黉门街
成都市武侯区玉林街道的道路
黉门街隶属于成都市武侯区玉林街道辖区黉门街社区,与浆洗街、国学巷等相邻。
街名由来
黉(读音hong)门是学宫的大门,所以古代士子考中秀才皆被称为身入黉门,天子门生,但是这条街街名并不是因为皇家学宫而来:清道光年间,崇庆州武举人杨遇春,官至陕甘总督,告老还乡之后,在成都受领一别墅。清末,杨家子孙将别墅捐办存古学堂,所招学生大多为秀才,所以此街道名为黉门街。辛亥革命之后,存古学堂曾经被改为国学院,街道也一度更名为国学巷,但现在的国学巷是单独的一条街,就在黉门街的旁边。
历史沿革
清光绪初年,此处尚无国学巷,黉门街也称为东巷。其时,张之洞提倡尊经学史,在任职四川学政期间,对南较场内尊经书院的管理下了不少功夫。光绪二年,(1876年),张之洞任期届满,奉调回京,但尊经之风未减。直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四川总督锡良才把尊经书院改为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当局唯恐冷落了国粹,遂乘张之洞“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之论,在后来的国学巷创立了一所存古学堂,承袭尊经书院遗制。校址原系名将杨遇春别墅,为杨家后人所捐。
杨遇春(1761年——1837年),四川崇庆(今崇州市)人,字时斋,武举出身。乾隆年间,屡从福安康作战,升至守备。乾隆六十年(1795年)从往贵州,镇压苗民。嘉庆二年(1797年)随额勒登保到湖北,转战川陕,镇压白莲教,升为提督。嘉庆十八年(1813年)为参赞大臣,从那彦成镇压林清、李文成起义,攻陷渭县。道光五年(1825年)任甘陕总督,封昭勇侯,次年平定张格尔。每出征,建黑旗,时称杨家黑旗军。这个有功于清廷的三朝名将,后来告老回川,朝廷赐别墅于后来的国学巷。
存古学堂既设,门前之街便称黉门街。古籍称:“农事既毕,乃令子弟群居,还就黉学。”黉,即古代学校。黉门,学宫大门。从前读书人考上秀才,便叫“身入黉门,天子门生。”但这条街的得名,并非因皇家学宫而来,只不过借机附会。1912年存古学堂更名为国学院,延聘海内学者如廖平、吴之英、刘师培、谢无量到院讲学,著名历史学家蒙文通就毕业于该校。1927年国学院改为四川大学中国文学院,1931年文学院并入四川大学,此地改设川大附属高中,校门移至小天竺街。1935年附高停办,改设私立济川中学。新中国成立后,为成都16中学。1925年辟此巷,故名国学巷。黉门街也因国学(巷)而得名。
街名趣事
从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地图上标有“黉门街”算起,此街已超过百年历史,市民或读或写,都滚瓜烂熟地是“黉门街”。可是,刚好到了百年之际的2004年2月,热心的市民发现,该街口,即南桥商场一侧,不知何日,一个大型指路牌上却成了“簧门街”,拼音也成了“HUANG”,当即由成都晚报组织由市民参与的“纠错别动队”予以曝光,提请有关部门及时纠正。
到了2008年8月,市民又发现在浆西街高架桥一侧,一块悬空路牌上的黉门后街成了“簧门后街”,拼音也由“hong”变成“huang”。成都日报予以曝光,次日“簧”字被改正为“黉”。可惜“黉门”拼音却莫名其妙地拼成了“huangmen”。市民和媒体又揪着不放,再次日才彻底纠正过来。真是“一波三折”。期间,一位老大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在这条后街居住了七十多年,一根生都是“黉门街”,现在反而成弹簧似的“簧门街”,有的公交车上的语音报站也是“簧门街”,让人哭笑不得?
时间到了2009年1月,成都媒体针对2008年的纠错作了一次回访,证明“黉”不再“簧”了。可是问题还是出现了。从石羊场到火车北站的28路公交车,沿途所有站牌的运营路线图上都是“簧门后街站”(其实是2008年的“漏网之鱼”)。成都媒体不得不再次曝光予以纠正。
四川省房地产开发总公司、武侯区教育局等机构均在黉门街上。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5-25 11:38
目录
概述
街名由来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