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士弘
清朝官员
黎士弘(1618—1697年),字媿曾,又称愧曾,福建长汀县濯田陈屋人,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生。青少年时,在家乡濯田镇陈屋村山中苦读20年。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应顺天乡试,中举人。官至陕西布政司参政,为政清廉,听断精明,人称“黎青天”,是成语“政清狱简”典故的主人公。黎士弘去世40年后,乾隆皇帝登基,为了避讳乾隆皇帝的姓名爱新觉罗•弘历,故而改名为黎士宏。黎士弘在文学、书画、篆刻方面才华卓著,代表了明末清初闽西的最高成就。有《托素斋文集》《托素斋诗集》《仁恕堂笔记》《理信存稿》《西陲见闻录》等存世,分别收入《四库全书》《清史稿》等。
人物经历
黎士弘,字愧曾,长汀濯田陈屋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8)。14岁补博士弟子员,36岁中举人。清康熙元年(1662)任广信府推官,为政清廉,听断精明,六载审理十三县案件,释放无辜数百人,人们称赞他为“黎青天”。康熙三年,广信府属玉山县迭遭战乱,百姓离乡背井,士弘前往省问疾苦,招集流散各地百姓,垦田定赋,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不到一年,百废俱兴,民气渐复。
康熙七年(1668),黎士弘任江西省永新县令。永新在崇山峻岭之中,交通阻塞,民生凋敝。士弘赴任后,明察暗访,尽除苛政,减征徭,理冤屈,让百姓安居乐业,发展生产;还兴办书院,定期召集文人雅士研讨诗文。任职3年,政通民和。离任之日,永新父老数百人,长途跋涉到抚军门前请愿,垦求挽留士弘。随后,建黎士弘生祠于县衙前。县令张士奇《展黎公祠》诗赞云:冰鉴输人鉴,前贤是后师。昌期凡九令,不朽独公奇。”
康熙十年春,黎士弘升巩昌、甘州司马,曾请抚军上奏,免除旧丁额征数百亩,减轻百姓负担。后升任常州府知府,适逢吴三桂煽乱,边陲震惊,又提升为洮岷(今甘肃临洮县、岷县)副使,后留甘山道,因平定吴三桂战乱有功,又提升为布政司参政。
黎士弘还以诗文闻名,被徐世溥,钱谦益推崇为“海内名士”,冯之图称其为“汀南异人”。著作有《托素斋文集》10卷、《仁恕堂笔记》3卷、《理信存稿》3卷、《西陲闻见歌》等。
康熙十八年(1679),黎士弘辞官还乡,居住于汀城西门外,著述家中。家居18年,常赋诗作文,有文人雅士拜访,无不以诚相待,谆谆诱导。
康熙三十六年(1697),黎士弘病逝,终年80岁,葬于汀城东郊坑。
轶事典故
提出“用世读书”治学观
黎士弘自幼聪慧过人,遍览群书,凡经史百家过目成诵。他特别喜爱唐代李贺的诗和王勃的文章,而且善于汲取其叔父黎振三、老师李世熊等汀州文坛前辈的精神养分,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在汀州作家群中,与同时代的李世熊、李长日、丘梦鲤等作家相比,黎士弘有自己的文学主张。他提出“用世读书”的治学观,强调诗歌要表现自己性情、有感而发;作诗要讲究“情至”“境新”以及“气”盛。他的诗风清新放逸、流畅自然、偏理性,偏散文化。针对当时盛行的模拟之风,他提倡“自立”,强调作家要有自己的个性,不应该带着功利去创作。17岁时作《百鸟纪》,初露头角,被漳南道冯之图称为“汀南异人”。
他年幼时曾寄读于长汀县郊的佛祖峰山寺,并作诗《佛祖峰山寺坐月》。长汀策武策田的山麓下汀江边有一座福海寺。黎士弘还为该寺题写门联:“古寺无灯凭月照,安门不锁待云封。”其创作的《闽酒曲》(七首),充满浓郁的客家风情。
其一云:
长枪江米接邻香,冬至先教办压房;
灯子才光新月好,传笺珍重唤人尝。
新泉短水拍香浮,十斛梨香载扁舟。
独让吴儿专价值, 编蒲泥印冒苏州。
谁为狡狯试丹砂,却令红娘字酒家。
怪得女郎新解事,随心乱插两三花。
诗中的“闽酒”就是客家米酒,“红娘”即为客家“红酒娘”,因其色如丹砂,俗称红娘过江酒。清杨澜《临汀汇考》载云:“黎愧曾《闽酒曲》,有张王乐府遗意,杭大宗载之《榕城诗话》中。不但诗风韵佳,汀中风土亦略见一二。”
黎士弘的散文自然质朴、说理畅达、情胜于文,在清初的闽西很有代表性。其文集《仁恕堂笔记》,取材于讨伐吴三桂时。当时无论是平定吴三桂战乱,还是应对陕西提督王辅臣的反叛,黎士弘均采用魏晋时期才女辛宪英“军旅之间可以济者,惟仁与恕”谋略,时刻以“仁”“恕”二字提醒自己,并将文集取名为《托素斋文集》和《仁恕堂笔记》。清乾隆版《汀州府志》收集其《新修汀州府儒学记》等25篇文章及《相公墓》等7首诗歌。
《汀州府志》记载了黎士弘的《<礼记>手抄序》:“国家治乱兴亡之故,岂不在礼乐哉?原其所以久安而长治者,则莫不迂阔而多事;其所以速亡而易乱者,则莫不直致而径情……”这段文字,颇能诠释黎士弘认为国事、百姓重于泰山的思想。
