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斯内尔-沃尔夫-黄鸣龙还原反应
化学术语
基斯内尔-沃尔夫-黄鸣龙还原反应亦被称为Wolff-Kishner-黄鸣龙还原反应,是一种将醛类酮类在碱性条件下与肼作用,羰基被还原为亚甲基的反应。该反应经黄鸣龙改进在常压下即可完成,反应时先将反应物氢氧化钠、肼和高沸点醇类的水溶液混合加热,生成腙后,将水和过量肼蒸出,待温度达到195~200℃时回流3~4小时后完成。
反应过程
一些对酸不稳定而对碱稳定的醛类酮类在碱性条件下与肼作用,羰基被还原为亚甲基;原本的Wolff-Kishner的方法是将醛或酮与肼和金属或钾在高温(约200 °C)下加热反应,需要在封管或高压釜中进行,操作不方便;黄鸣龙改进不用封管而在高沸点溶剂如一缩二乙二醇(二甘醇,沸点245°C)中,用氢氧化钠氢氧化钾代替金属钠反应。对碱敏感的化合物不适合用此还原法,可用Clemmensen还原法。
反应机理
首先,羰基和肼生成腙。然后,脱去氮上的氢,双键移位。最后,氮气离去,碳负离子夺取水中的氢。
其他反应
羰基亚甲基还原
雷尼镍(Raney Nickel、兰尼镍脱硫
克莱门森还原反应(Clemmensen reduction reaction)
麦克法迪恩-史蒂文斯还原反应(Mcfadyen-Stevens reduction reaction)
反应实例
反应(1)(2)分别为脂肪族、芳香族酮还原的反应。
发展简史
1911年俄国化学家:“Nikolai Matveevich Kischner”(1867.11.28—1935.11.27) 提出此化学反应
1912年德国化学家:“Ludwig Wolff“(1857.9.27—1919.2.24))改良化学反应。
1946年中国化学家:黄鸣龙(1898.8.6—1979.7.1)改良化学反应。
介绍:Wolff-Kishner-黄鸣龙还原反应是第一个以“华人”命名的有机化学反应。
注:“黄鸣龙”出生日期有歧义,《中国科技史杂志》1980年第1期,“黄鸣龙的学术成就”给出的是(1898.6.6—1979.7.1);《中国药物化学杂志》1990年第0期,“为我国甾体激素药物工业奉献一生——纪念黄鸣龙教授逝世十周年”给出的是(1898.8.6—1979.7.1);中国科学院官网给出的是(1898.7.3—1979.7.1)。
参考资料
Classic Organic Reactions (经典有机反应).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01 14:36
目录
概述
反应过程
反应机理
参考资料