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 1991,12,26
以价值系统建立安身立命之基,香港安身立命研讨会 1991,12,27
朱熹的伦理思想,国际朱子学会议 1992, 5,30
Eternel Commitment in modern value system,
辅大鲁汶哲学系交流研讨会 1993, 5,28
荀子的自然生死论,中国哲学会,中国人的生死观研讨会台北,
哲学与文化,第21卷第12期,P.592 1994, 5,14
荀子的修身正本论,两岸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北戴河,
哲学与文化,第21卷第12期,P.805 1994,6,22
如何建立乐观奋发、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三军五校毕业生**爱国讲习会 1994,11, 7
仁的认知与实践─谭嗣同学术研讨会,台北 1994,12,25
荀子的名正起义论,哲学与文化 1994
荀子的批判怀疑论,哲学与文化 1994
理性经验论─荀子与亚里斯多德在知识论上的比较,哲学与文化 1994
提升大学品质的理念,管理科学会,提升大学教育品质研讨会 1995, 4,13
完型理论与伦理教育,陕西师大哲学与当代伦理研讨会 1995, 4,17
The Epistemology of Hsun Tzu and Aristotle,
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与文化研讨会 1995, 5,14
伦理与价值,哲学与伦理学术研讨会 1995,10, 1
中国哲学中的生命价值观,文化讲座 1996.11
简朴生活的伦理原则,环保哲学与简朴生活学术研讨会,
中国哲学会 1996.12.21
仁的认知与实践,谭嗣同研讨会,北京 1997. 8.29
吴康,哲学词书 V.3 1997
有与无,哲学词书 V.3 1997
爱的智慧,中国哲学会,「生活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
台北 1998.04.17
谭嗣同之学思,谭嗣同暨戊戌维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湖南 1998. 9.28
分流与整合,中国哲学会,「末世与希望」学术研讨会,台北 1998.12.19
超越与平安,宗教与伦理教育研讨会,台北 1998.12.21
儒家伦理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中华文化与二十一世纪研讨会,香港 1998.12.15
以整合的价值重建人精神,当代社会道德重整研讨会,屏东 1999. 1. 5
基督教哲学的理论与实践,「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台北东吴大学 1999.5.29
儒家的王道思想,「文明融合与世界和平」学术会议,比利时 1999.07.08
百年来(1899-1999)天主教哲学对中国思想的影响,国际中国哲学会,
台北 1999.07.26
仁爱与侠义,「仁学与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研讨会,天津,南开大学 1999.08.22
中华文化之宏观概述,《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两岸教会交流研究小
组 1999,09
儒家的王道与天主教的爱,「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暨儒学与二十一世
纪的和平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 1999.10.07
普遍的人文主义精神-李振英教授的教育哲学,哲学与文化,第26卷
第10期 1999.10.15
方东美的人生哲学,「方东美先生百岁诞辰纪念学术研讨会」,中国哲学
会 1999.12.19
中国哲学论文
1. 中国哲学家
孔子,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1期,P.66 1980
尹文子,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2期,P.139 1980
田骈,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3期,P.212 1980
司马迁,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4期,P.277 1980
玄奘,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5期,P.352 1980
老子,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6期,P.427 1980
列子,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7期,P.500 1980
向秀,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8期,P.570 1980
吉藏,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9期,P.642 1980
朱熹,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10期,P.715 1980
朱光潜,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11期,P.787 1980
宋牼,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12期,P.850 1980
申不害,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1期,P.66 1981
何宴,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2期,P.136 1981
阮籍,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3期,P.212 1981
法藏,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4期,P.283 1981
李翱,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6期,P.428 1981
李侗,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7期,P.501 1981
吕祖谦,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8期,P.571 1981
邵雍,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9期,P.644 1981
吴与弼,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10期,P.718 1981
吴起,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11期,P.787 1981
胡居仁,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12期,P.853 1981
