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苦荬菜( Ixeris chinensis (Thunb.) Nakai)是菊科苦荬菜属多年生草本;根为垂直直伸,通常不分枝,根状茎极短缩;茎为直立单生或少数茎成簇生,上部伞房花序状分枝;叶为长椭圆形、倒披针形、线形或舌形;花通常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花序,含舌状小花,总苞圆柱状,外层及最外层宽卵形,顶端急尖,内层长椭圆状倒披针形,舌状花黄色干时带红色;果为褐色,长椭圆形,细丝状;花果期1-10月。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5-47厘米。根垂直直伸,通常不分枝。根状茎极短缩。茎直立单生或少数茎成
簇生,基部直径1-3毫米,上部
伞房花序状分枝。基生叶长椭圆形、倒披针形、线形或舌形,包括
叶柄长2.5-15厘米,宽2-5.5厘米,顶端钝或急尖或向上渐窄,基部渐狭成有翼的短或长柄,全缘,不分裂亦无锯齿或边缘有尖齿或凹齿,或羽状浅裂、半裂或深裂,侧裂片2-7对,长三角形、线状三角形或线形,自中部向上或向下的侧裂片渐小,向基部的侧裂片常为锯齿状,有时为半圆形。茎生叶2-4枚,极少1枚或无茎叶,长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不裂,边缘全缘,顶端渐狭,基部扩大,耳状抱茎或至少基部茎生叶的基部有明显的耳状抱茎;全部叶两面无毛。
头状花序通常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花序,含舌状小花21-25枚。
总苞圆柱状,长8-9毫米;总苞片3-4层,外层及最外层宽卵形,长1.5毫米,宽0.8毫米,顶端急尖,内层长椭圆状倒披针形,长8-9毫米,宽1-1.5毫米,顶端急尖。舌状小花黄色,干时带红色。
瘦果褐色,长椭圆形,长2.2毫米,宽0.3毫米,有10条高起的钝肋,肋上有上指的小刺毛,顶端急尖成细喙,喙细,细丝状,长2.8毫米。冠毛白色,微糙,长5毫米。花果期1-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路旁、田野、河边灌丛或岩石缝隙中。
在中国山西太原,中华苦荬菜自然分布区位于
汾河公园,海拔800米左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9.5℃,霜冻期为10月中旬至次年4月中旬,无霜期140-190天,年降雨量500毫米左右。土壤质地以砂质土壤为主,pH值介于7.5-8.5之间,平均为8.1,属于偏碱性土壤。中华苦荬菜属于喜光性药用植物,其自然分布区多在路边、田间地头、山地及荒野等光线充沛的地方,这些地区砂粒含量多,有机质少,土壤贫瘠,而中华苦荬菜能在这些区域正常生长,足见中华苦荬菜是一种极耐贫瘠的药用植物。在分布和栽培条件好的砂壤土中,中华苦荬菜的根系更加发达叶片更宽更长,长势更旺,而生长在透气透水较差的黏土中,中华苦荬菜的根量少,叶片细而窄,长势差。
分布范围
在中国分布于甘肃、黑龙江(哈尔滨、阿城)、河北(石家庄、涿鹿)、山西(太行山区、太原、古交、夏县、平鲁、左云、五台)、陕西(兰田、太白山)、山东(昆嵛山)、江苏(宝应、南京)、安徽(台东)、浙江(淳安、昌化)、江西(南丰)、福建(厦门)、台湾(台南)、河南(嵩县)、四川(峨眉山、江津、马边、筠连、屏山、石棉)、贵州(安顺)、云南(丽江)、西藏(林芝、米林、芒康)。俄罗斯(远东地区及西伯利亚)、日本、朝鲜也有分布。
生长习性
中华苦荬菜在中国山西太原地区各生育时期出现的时间如下:
萌动期:每年春季3月底,当气温稳定在10 ℃左右时,宿根隐芽开始萌发。
出苗展叶期:3月下旬至4月初,气温在10-15℃左右时,出苗展叶。当气温在20℃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生长速度加快,进入营养生长旺盛期。
花蕾出现期:中华苦荬菜经过旺盛的营养生长期,营养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转入生殖生长,形成花枝并现花蕾。最早发现花蕾的时间是4月10日,比较集中的时间是4月中旬至5月上旬、中旬。观察发现,开花后的老株只要营养积累达到需要,就会不断从基部抽生花枝并在枝上现蕾,这种现象一直可以持续到7月上旬、中旬。9月中旬、下旬,中华苦荬菜经过炎热的夏季,再经过短暂的营养生长期,又开始抽枝现蕾,只是后期抽枝、现蕾数比较零星分散。
开花期:中华苦荬菜比较集中的开花期为4-5月,零星开花期可持续到9月中旬、下旬至10月初。每株从花蕾形成到花朵开放需7-8天,每天每一大分枝开放花序1-3个,顶端的头状花序先开,依次往下。每天早晨6:00左右太阳升起的时候,头状花序开放,一直持续到下午4:50左右开放的花朵全部枯萎,即当天开放当天枯萎。阴雨天不易开花。
果实成熟、采集期:开放的花朵,经过授粉,7天左右果实就会成熟,4月下旬就可采到种子,比较集中的采种期在5月。当头状花托上的果实自然蓬松呈头状时采收,最佳时间为每天下午4:00左右,此时的种子达到自然成熟,但没有脱落,种子呈棕红色,饱满,质量好,而且收获效率高。如果采集太早,种子未充分成熟,质量下降;采集太晚,多数种子随微风飘落,收获效率低。如果每天上午采集,采集到的种子只有成熟种子的1/3-1/2。遇到刮风、下雨天气需提前采收。阴雨天结实率降低。
枯萎休眠期:10月下旬至11月初,气温急剧下降,中华苦卖菜地上部分叶片的营养逐渐转移到根部积累起来,植株枯萎,生理活动减慢直至停止,进入越冬休眠期。
主要价值
药用
全草入药。味辛、苦,性微寒。归肝、胃、大肠经。清热解毒,凉血,消痈排脓,祛瘀止痛。用于肠痈,肺痈高热,咳吐脓血,热毒疗疮,疮疖痈肿,胸腹疼痛,阑尾炎,肠炎,痢疾,产后腹痛,痛经等。
其他
嫩叶可做饲料,也可供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