黉塘岭
章丘市下辖村
黉塘岭位于山东省章丘市境内。黉塘岭位于相公庄镇北约三公里处,是从石龙庵向西平地中隆起的一个高阜。东北方向既是长北山诸峰。西临东皋村。海拔仅60余米。方圆不过4平方公里。章丘八景分别是:危山、绣江、百脉泉、黉塘岭、女郎山、龙藏洞(又名:龙堂洞,当地人称其为:东龙洞)、白云湖、东岭山。
黉塘岭的来历
黉塘岭的来历,据说这里曾是东汉大学者郑玄著书立说的地方。相传,黉塘岭上有一口古井。井中长一种叶子细长的水草,其形状恰似野韭菜一般。郑玄往往用它来捆扎书卷。到现在当地的人们还叫它郑公书带草。
范仲淹与黉塘岭
当年北宋大政治家范仲淹,就居住在黉塘岭的醴泉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随母嫁适长山,曾在醴泉寺就读。“划粥断齑”、“窑金捐僧”的故事均出于此。寺南黉塘岭,高峰独出群岫,似龙舞其巅,中有一山洞。当年范仲淹为避寺内喧嚣,经常来此攻读。世称“读书洞”,又叫“上书堂”。
醴泉寺旧名大云寺,现在的醴泉寺在长白山(区别于吉林长白山)上,椐史料记载为宋范仲淹所重建。在宋元时期,曾与江苏镇江“金山寺”、杭州虎丘“灵隐寺”齐名,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僧大德在此清修。元代大德年间,工部尚书邑人贾驯在寺侧创建范公祠。醴泉寺亦曾设立新罗院,专门接待日韩僧人。明、清时代,“醴泉”即均列于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列。自元代至民国间跨时限七百余年的碑碣八十六方,汉遗古井俱在,郑公书带草遍地皆是,为他处所无。醴泉寺周围树林茂密,树种有二十种之多,森林覆盖率达90%;其间已知的飞禽走兽达10余种;山前建有水库一座,长年不竭,山间泉水潺潺,自然风光秀丽,可谓之是青山秀水。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人迹罕至,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状态,因此更有着极高的开发和旅游观光价值。是历史上章丘八大景之一的“黉塘夜雪粉妆城”所在地。
传说(希望有人考证)
话说:范仲淹是宋代大文学家。他9岁的时候,听说章丘境内的黉塘岭有座醴泉寺,寺里的长老很有学问,便一心想到那里去读书。后经过母亲的同意,他终于来到醴泉寺。不过寺中僧多粥少,生活非常困难。
一天晚上,范仲淹在月下读书,长老见了,拿出一块面饼悄悄地放在石桌上走了。专心的他竟然没有发现,等他起身的时候,这块面饼被衣袖扫落到地上,他弯腰拾起,把它放回原处。尽管他的肚子饿得直叫,可他咽了咽口水,又继续读起书来。忽然,他听到一阵“吱吱”的叫声,一只老鼠叼起面饼钻到一棵紫荆树下。范仲淹好奇心起,他拿来铁锹去挖老鼠洞,掘开黄土后发现下面有一块石板,掀开石板,只见里面装满了亮闪闪的金元宝。这是怎么回事,是谁放到这儿的?范仲淹忙把石板盖好。他想:我读我的书,怎能为金银所动!这件事一直在他心底藏了几十年。
后来,范仲淹做了参知政事。有一天,一个和尚找到范仲淹,告诉他醴泉寺在一场大火中被烧毁,长老派他来求助,以便重修寺院。想起当年的情景,范仲淹写了一张纸条,让和尚交给长老。上面写着:荆东一窑金,荆西一窑银,一半修寺院,一半赠僧人。长老根据范仲淹的纸条,从紫荆树下找到了那堆金元宝,重新修复了寺院。
从此,醴泉寺僧人一代又一代传下了范仲淹不取藏金并义赠金银的故事。
章丘八景之一
远远望去,黉塘岭恰似一只俯卧在地上的梅花鹿。因此,古人有:“西临漯河真鹿卧”的描绘。最主要的是这里有一种好似“海市蜃楼”般的奇幻景观,在夏秋之日的拂晓,岭上会升起一道道白霜似的东西。犹如粉妆素裹的城垣。漫步其中,脚下会发出嚓嚓的声音,好像行走在雪地上似的。于是,“黉塘夜雪粉妆城”便成了章丘八景之一。
附:章丘八景
高耸危山圣井澄,绣江春涨流水声。百脉寒泉珍珠滚,黉塘夜雪粉妆城。锦川烟雨时时润,龙洞熏风日日清。白云棹罢归来晚,卧看东岭晓月明。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05 03:41
目录
概述
黉塘岭的来历
范仲淹与黉塘岭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