胡适,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1期,P.69 1982
孟子,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2期,P.140 1982
荀子,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3期,P.214 1982
荀悦,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4期,P.282 1982
神会,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5期,P.354 1982
曾子,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6期,P.429 1982
曾国藩,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7期,P.501 1982
庄子(1~3),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8、9、10期,P.573、681、753 1982
许行,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11期,P.825 1982
许衡,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12期,P.889 1982
梁启超,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1期,P.66 1982
康有为,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2期,P.141 1983
商鞅,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3期,P.213 1983
孙武,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4期,P.285 1983
淮南子(上、下),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56期,P.357、429 1983
郭象,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7期,P.501 1983
智顗,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8期,P.570 1983
周敦颐(上),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12期,P.851 1983
周敦颐(下),哲学与文化,第11卷第1期,P.66 1984
程颢(上、下)良知说,哲学与文化,第11卷第2、4期,P.139、285 1984
程颐(上、下),哲学与文化,第11卷第6、7期,P.429、501 1984
陈献章,哲学与文化,第11卷第8期,P.573 1984
黄宗羲(上、下),哲学与文化,第11卷第9、10期,P.645、715 1984
马孚,哲学与文化,第11卷第11期,P.790 1984
孙中山,哲学与文化,第11卷第12期,P.856 1984
2. 中国哲学专题
道,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1期,P.64 1980
器,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2期,P.142 1980
礼,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3期,P.215 1980
义,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4期,P.279 1980
智(上、下),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5、6期,P.355、430 1980
易(1、2、3、4),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7、8、9、10期,
P.502、P.572、P.644、P.718 1980
中,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11期,P.789 1980
孝(1),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12期,P.852 1980
孝(2、3、4),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1、2、3期,P.68、138、214 1981
忠(1、2、3),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4、6、7期,P.281、426、503 1981
命,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8期,P.573 1981
和,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9期,P.647 1981
信,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11期,P.789 1981
勇,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12期,P.855 1981
耻,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1期,P.71 1982
神,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2期,P.141-P142 1982
真(上、下),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2期、第4期,P.215、284 1982
情,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5期,P.356 1982
变(上、下),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6期、第7期,P.431、503 1982
天命,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8期,P.575 1982
太极(上、中、下),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9~11期,P.683、755、827 1982
道统(上),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12期,P.891 1982
道统(下),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1期,P.168 1982
性情,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2期,P.124-P126 1983
中庸,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2期,P.143 1983