人称“黎青天”
黎士弘清正爱民,政绩卓著。他的朋友潘耒对其宦海一生概括得十分准确:“于官为廉吏,于国为劳臣,于乡为长德。”
黎士弘在江西任职长达10年之久。清康熙元年(1662年),黎士弘担任广信府(今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推官。他为政清廉,除强纠贪,认真审案,6年里审理了13个县的案件,释放了数百名无辜百姓,民间有“遇黎则生”之说。康熙三年(1664年),广信府下属的玉山县(今江西省玉山县古城镇)多次遭遇战乱,百姓离乡背井,田地荒芜。总督张朝麟委黎士弘前往署理县事。到任后,黎士弘只筑一间斗室用于避风雨,即着手招集流散各地百姓,垦田定赋,恢复生产,建官署,创学宫,重建家园。不到一年,百废俱兴,民气渐复。
成语“政清狱简”是政治清明,刑狱简省的意思。此成语源于《清史稿•黎士弘传》:“裁缺,改授永新知县,政清狱简,与民休息。”康熙七年(1668年),黎士弘改任江西省永新县令。永新崇山峻岭、交通阻塞、百姓困苦,“素称难治”。黎士弘赴任后,“尽除苛政,薄征徭”,让百姓休养生息,兴办书院,召集文人雅士研讨诗文,崇尚好学之风。任职三年,他廉洁奉公,杜绝行受贿,从未接受任何馈赠宴请,人称“黎青天”。县令张士奇《展黎公祠》诗赞云:“冰鉴输人鉴,前贤是后师。昌期凡九令,不朽独公奇。”
《清史稿•黎士弘传》载有黎士弘“智拿左梅伯”的故事。有个县衙叫左梅伯,纠集强盗去自家叔叔家抢劫杀人。强盗被抓,梅伯却跑了。黎士弘到任后,暗查到梅伯藏身于一个权势官家。叔叔的妻子来哭诉,黎士弘佯装推诿道:“这是以前的案子,我的前任没能了结,我怎么办得了呢?”几个月后梅伯回来,叔叔的妻子又来哭诉,黎士弘仍置之不理。梅伯就露脸出来接收叔叔的遗产了。叔叔的妻子在公堂上号哭道:“老爷号称廉明,如今宽赦杀人犯的罪,又听任他占夺寡妇的田户,怎么称得上廉明?”黎士弘佯装大怒,在案卷上批道:“只问他抢夺田产之罪,不问他杀人之罪。”梅伯更加得意,来到县衙辩讼。黎士弘笑着对他说:“我已等你三年了!”在案卷上又批道:“只问杀人之罪,不问抢田户之罪。”梅伯于是被处死。
《永新县志》载:黎士弘任江西省永新县令时,相传山中老虎猖獗。为杜绝虎患,黎士弘写好《讨虎檄文》,并亲自查访老虎踪迹,消除虎患。
最受百姓称道的,是黎士弘解决了永新县的沉滩江水千年积案。千百年来,两个村为争沉滩江水濯溉农田而诉讼不断,历任官府对此一筹莫展。黎士弘经过勘察,最后通过立法,作出了“日出三江平流,日落吴姓独管”的终审判决。300多年来,灌区农民始终遵循这一判决,从未发生过用水争斗。百姓感恩戴德,在他离任后为他建了生祠,刻上石碑。他去世后,民间更是奉为神明,雕上塑像,尊称为“五涧水神老爷”。此后,每年农历十二月十四至十六日,永新民间都要举行恭迎“五涧水神老爷”大型民俗活动。2006年5月,由永新迎“五涧水神老爷”民俗活动演变而来的永新盾牌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名著西陲
康熙十年(1671年)春,黎士弘“以廉卓第一”官升六品,北上任巩昌(今甘肃省陇西县)、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司马。这两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他上任后,上奏抚军,免除旧人丁税,宽赋省徭,严而不苛,深得百姓爱戴。当地人为感谢他的恩德,立碑纪念他。不久,升任江南常州知府。
清末文学家徐珂汇编的《清稗类钞》,记载了黎士弘任甘州司马时“笑杀两家刘备”的故事:清康熙十年,甘州举办迎神会。各乡把供奉的蜀帝刘备像抬出庙求安祈福。两个乡的迎神队伍因为争路打得鼻青脸肿。官司打到黎士弘那里。看到状子上写着“彼家刘备,欺我家刘备”,黎士弘忍不住乐了,即提笔批了一首《洛阳春》词:“笑煞两家刘备,空争闲气,一身且自不相容,还要桃园结义?多是小人生事,有何关系?轻轻十板各归家,还算县官省事。”黎士弘一碗水端平,各打了十大板后,各家抬着自己的“刘备”回去了。黎氏司马诙谐幽默的断案趣事在甘州传为佳话。
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起兵造反,边陲震惊。黎士弘以“才望素著”重回甘肃洮岷(今甘肃临洮县、岷县)任副使,后留甘山道。他为将领出谋划策,奏请张勇为将军,节制诸镇。为保证军粮充足,他积极动员当地官绅捐助。他白天忙军事,晚上处理繁杂的日常刑狱事务。“在边地八载,名著西陲”。康熙十五年(1676年),宁夏营将叛杀提帅,镇城危急。他受命镇守宁夏,并采取严防守、安反侧策略,请求免除百姓拖欠的7.5万石租税,逐渐稳定人心,为平叛奠定基础。黎士弘因功官升三品,提为陕西布政司参政。
“朕有五个黎侍郎,何愁天下不治!”
