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苦荬菜(Ixeris chinensis (Thunb.) Nakai),又名山鸭舌草、小苦苣、中华小苦荬等,是菊科(Asteraceae)苦荬菜属(Ixeris)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中华苦荬菜高5-47厘米。根垂直直伸,通常不分枝。根状茎极短缩。茎直立单生或少数茎成簇生,上部伞房花序状分枝。基生叶长椭圆形、倒披针形、线形或舌形。茎生叶长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不裂,边缘全缘。头状花序通常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花序,总苞圆柱状,舌状小花黄色,干时带红色。瘦果褐色,长椭圆形,喙细。冠毛白色,微糙。花果期1-10月。
形态特征
中华苦荬菜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5~47厘米。
根、茎
根垂直直伸,通常不分枝。根状茎极短缩。茎直立单生或少数茎成簇生,基部直径1-3毫米,上部伞房花序状分枝。
叶
基生叶长椭圆形、倒披针形、线形或舌形,包括叶柄长2.5-15厘米,宽2-5.5厘米,顶端钝或急尖或向上渐窄,基部渐狭成有翼的短或长柄,全缘,不分裂亦无锯齿或边缘有尖齿或凹齿,或羽状浅裂、半裂或深裂,侧裂片2-7对,长三角形、线状三角形或线形,自中部向上或向下的侧裂片渐小,向基部的侧裂片常为锯齿状,有时为半圆形。茎生叶2-4枚,极少1枚或无茎叶,长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不裂,边缘全缘,顶端渐狭,基部扩大,耳状抱茎或至少基部茎生叶的基部有明显的耳状抱茎;全部叶两面无毛。
花
头状花序通常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花序,含舌状小花21-25枚。总苞圆柱状,长8-9毫米;总苞片3-4层,外层及最外层宽卵形,长1.5毫米,宽0.8毫米,顶端急尖,内层长椭圆状倒披针形,长8-9毫米,宽1-1.5毫米,顶端急尖。舌状小花黄色,干时带红色。
果实与种子
瘦果褐色,长椭圆形,长2. 2毫米,宽0.3毫米,有10条高起的钝肋,肋上有上指的小刺毛,顶端急尖成细喙,喙细,细丝状,长2.8毫米。冠毛白色,微糙,长5毫米。种子饱满度4月-5月最好,平均千粒重为0.1528克。
分布范围
中华苦荬菜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及西伯利亚等地,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河北、山西等地。
生长环境
中华苦荬菜适应性较强,广泛地分布于海拔500-4000m的山坡草地乃至平原的路边,农田或荒地上,为一种常见的杂草,也常见于岩石缝隙、山坡路旁、河边灌丛或田野中。
生长习性
中华苦荬菜喜阳光充足环境、也能耐半阴,耐寒和耐旱性较强;其喜偏碱性的砂质土壤,也能耐瘠薄土壤。
中华苦荬菜不同生育时期出现的早晚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萌动期在每年春季3月底宿根隐芽萌发,出苗展叶期在3月下旬~4月初,花蕾出现期集中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中旬,授粉一周后果实成熟,在四月下旬采集,10月下旬至11月初植株枯萎、进入越冬休眠期。花果期1~10月。
繁殖方式
中华苦荬菜为多年生草本,繁殖方法有种子繁殖和组织培养繁殖。
种子繁殖
中华苦荬菜是雌雄同体,通常由昆虫作为媒介授粉。同时中华苦荬菜的种子带有冠毛,成熟后随风飘移到处传播来进行种子繁殖。
组培繁殖
中华苦荬菜的组织培养繁殖首先进行外植体的选择,一般选用叶片和叶柄。挑选后对其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确保后续培养的无菌环境。接着准备好适宜的培养基,将经过处理的外植体接种到制备好的培养基上。最后,把接种后的培养基放置在温度、光照等环境条件都适宜的环境中进行培养,培养时需对环境条件进行适时的控制和调节,促使外植体生长并诱导愈伤组织的形成。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中华苦荬菜既可药用也可食用,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其幼苗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其根和叶煮熟可食用。
利用价值
中华苦荬菜为蜜粉源植物。花粉量多,为深黄色,蜜蜂爱采,有利于蜂群繁殖,是春季值得推荐的粉源植物。
观赏价值
中华苦荬菜植株低矮,株丛紧密,花朵繁茂,宜做观花地被应用,也可做缀花草坪。
药用价值
中华苦荬菜的全草和根可入药,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凉血止血功效,主治肺热咳嗽、肠炎、跌打损伤、吐血、胆囊炎、盆腔炎、阑尾炎等疾病。
近种区别
苣荬菜在中国国华北、西北等地作药材北败酱使用,中华苦荬菜在中国山东、辽宁等地区亦称北败酱。
物种危害
中华苦荬菜会危害危害夏熟作物麦类、油菜及蔬菜、果树、茶树,量小,危害轻。部分旱地作物田、葡萄园、苗圃,发生数量大,受害较严重。中华苦荬菜也是棉蚜的越冬寄主。
相关研究
中国学者韩忠明等人于2012年以野生的中华苦荬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中华苦荬菜净光合速率与大气CO2浓度、光合有效辐射、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华苦荬菜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具有明显“午休”现象,这种现象可能和胞间CO2浓度、气孔阻力以及空气相对湿度有关。出现“午休”现象时,光强变幅较小,因此光强不是影响中华苦荬菜净光合速率“午休”现象的直接因素,但它却是引起其他环境因子变化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