君子,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3期,P.215 1983
良知(上、下),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4期、第5期,P.287、P.359 1983
形上与形下(上、下),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6、7期,P.431 1983
兼爱,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8期,P.572 1983
理学(上),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12期,P.853 1983
理学(中、下),哲学与文化,第11卷第1、2期,P.68、141 1984
乾坤(上、下),哲学与文化,第11卷第6、7期,P.431、503 1984
阴阳(上、下),哲学与文化,第11卷第8、9期,P.575、647 1984
体用(上、下),哲学与文化,第11卷第11、12期,P.792、858 1984
人生哲学专题
自杀,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4期,271 1980
离婚,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5期,P.346 1980
堕胎,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6期,P.421 1980
试婚,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7期,P.491 1980
人生,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8期,P.560 1980
理想,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9期,P.629 1980
真与假,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10期,P.700 1980
善与恶,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11期,P.772 1980
美与丑,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12期,P.834 1980
圣与圣人,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1期,P.50 1981
痛苦,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2期,P.123 1981
风雨中的宁静……在困难中如何自处,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4期,P.264 1981
安乐死,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5期,P.339 1981
良心,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6期,P.410 1981
面对孤独,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7期,P.485 1981
如何使自己过得快乐,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8期,P.559 1981
孝顺,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9期,P.635 1981
责任,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10期,P.705 1981
义与利,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11期,P.777 1981
欲望,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12期,P.843 1981
自由,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1期,P.57 1982
命运,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2期,P.126 1982
和谐,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3期,P.198 1982
德行,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4期,P.270 1982
审美,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5期,P.342 1982
创造,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6期,P.417 1982
意境,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7期,P.490 1982
修养,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8期,P.561 1982
宗教,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9期,P.671 1982
信仰,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10期,P.740 1982
沟通,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11期,P.810 1982
人性,哲学与文化,第9卷第12期,P.876 1982
人格,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1期,P.50 1982
人生的理想,青少年公民教育广播讲座专集,教育部训育委员会出版,P.203 1983
道德,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3期,P.198 1983
功利主义,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4期,P.268 1983
实用主义,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5期,P.340 1983
快乐主义,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6期,P.412 1983
进化主义,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7期,P.483 1983
法律主义,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8期,P.553 1983
自由主义,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12期,P.836 1983
实证主义,哲学与文化,第11卷第1期,P.53 1984
良知说,哲学与文化,第11卷第2期,P.123 1984