福建黎姓名人中,以“三清”最负盛名,“三清”即黎士弘及其弟弟黎士毅、儿子黎致远三人。其中黎士毅是黎士弘的弟弟,兄弟俩名字同源于《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黎士弘的字“愧曾”,即愧于(不如)曾子之意。黎士毅担任过南昌县令与安徽寿州知州,曾平息寇乱,奖励农耕、减轻赋税,著有《宝穑堂诗集》。黎致远(约1664年—?)是黎士弘的儿子,字宁先,康熙年间进士,官至大理寺卿与吏部侍郎。他继承父训,铁面无私、执法严谨,为官20多载,未置半亩田地,人称“黑老包再世”。雍正曾高度评价他:“朕有五个黎侍郎,何愁天下不治!”他还擅长诗词,公务之余常寄情山水。长汀百岁诗翁邹子彬的《汀州史话》收录了黎致远两首诗。其一是《有感》:“城上团圆月,人事俄是非。宦途遽得失,夙怀经世心。”为官正直的他,广有德政、勤政爱民、嫉恶如仇,故有“宦途遽得失”的感慨与警觉。然而,不管官场如何艰险,他仍怀抱“夙怀经世心”的济世理想。
黎士弘交往人士众多,既有文人名士,又有乡间布衣,所交往之人无论学识还是人品均可称道,包括有亦师亦友的宁化名人李世熊、生死之交的诗友周亮工、瑞金名士谢适、“宁都三魏”之一的魏礼、南昌名人徐世溥等。黎士弘热爱山野自然,虽在城中,而有山水田园之乐。清代著名画家上官周返乡路过黎士弘书斋溉本堂时,赋《重过溉本堂有怀》诗一首,表达其对恩师黎士弘的感念之情。
晚年,黎士弘仍关心百姓疾苦。有官员看望他时,他常反映民情。他还热心晚辈教育,注重家风传承,著有《小侄续先六岁初入书塾,执扇请予画字,喜作两诗勖其远大》:“举家欢笑上双眉,看尔囊书就学时。他日成名应记取,老夫亲自与题诗。作对随肩取次行,堂前琅琅读书声。要知尔父呼名意,大器从未是晚成。”诗文表达了他对子孙的厚望、对学识的要求。
康熙十八年(1679年),黎士弘以母亲年老为由辞官还乡,在长汀城西郊建“溉本堂”。他在这里一住就是20年,80岁病逝,葬于长汀城东的蕉坑。其墓葬现已难寻踪影。
黎氏旧居位于长汀县濯田镇陈屋村。康熙皇帝为褒奖黎士弘六次治理黄河之功,曾御笔书“黄麻六经”赐匾赠他。2009年,在黎氏旧居发现两块康熙年间的木质对联匾,正面是黎士弘亲笔手书的:“从来家训传颜氏,老去诗篇爱放翁。”另一副是:“若不读书何从度日,唯有养智以奉高年。”意思是最愿意传承的是颜氏家训,最喜爱阅读的是陆游陆放翁的爱国诗篇。落款是“愧曾识”。这两块对联匾,现为黎士弘后人收藏。由于种种原因,黎士弘故居一直未能得到妥善保护,几近坍塌。
龙岩学院兰寿春教授开设有《论黎士弘的“用世读书”说》学术讲座,还著书《福建客家古代文学作品辑注》,推介黎士弘的《通济岩》等15首诗歌与《重修梁野山定光禅院题辞》等4篇散文。其中,《邱二先生书院记》记叙了黎士弘对宋代名儒、连城人邱麟、邱方在汀州传播理学的称赞。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24 10:2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