时代青年的使命,青年日报青年节专刊 1984
慎独,哲学与文化,第11卷第10期,P.717 1984
生活教育与自强活动,幼狮月刊 1986, 6
接受挑战承担责任,救国团通讯 1986, 6,16
生命的尊严,哲学与文化,第14卷第3期,P.27 1987
如何养成大专青年自治自律、精神专业道德与人文主义精神,幼狮通讯稿9879期 1987
气质与修养,德文系二年级班刊 1987
现代青年的价值观,幼狮通讯社稿10002期 1988, 2,11
服务的人生观,救国团北区大专中心服务员讲习录 1988, 7,20
国军子弟之时代使命与责任,擎天联谊社稿 1988
现代人应有之传统人文精神,日日是好日,中国生产力中心出版,P.59 1988
善念存心中,祥和必自来,青年日报 1989, 4, 6
罗光总主教的风格 1989,12,23
奋起与坚忍,荣光周刊 1990, 6,25
以哲学教育改善社会,哲学与文化,第17卷第10期,P.865. 1990,10
人文精神在三民主义教育中的地位,教育部人文与社会讲座 1992,8,13
以价值哲学为内含的人生哲学 1993
如何做选择判断,荣光周刊1459号 1994, 1,31
分花拂柳说人生,国父纪念馆文化讲座 1994, 4
中年再出发,荣光周刊1470号 1994, 4,18
升学抑就业,荣光周刊1471号 1994, 4,25
开创第二春,荣光周刊1472号 1994, 5, 2
保险更保险,荣光周刊1473号 1994, 5, 9
有效的财务规划,荣光周刊1474号 1994, 5,16
投资保险法,荣光周刊1475号 1994, 5,23
身体能负担吗﹖荣光周刊1476号 1994, 5,30
如何建立乐观奋发、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三军官校**爱国研习会 1994.11. 7
承担艰钜,再创契机,荣光周刊 1995,10,31
充实心灵生活,涵泳志节情操,三军四校毕业 1997.11
爱的智慧,生活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 1998. 4.17
超越与平安,通识与学业融合研讨会,北区 1998.12.21
非上述哲学论文
对思想教育的检讨和建议,新生报 1980, 5,10
三民主义精神,哲学与文化,第8卷第11期,P.721 1981
当代社会伦理与反伦理双向评论,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11期,P.746 1983
伦理教育的再发扬,哲学与文化,第12卷第5期,P. 289 1985
罗光著人生哲学(书评),哲学与文化,第12卷第9期,P.646 1985
道德教育与民主法治,幼狮通讯稿9879期 1987, 3,26
效法蒋公精神,发扬民族气节,青年日报45 1987
认识哲学,新竹青年61期,P.10 1987
丰富心灵的种子,中央日报 1988, 1,15
哲学之用,中央日报 1988, 1, 7
中国需要哲学家,哲学与文化,第15卷第10期,P.649. 1988,10
哲学人格,辅仁哲学,1988年元月号 1988
家庭伦理在现代之意义 1988
智慧有价,心桥38期 1988
哲学还能救中国吗?哲学与文化第十六卷第十期,P.649,台北 1989
哲学概论,哲学与文化,第17卷第1期,P.76. 1990, 1
以文化建设充实国力,以精神文明建设国家,青年日报 1991, 1, 5
道德建设与国家发展 1991, 1, 5
还有哲学教育吗?哲学与文化 1991,10, 1
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当代青年 1994, 5
各种主义比较研究,国安局 1996. 5
大学的哲学教育-以辅仁大学为例,亚洲天主教哲学家研讨会,日本长崎 1997. 3.26
思考技巧的运用要略,高雄公训中心月刊 1997
中华文化之宏观概述,中华文化概论 第一章 1998. 5
其他
天主教辅仁大学国际哲学会议日记,哲学与文化,第7卷第2期,P.105 1980
中国天主教哲学会1984年年会日记,哲学与文化,第11卷第4期,P.261 1984
迎六义士话容忍,哲学与文化,第11卷第9期,P.577 1984
建立三民主义的新世纪,哲学与文化,第11卷第12期,P.793 1984
社团活动与社会服务,同舟社刊 1985
贺台大哲学系召开国际中国哲学研讨会,哲学与文化,第12卷第11期,P.721 1985
纪念先总统蒋公百年诞辰,哲学与文化,第14卷第11期,P.721 1986
假期青年自强活动的成效与展望,团务通讯 1986
台北七五,中国七六,哲学与文化,第14卷第1期,P.1 1987
祝国际孔学会议成功,哲学与文化,第14卷第11期,P.721 1987
假期青年自强活动的成效与展望,团务通讯(9月) 1987
为现代教师塑像,青年日报 1988, 9,28
开放政策下的省思,中外杂志6月号 1988
除了民主科学之外,我们还有什麼?教友生活 1989, 5, 4
有什麼样的党就要有什麼样的党员,青年日报 1989,12,22
给七八级同学,辅大哲学系78年毕业册 1989
无忝所生,如在左右,青年日报,台北 1990, 3,28
国是会议的共议与底限,青年日报 1990, 6,30
我们的期望,哲学与文化,第十七卷第一期,P.2 1990
给七九级同学,辅大哲学系79年毕业册 1990
贺罗光总主教80华诞,哲学与文化,第18卷第1期 1991, 1
认同国家,关怀社会,青年日报 1991, 1,16
圣母敬礼的时代意义,教友生活 1991, 5,13
发扬民主精神,共创自由未来 1991
道德建设与国家发展,哲学文化 1992,10
再创历史的光辉,荣光周刊 1992,10,31
对革命民主政党本质的体认 1992.11
两岸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哲学与文化 1993,10
第十九届世界哲学会议报导,哲学与文化,第20卷第11期 1993,11
家庭年请推动全家归主运动,教友生活 1993,12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当代青年 1994, 8
以宗教唤起人心改善社会,教友生活 1994, 8, 1
中国文化的反思与展望研讨会,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哲学与文化,
第21卷第12期,P.745 1994
中国文化的反思与展望研讨会综合报导,哲学与文化,
第21卷第12期,P.760 1994
北京大学哲学系建系八十周年─展望二十一世纪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的发展,
哲学与文化,第21卷第12期,P.1042 1994
La Sociedad Y El Pernsamiento contemporaneos,
中南美外交人员讲习录 1991, 5,20
Futus Persamiento mundel,中南美外交人员讲习录 1992, 5,20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people,
中南美外交人员讲习录 1993, 5
予岂好辩哉 1995.10
推动心灵改革,坚实国军战力,三军四校毕业 1996.11
如何调整并规划学生事务之组织架构及内涵,
迈向21世纪学生事务研讨会,训育学会30年
参考资料
台湾辅仁大学校长回樟树交流祭祖.中国网.2010\u5e7411\u670805\u65e5
最新修订时间:2021-03-27 10:06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